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宅·生活

自我觉得不是一个很宅的人,比如yihui说他很享受在家办公的“宅”生活,而我属于不去上班不跟人讲话聊天就受不了的类型。周末也是如此,如果两天不出门,周一醒来就会觉得小小的期待,终于可以出门了耶。

可是我也是很享受“宅”的状态。早晨睡到自然醒,爬起来吃点东西温暖一下胃,然后决定要不要再窝一会儿。穿着最宽松的睡袍,衣冠不整,妆容凌乱,反正也不需要见任何人,这种状态最为惬意。

沙发是宅生活的最重要的地方——所有吃喝玩乐的东西都是围绕沙发摆放,不知不觉就堆成了小山。然后打开电脑,连上网,沉迷在游戏里面若干小时,不吃不喝,不闻不问。下雨的时候尤其享受,反正外面也是黑黑的,不会在日落时刻有什么罪恶感。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浮生若梦

昨天约了一位好友在三藩吃饭。晚上的三藩最热闹的要数Mission区了。我们跑到一家闻名已久的tapas餐厅,配着烤鱿鱼和tacos小酌几口,听着轰轰隆隆的音乐。一旦过了八点,整个餐厅就自然而然地变身成了bar。这在Mission毫不奇怪。甚至如果这家开到晚上十点还是餐厅的话,我倒会觉得诧异。

好友的时差未解,我们便打算走出去吹吹风。沿着Valencia大街走走,不远就是一家独立书屋。三藩除了著名的City Lights,大概每个区多少都有一家这样的略有年头的书店。我们也只是信步而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目标。书店的安静和酒吧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样的安静却提醒我家里还有一本上次淘到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历史还没读完。无意瞄到一本Joan Miro的画集加传记,却没有收入囊中的勇气。我只是条件反射性的会想起巴塞罗那的海滩

夜晚像一只黏人的猫,悠闲的逛着却不想回家。慢慢走到标记已久的Tartine Factory,透过明亮的落地窗,看着对面维多利亚风格的小楼,打开手机查到居然是三层的loft结构...不禁和好友幻想起一个充满自由的家的模式。

Tartine的甜品每次都让我惊艳。入口即化的脆壳包裹着里面绵软的糖朵,随意一抹的热情果果酱加入了恰到好处的酸香,再配上一个看起来平淡无奇的香草冰淇淋球,中间只消再洒一点点肉桂粉...味蕾和灯光的迷离融为一体,美人的眼睛中突然绽放了光芒。或许是习惯了失去,一瞬间觉得这样的生活是这么的奢侈。奢侈的让人难以放手,只愿时光凝结,心头的颤动入画。

去过的地方越多,味蕾也变的越来越挑剔。食物总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一瞬间赶走一切悲伤。身边的人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那些借助网络的若有若无的联系,总比不上见面时刻一个温情的拥抱。一个让夜晚变得迷醉而不是寒冷的拥抱。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三藩的雨

在南湾住的时候,大家都在纷纷的抱怨加州不下雨。听听广播看看新闻都是加州大旱,号召大家节水。后面发现,其实这种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和多雨还是事实的。只是雨比较受温度的影响,故而一般都是晚上和清晨,白天下雨倒是不太常见。

后面搬到三藩,才知道原来一年四季都可以阴雨绵绵。好不容易九月份温暖了几天,过了十月这又开始冷了,也开始不时地飘点小雨。不过倒也不至于措不及防,一般就是飘飘的,外套不透水便也不怎么担心。

下雨的三藩适合躲在暖暖的书店里。三藩的图书馆其实也是一个优雅的地方,只是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其周围有那么多流浪汉,每次路过都是提心吊胆地,后来索性不怎么去了。想不出来读什么书的时候,就毫无目标的在书架之间走来走去,随机的搜寻着有意思的话题。或许翻了几十页就累了,累了就累了,然后走几步还可以听听文学创造者的且问且答。虽然,我每次去city lights的时候都心生怀疑——他们是怎么养得起这个书店的?后来想想,作为三藩这样规模的城市,确实应该养的起一些先锋文化的标杆。如果没有city lights,三藩会不会变得平淡无趣?

每次我在三藩起起伏伏的小山路上开车的时候,都在期盼下坡时候的惊喜——有的时候是恶魔岛和其周围冰冷的海,有的时候是海湾大桥星星点点的光,有的时候是泛美金字塔包围在重重大厦之间的层峦叠嶂。加之风和云雾的变化,每一次的体验都是各有不同,却也让人分外沉醉在一种迷离的梦。

倘若雨再大一点,我是不是会分不清春夏秋冬?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三藩的秋天

在一个城市住一轮春夏秋冬好像是一个最基本的标准。每个季节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三藩的春天是初来多雨而后绿茵漫地,而三藩的夏天却笼罩在浓浓的海雾里瑟瑟发抖。终于夏天过去,秋天一扫夏日的寒冷,开始艳阳高照万里晴空,温暖的周末让人觉得舍弃室内的舒适便也值得。

正是秋日好风景。金门大桥清晰可见,湛蓝的海水配上飞舞的战机(上周有飞行表演)。好像我也不再去抱怨为什么野草依然枯黄,每天开过280高速的时候都饶有兴致的欣赏山脊那边的云彩变幻。三藩的秋日是格外迷人的。是一个属于城市的秋天,一个热闹喧嚣却沉迷在阳光的沐浴的秋天。

也许正是大家期盼了太久的秋高气爽,目不暇接的活动纷至而来。看不完的展览听不完的歌剧。翻出靓丽的裙子再也不惧怕寒风瑟瑟。我总觉得这样的日子有些奢侈,无可挑剔的奢侈。几乎踏遍了三藩的大街小巷,吃遍了中西珍馐。夫复何求。

这,大概就是真正生活在一个异国城市的意义吧。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对欧洲的纪念(二)

玩耍的时间总是一晃而过。来不及遍历所有的博物馆,启程的火车票就已经滴滴答答的提醒我该收拾行装了。伦敦的火车站有点多,去剑桥、去牛津和去考文垂的火车分别是三个车站。旅途永远是风景和人的结合。风景美则美矣,全世界的海大概也是用同一种方式让人窒息。人却五花八门五颜六色,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触动记忆的心弦。最珍贵的瞬间可能是风景美人也美,也可能只是某人的回眸一笑。记忆的构造有时候复杂的难以解释。

不知道为什么每一个英国的城镇都有一条high street,可能就像每一个中国的城市都有一条人民路吧。在牛津斑驳的院墙之间穿梭,听不懂老头的呼喝,也看不明白哪些古老的仪式。那些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的三一学院、国王学院终于变成了实质的存在,而一堵堵院墙围起来的又是怎样的群体?剑桥似乎荡起了更多的碧波,虽然不免奇怪的看着各个学院把自己围成景点。不知道凯恩斯在的时候,街上是不是也会有这么多的游客。我想应该还是不一样的吧。那个时候是不是更加经常下一些小雨,然后人们就这么披着风衣赶着马车在石板路上滴答滴答。

上次读《傲慢与偏见》大概还是初中时候的事儿了吧。那个时候英语不好,看过的外国文学基本都是翻译的。不知道是翻译的不好呢还是我实在是对西方庄园式生活提不起兴趣,读这些名著显然不如读中国四大名著顺畅的淋漓尽致。然后就贸然闯入了达西庄园,一种横跨两个世纪的体验。庄园的壮阔放一边不谈,游览的过程基本就是脑子里面想像着电影的场景,试图穿越回十八世纪。或是浮华或是迎不来皇家莅临的哀怨,这个庄园就这么矗立在一片一望无际的芳草萋萋上。穿梭在牛羊群中,不知道是庄园刻意营造的布景,还是生态本来如此。

白天的庄园一晃而过,晚上就是开心的围在火锅边大快朵颐。风格的切换乍一看有点突兀,其实大家只是在尽力的狂欢。很多年一晃而过,记忆的种子依旧在暗暗萌发。一团团冰冷的肉片下锅,化在水里,变了颜色。而我们的记忆,不知是不是也不知不觉的变了颜色。

今日一别,下周再见,也不算太过于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