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背景

今天和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同事聊天。我无意中说到"I feel I am living in a bubble",引起了一些共鸣。他几乎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的例子。父母从事勤恳的体力劳动,周围大部分人没有怎么接受教育。他很幸运拿到奖学金并进入大学,然后一路努力最后进入我们公司。然而他的感慨却是,他周围的人和他的家庭背景越来越不一样了。比如拿我们现在周围的同事来说,大部分父母的教育水平都还不错,至少本科以上。这不仅仅是周围的中国人,还包括了美国人和欧洲人。

然后我们不由得聊起,家庭背景到底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大作用。我觉得二十年前,我还可以理直气壮的说,公共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水平其实差不多(其实都不怎么样),而中考高考只看学业分数,所以其实中国相对贫困的一些家庭的孩子还是有机会进入很好的大学然后一路向前。现在,看着上海家长们从幼儿园开始的竞争,我再也不敢说公共教育水平差不多了。好的学校和差的学校教育水准绝对在拉大。如果我有个小孩二十年后在中国进入大学,我几乎可以预料他周围的同学的父母基本受教育程度也不会太差。类似我前面提到的同事的那种“美国梦”般的跳跃也会如今天的美国一样罕见。君不见,川普一直在强调American dream吗?只可惜,越强调的越是缺失的。

我不知道这感慨有什么用,只是一方面本能地抵触这种社会变得越来越难流动的现实,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现实。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读大学读什么?

最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花费了那么多时间读书,究竟读了一些什么?

知识这东西,但凡肯花时间,大部分都是能学会的。应付考试什么的就更不是特别难的事情了。

可是成绩单上满满的,都是知识、知识。让人看起来都觉得疲倦。

除了知识,上学的时候还学会了什么?更多是培养性情?养成一颗好奇心,养成探索事物的兴趣,广泛的接纳各个领域的思维冲击。说起来工作了之后,太多东西都是可以现用现学的,没有什么那么困难的。

前段时间在看美国LAC(Liberal Arts College)的教育模式,培养精英的气质。因为有幸接触过一些top LAC出来的精英,确实气质上稍胜一筹。

A "liberal arts" institution can be defined as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curriculum aimed at imparting broad general knowledge and developing general intellectual capacities, in contrast to a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or technical curriculum."

越往后走,这种积淀的力量越能超越知识课程什么的,支撑着前行。而我的大学,确实缺少这样的时间。被无辜的填了太多鸭,被GPA逼得去竞争分数,缺少了太多太多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而那些知识,考过了试,又有多少受用至今?了了。

说回语言。学西班牙语的时候,很多人说,拉丁语系学两门以上,其他的就都很容易了。现在深以为然——计算机语言也是如此。R和Matlab用的熟了,加上C和PHP的一些基础,现在去看Python真的没什么难度。估计去学Java也不会花太多功夫。

我曾经试图说服无数周围的人,数学也是一门语言(统计学不是,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用多种语言表述),学了那么多公式什么的表达的其实是人们对于逻辑推理的极致追求。看似复杂高深的课程,其实大都还是可以,读书百变、其意自现的。

想到这里就说到这里。是的,我是在有些可惜那些匆匆错过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