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旧俗沿袭

今天终于强迫自己坐下来写一篇拖了好久的文章——其实应该在月初就写完的,没想到后来各种事务叠加,导致生活一直很“动荡”,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写东西了。只是些一个introduction的部分,就让我绞尽脑汁——怎么可以把文章卖的更好?

写作固然是有层次的,最高的层次大概就是“深入浅出”——无论读者是什么背景,都能多多少少的从阅读一篇文章中受益。虽然是在写学术论文,虽然文章的idea和基本骨架都在那里的,但是还是要琢磨一下怎么把这个故事讲的更生动诱人是不是?写作的过程大概就是不断的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关心这个”的过程,这大概也是一种与语言无关的共识。英文也可以生动,不仅仅在于怎么用词,用词只是文采;还在于怎么架构一篇文章,让人读起来觉得一气呵成,有意思!

记得读硕士的时候周围总有人会不时的提醒我,“economists are terrible writers”,弄得我总是在小心翼翼的写论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尤其是以数理为重的经济学训练,很多人收获的是一种纯学术思维的写作方式:罗列各种学术词汇、直奔学术关心的问题、介绍自己的解决策略、结论。这样的简洁明了并没有任何错,对学术界来说也是一种高效的沟通方式——但是不好卖。尤其是在经济学这么一个高产的社会科学分支,那么多文章,看都看不完,读者凭什么particularly关心你这篇啊?你跟其他人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么?诚然,学术写作是要沿袭一些既定的模式和规范的,但是还是有足够的空间可以灵活变通的是不是?尤其是在这个intro part……

今天提起笔来写这篇paper,才意识到自己已然难以脱离一种学术词汇罗列的恶习了。是啊,那些耳熟能详的词汇放在那里,业内的人一下子就知道说的是什么事儿、为什么要这么说,多有效率啊。我又不是写科普文章,要不要太通俗啊!但是假设读者什么都知道是一种非常天真的做法,尤其是在经济学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你关心的事儿别人未必曾有耳闻。如果不写清楚点,人家怎么知道你说的问题到底是不是个问题啊。好难的权衡!

唯一体会到的一点就是作为一个常年写blog的人,堆积文字永远是我最擅长的……管他英文中文,一不留神几千字就洋洋洒洒的摆在那里了。然后开始痛苦的审视到底哪些是必要的、怎么删繁就简。写blog还有一个好处啊,或者说是把我惯坏了:很多时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根本不用太关心前后的逻辑什么的,以至于经常跑偏。但是写学术文章不行啊,这东西是要严格遵循逻辑的。浪费读者时间就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另外不要让读者们get lost,要不人家就懒得读完您的大作了是不是?

说了这么多,我也该乖乖的回到我的论文去了。看了看上一个版本的日期,已经被我快拖了一个季度了。这怎么对得起我一贯的高效的作风啊?嗯,正好这两天北京天气不好,还是把自己乖乖的关在宾馆里面,老老实实的敲键盘,哈哈。

[p.s. 突然间很羡慕那些有时间跟完一部电视剧、通关一个游戏的人……我突然发现自己有时间就宁愿睡觉、睡觉,就那么懒懒的躺在床上就好^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