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读书有感

经济学的多元化 [1st week, Oct]

以前也说过,我不是很喜欢“经济学帝国主义”这个词儿,虽然贝克尔的那本《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参见:[cref %e6%b5%ae%e8%ba%81%e7%9a%84%e6%97%b6%e5%80%99%ef%bc%8c%e5%bc%80%e5%a7%8b%e8%af%bb%e4%b9%a6%e5%90%a7%ef%bc%81])写的真是不错。我更于用多元化这个词儿,也就是diversity。

很少在落园提及某一期的期刊,可能书评会远远多于对一篇文章的评价,更何况一本组织无序的期刊。只是今天想说说最近的一期《经济学(季刊)》。原来的时候 还精力充沛的把资料室架子上看得过去的经济学期刊都大概翻翻,但是现在很懒了,不想花费时间去鉴别文章质量的好坏,索性只看《经济研究》、《经济学动 态》、《经济学(季刊)》这三本了,偶尔也会翻翻《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社会科学》之类的,但是少许多。越看,越觉得《经济研究》官味十足,但是《经济学 (季刊)》就活泼的多,这也是为什么每次看季刊都能忍不住笑出声来的缘故。这一期,有很多好玩的研究,比如有个实证检验“网络游戏厂商是不是利用消费者成 瘾来定价”的文章。其实道理说起来很简单,无外乎成瘾后需求弹性更趋于刚性,或者从博弈论里面说选择继续购买的效用增大(不参加游戏的保留效用减小),总 之就是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下降。但是作者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我们都知道这个事实,但是却少有人真正用实证数据去研究。当然这篇文章具体的消费者效用函数 还有很多技术层面上的东西,一言难详尽。有兴趣者可以自己去翻翻。总之,这一期季刊让我觉得经济学还是活的,而不是一潭死水。虽然可能某位不太同意我的意 见,拒绝把那些“非主流”的东西加入到经济学领域里面。但是我觉得还是多元化的趋势对经济学发展比较有利。

最后得说说一件让人颇感无奈的事儿,最近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我们学了那么多“激励理论”“信号传递”模型,但是真正用到自己身上,却是这么的乏力。不知道传递什么样子的信号可以达到“分离均衡”,成功的脱颖而出。经济学如何真正学以致用?真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