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网络新发现

As a designer...

在巴塞罗那的时候因为周围的一票人都是学经济学的,所以跟他们没啥好显摆的,除了做中国菜让他们解解馋之外。然后我们不断的要做presentation,所以彼此间必然经常交流present的技巧。除了言语技巧之外,用来做展示的slides自然也是着重点之一。呃,可能久而久之,我就养成了一些小小的洁癖,比如用惯了latex之后看到word的排版就觉得难看,用惯了PS和illustrator之后再也无法忍受乱糟糟的图文混排……这一小洁癖集中体现在我的硕士毕业论文里。本科的时候毕业论文没什么可以修饰的,版式是规定的。可是硕士毕业论文要求有封皮,学校又没有统一的,所以我就很happy的自己design了一个。只可惜时间比较紧,没有好好的想想应该怎么更好的设计,不过凑活着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所谓“先图夺人”吧。这个坏习惯体现于我经常用"as a designer"做借口要求返工某些东西,弄得我的合作者有时候只能吹胡子瞪眼的等着我完工。哈哈,可见实在是没什么可卖的了,以前短短的设计师经历也可以拿出来不时晒晒,脸皮真的是越来越厚了。

学术论文插图都是有既定的规范的,能发挥的空间不多。但是离开学术界、在业界,这个对 visualization 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除了“达意”之外,还要讲究美观,明显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巴塞的时候有个朋友是设计师,就整天给我灌输各种设计理念,可惜我别的没记住只记住了一个词儿,infographic,大意是基于信息产生的美好图形。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和一般意义上的统计图形还不一样,除了要求更好的展示数据之外,将多个图形放在一起展示的时候还要有一个合理的设计布局。

当时他还推荐给我一个站点,今天又翻出来看了看,还是有耳目一新的感觉:www.informationisbeautiful.net。嗯,然后一路找下去,还有几个值得订阅的,除了常年关注的flowingdata.com之外,还有新起之秀Visual.ly,以及www.coolinfographics.comdailyinfographic.com。习惯阅读器的省心了,这些都有RSS支援,直接扔到Google reader里面就好啦。

好吧,最后还是随手贴两张图吧:

Peak Breakup Times according to Facebook

Who's Suing Whom in the Telecom's Trade

希望我这小小的洁癖不会影响以后的工作啊~学会妥协先。好吧,该学学怎么做PPT 了……

[另:在落园完成两个域名完全同步之前,暂时停止更新一段时间。这样两边各发一遍实在是太折腾了。目前的计划至少是弄成MySQL同步,当然也可以考虑生成静态html文件把loyhome.com完全作为一个镜像站。我还没想好那个可实施性更高,但是现在这样确实对于搜索引擎收录是有影响的。趁这几天努力施工咯!]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被,被,被歧视了!

今天很不爽的被歧视了,其实的原因自然是那个旷日持久的话题——经济学是文科。我好伤心啊,伤心的缘故不是被歧视,而是被自己的父母歧视,无语。老爸一句“你们那经济学是文科”就让我有种恍然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觉……好吧,我们整天解微分差分方程、讨论什么一致性的原来都是文科做的事儿。最让我无奈的是,我爸还附加了一句“你们又不做实验”。我,我,我说什么好呢?现在实验多热啊,到处都是实验,无论是田野实验还是实验室内的行为实验,至少都是实验啊……一句话就把我们打出地球了,哎。看来真的,从现在到经济学上升为科学的境地还是需要不断努力的。

话说回来,小小抱怨完毕(*^_^*)之后,我最近确实一直在想这个社会实验的可信赖度问题。记不得是什么时候读过一篇文章说的是社会实验的各种难处,现在要用到的时候却死活想不起来那篇文章的题目了,只记得大致结论是社会实验不同于自然科学实验,结果并不能像自然科学实验那般信赖……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计量经济学家们努力的再努力的开发各种计量估计方法吧。当reduced form说服力不够强的时候,structural 就开始出现拯救地球……玩笑而已哈。

最近读了一篇关于小额贷款文章,

The Miracle of Microfinance?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Evaluation
30 May 2009, Banerjee, A., Duflo, E., Glennerster, R. & Kinnan, C.

这篇文章通篇大概只有一个估计策略,ITT,大致就是比较一下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均值变化的。看完了,我就震惊了。好简单啊~比起一般看文章里面一堆IV GMM之类的,这篇文章真快达到了“老妪能解”的水平……但是对社会实验的批判总是不绝于耳,这种实验结果的可复制性(internal validity)和推广性(external validity)一直备受质疑。从这个角度上讲,目前社会实验的水平还远远达不到科学实验……所以相应的,社会实验的结果并不那么牢不可破。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我们还是在进步的是不是?我的基本观点还是,聊胜于无啊!

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Equilibrium makes economics a science? [3rd week, Nov]

题目用英文只是因为不知道怎么确切的用中文表达了。最近一直泡在数学里,很多思维大大的被改造了。不过很庆幸自己先学了经济学,否则就真的可能变成数学院某些“只有智商不见情商”的愣头学生们了。或者,万幸?

想起来这个题目,是突然间记起一直以来人们在争执的“经济学到底是不是硬科学”一问题。我不是如彭实戈之类的大家,无资格做什么评判,积累也远远不足。只是最近一直在努力的领悟泛函到底想说什么,一点浅薄的见识就是泛函中有一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列紧性”,也就是任意数列都存在收敛子列。这个东西可不得了,要知道类似于Banach之类的完备、赋范线性空间都是列紧的。那就很有研究的味道了~

那么,收敛意味着什么呢?当然,一方面是一个“有界”的概念,但是我个人觉得可能更重要的是一种“确定性”的思想。在压缩映像定理里面,我们证明了不动点的存在然后一堆方程就可以直接“迎刃而解”了。不动点这个东西推广到概率里面,那更是有意思的紧。不动,意味着方差为0;收敛,意味着均衡的存在。那么,一下子新古典经济学里面很多东西的存在就可以解释了。

最最简单的就是角谷不动点->纳什均衡->博弈论,一下子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的角度,是数学工具的更新让原来一些只能存在于思想意识中的概念得以规范的数理化,然后证明出来一系列漂亮的结论。

我窃以为,经济学中间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均衡”。经济学之所以超越其他社会科学而一枝独秀,最早就是从“一般均衡”理论的提出让其他学科难以望其项背。均衡的概念,贯穿与微观的供求分析中,贯穿于多人博弈的纳什均衡,贯穿于宏观经济增长模型的稳定,贯穿于动态市场结构的收敛均衡。所以说,均衡实在是在经济学中无处不在。而且这是一个和最优化并不矛盾的概念,有的时候两者甚至还是一致的,这一切都源于数学式子和经济学概念之间的完美映射。

记得当时去听彭老师讲座,他一开始就提出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域哲学对于“不确定”和“确定”的定义。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就是把原来不确定的事情先推导出来一个对应结果的概率,而后再进一步研究影响概率的条件以期最终能得到一种“确定性”。

从wiki对于science(科学)一词的定义,或许多多少少映证了我的理解:

Science (from the Latin scientia, meaning "knowledge") is, in its broadest sense, any systematic knowledge-base or prescriptive practice that is capable of resulting in a prediction or predictable type of outcome.

那么,为什么经济学总是难以堂而皇之的称作“科学”?是因为它的无法验证性?

总所周知,科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他的同胞兄弟:技术。科学是推动技术前进的力量,而技术是的的确确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虽然学了那么多经济学,也受了多派对于经济增长观点的影响,但是我始终还是认为主导社会进步的是科学而不是制度。无论如何,科学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也是需要天才的。虽然现代经济学总在关注制度,从微观的机制设计到宏观的经济体制和乃至法律,一切都是在比较着不同的制度,但是我还是窃以为这恰恰是一种经济学目前举步维艰的表现。

如果经济学确实是一门科学,那么它要做的就是从理论推导出应用,而后真正的去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上周在答Taiyun问的时候(参见:[cref %e7%ad%94taiyun%e9%97%ae3%ef%bc%9a%e7%bb%8f%e6%b5%8e%e5%ad%a6%e7%96%91%e9%9b%be%e9%87%8d%e9%87%8d%ef%bc%9f])曾经涉及经济学家与经济危机的问题。我的解释是经济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我们远远还没有达到能去预测的地步,甚至连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自己都看不清。所以在这样的意义上来说,虽然经济学在追求着均衡和确定性,但是还远远不够。

再回到数学。学了一些数学后,目前觉得数学最大的问题就是从“有限”到“无穷”的跨越。这个问题或许更应该说是一个哲学问题,但是它确实是在任何的数学领域中都有着深深的影响。为了绕过它,有了一系列的概念和假设,也有了一系列的约束。此类问题非吾等凡夫俗子可解,暂且搁置。只是在此问题上想通一点点,估计就成了叱咤风云的人物了。

然而经济学,却在此问题上差得远。其实某种程度上,或许有限与无穷、确定与不确定、收敛与发散等等都是一个哲学问题,只是不同层次上的表象而已。然而还未登上山峰,因此无法“一览众山小”,只能在山脚下妄自揣测。但愿不是井底之蛙,空谈无益。

Categories
互联网产业观察

艺术,科学。

有时候我都感觉自己离科学越来越远,而离艺术越来越近了。
这来源于听清华一个网络安全专家的讲座:
病毒是一门艺术。所谓艺术与科学的却别就在于,能够用精确的数据来描述的叫做科学,而只能用人的感觉在描述的叫做艺术。
现在的潮流是,科学与艺术的相结合,也就是说这两者并不矛盾。简单的例子就是,Apple的笔记本和Ipod。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啊。
在划立这个Blog的分类的时候,我一口气写下了“摄影与艺术”、“平面设计与艺术”、“诗歌与艺术”,刚才又添加了一个“文学与艺术”。确确实实,我无法放弃这些美好的东西而让我这个Blog变成一个只有琐碎的生活状态和烦杂的技术文章的网站。或者说,我无法只沉溺于技术而忽略了那些美好的东西。我依旧会坚持摄影,依旧会坚持写些小故事,依旧会坚持写些诗歌,依旧会坚持设计出更美好的东西。
艺术与科学还是不可分开的不是吗?作平面设计的时候,没有科学的计算没法确定各个部分的划分,没有艺术的美感没办法做出漂亮的东西,没有技术的娴熟没办法将二者融为一体。
这就是结合吧。独木不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