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互联网产业观察

从经济理论到商业模型

宏观经济理论比较难以直接转换为微观的商业模型,就不说了,毕竟关注的问题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那么微观经济学呢?一个什么样的理论可以转换为一个可实践的商业模型呢? 除了金融之外?

这可能是经济学院和商学院最大的区别吧~就像物理和工程的差别。从我的感觉,最普遍的就是各种拍卖理论和模型,但是这个就有点鸡生蛋、蛋生鸡的味道了。比如Groupon,这种互联网时代的团购模式是不是我们以前所未曾闻及的?那么,在每一个传统的商业模式搬迁到互联网这个平台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信息的优势(用户注册资料、购买记录、地理位置等),来针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弱项有所弥补呢?

电商在过去的2011年为广大群众贡献了无尽的福利,这个看看双11和双12抢购就不用多说什么了吧?各种烧钱烧的没完。从某种程度上,我甚至认为他们对平抑物价做出了杰出贡献……当然这个是暂时的,可是是什么样子的力量让各大电商这么火拼呢?我个人认为,还是信息优势和物流瓶颈突破,带来的电商较之于传统卖场库存、场地租金等等大幅下降的优势和对于顾客的准确感知。

作为一个有羊毛一定要蓐的半家庭主妇,我就很直接的在淘宝商超买掉了柴米油盐酱醋茶……除了肉和蔬菜牛奶等这种暂时没法买的之外。一袋大米,比1号店还便宜,联想起1号店每笔单子都亏,我就更开心的蓐淘宝的羊毛了。真慷慨啊,还暂时只有上海可以享受此等福利,真是送到门口的肥肉啊。其实,好吧,我只是觉得一个人去超市扛一袋5kg的大米太沉了,还是送货上门的好啊。

随着信息流通的加快,不可避免的,各种传统的商业模式都要面临着变革。这个过程中,经济理论可以发挥多少作用呢?我们对于information和noise的分析、我们对于博弈的分析、对于交易成本的分析,一个个是不是都可以重新在信息充分流动的情况下考察是不是可能突破传统的束缚、有一种新的均衡结果的存在。为了达到一个新的均衡,我们又应该如何设计一个对应商业模式,来充分挖掘信息的力量,创造信息租和利用信息差,赚取信息的价值?

最近在一直想这个问题,或许过去对于商业模式的关注太专一的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了。这里面其实不论是academic research还是business trials应该都是可以有所尝试的。如果说团购燃烧起了传统商业模式在信息时代的第一场变革,那么后续的,应该还有更多的爆发空间——在泡沫破灭之前,需要创造更多的实质性的支撑。

最浅的,从最直接的信息流通的层面、营销,也会经历一场变革吧。只是没有它背后实质性的商业模式的变革那么深刻的有趣。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懂经济学的客户伤不起啊~~~

大多数时间,我在客户面前都是能装就装,言多必失嘛。只是,有些东西总也逃不掉——比如项目经理会乐于把你高调的介绍出去,然后欣赏客户各种诧异的表情。于是乎,就有了前几天的一幕:

项目经理:“她是欧洲回来的经济学硕士”
客户:“正好,我这儿有个问题咱探讨一下,那个你看最近RMB汇率是会升还是会降?”

然后我正欲开口,明知这个问题逃不掉,赫然发现客户桌子上放着一本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呃,亲,咱不带这样的吧?我是说曼昆的观点好呢,还是说我自己的观点呢,还是,干脆扯扯最近哈佛里面传统经济学课程被围攻的故事

常常感觉,M.Sc in Economics这个头衔,有时候反而成为了我很大的麻烦。经济学啊,尤其是在国内啊,客户总觉得你可以解决一切经济学问题似的。什么股票啊,金融啊,汇率啊,外贸啊,还从来都是宏观的问题,让我这么一个对微观执着的人情何以堪。有的时候真觉得,干脆回去拿个Ph.D的头衔再回来忽悠人好了。另一方面,我确实觉得,可能这些客户从来都没见过、也从来都没想过他们会接触到一个经济学硕士……还不是 made in China 的。亲,我是来帮您做咨询的,不是来推销个人理财的,不要再跟我讨论投资的问题好不好~(顿时觉得,自己干脆开个投资基金算了,这么多需求~这么多花钱不眨眼的客户 ^_^)

哎,原来觉得,经济学一向饱受争议是因为他的实用性

约70名哈佛大学学生日前退出该校经济学教授格雷格·曼昆(Greg Mankiw)的课程,他们宣称曼昆的保守教育影响了哈佛的前一代学生,而那一代学生中的许多人成为今天的决策者和银行家,造成了当今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我总在说,那么多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是经济学家们鼓捣出来的,一项政策影响的往往都不只是一个两个产业,这是一种多么对人的控制欲和影响欲的极大满足啊!回想起当年做反垄断分析的时候,那种窝在实验室里“叱诧风云”的感觉,想想当年对电信业的分析,真觉得现在的位置被我放的实在是低的过分了。依稀记得在UPF的时候,面对N多著名教授和他们主导的宏观政策,心里没有半点怯意的直面锋芒去跟他们debate……是不是往日风光,便这么悄然退去了?

现在的工作中觉得,经济学在国内的争议,是因为大家对它的期望太高了。先不说一个老生长谈的“经济学和金融学是不是一回事儿”,很多人不把经济学和财务管理之类混在一起我已经很开心了。一说经济,立马什么宏观政策之类的问题全扔过来了,反垄断仿佛都是跳梁小丑吸引不了什么眼球。怪不得国内经济学家们一直那么风光,环境在那儿啊!真的是对人的虚荣心的极大满足~

算了,还是用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勉励自己吧。相信很多的付出和坎坷,都是日后宝贵的积累。“为之计深远”嗯~

[偏离话题的事儿]
最后放上一张图片,大家一乐,嘻嘻。原景拍摄哦,那天领一个同事去亲自看了看这个牌子,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
“真心不是PS的啊”。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烙饼

本来想给这篇文章起个题目叫做“平衡”的,后来发现“烙饼”貌似更有说头,就烙烙饼吧。今天8个小时的课,而且要聚精会神的去听而不是像在国内似的可以打个盹……索性写点东西消遣一下。

这周的午饭和晚饭格外简单,因为周一的时候炖了一锅骨头汤加猪皮冻,所以慢慢消耗它们就可以了。做猪皮冻的时候无聊又顺便烙了好多饼,就是那种很简 单的鸡蛋葱花饼,外加一些豆腐碎因为买了块豆腐不用放着可惜。烙饼很简单,我也不用发面啥的,面粉混好鸡蛋加上葱花豆腐,最后撒一些十三香粉(其实应该用 五香粉的,但是没有遂用十三香代替之)。说来有趣,上学期第一次做的时候是按照“韩式海鲜饼”的做法,扔了很多虾仁鱿鱼碎之类的进去,然后不知道怎么翻译 想象和老外们做pancake的做法差不多,于是美其名曰"seafood pancake",居然还被他们念念不忘……

说了这么多烙饼,是想说我其实是有两种主食可以选择的(因为不是很喜欢面条,也不太会做,忽略之):米饭、饼。我是不可能闲着没事蒸个包子馒头之类 的,所以饼大概是唯一可行的面食。话说我其实是蛮喜欢米饭的,喜欢吃刚出锅的热腾腾的白米饭,也喜欢第二天把头天剩下的米饭扔到锅里进一步加工升级为“黄 金蛋炒饭”——话说我的fried rice已经做到一定水准了,几乎不重样,五分钟搞定,可以把那些没体会过华夏美食的老外们弄得垂涎欲滴吃到实在吃不下去东西为止。可是在超市里买米的时 候就会很神经质的注意到一个问题——面粉好便宜啊。其实我的感觉是关注米和面的价格意义是不大的,因为这东西是生活必需品刚性需求,反正都得买。所以有的 时候只是拿起米来扔进购物筐对价格波动一点都不敏感。但是面粉实在是太便宜了,1KG面粉的价格大概相当于1kg大面的1/3到1/2。于是就难免手痒痒 顺便买面粉回来,然后就得琢磨各种办法消耗掉它们。米饭简单啊,扔进电饭锅不用管就好了,烙饼可是很费时间的。于是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我就每天在烙 饼和米饭之间挣扎啊挣扎,刨去“边际效用递减”的因素——吃多了米饭就像吃饼、吃多了饼又想吃米饭,我总在每天计算着我的时间成本、米面差价、和烙饼过程 中的乐趣,然后权衡利弊算算那个效用更高。

当然,说的这么复杂,貌似我很在乎经济学似的。但是有个条件在那里,是不论米比面贵几倍,它们其实还都是蛮便宜的,所以就算差价论倍数来说很大,但 其实我对这个差价其实是不敏感的。自己做饭吃怎么都便宜很多,反正我自己做给自己吃是这样的……而且想吃啥就吃啥,很多东西不指望能在外面的饭馆吃到。所 以最后的结论是做米饭的时间还是比较多,说的好听可以是我的时间成本比较高,说的难听就是我比较懒,烙饼费时费力费神啊~虽然烙一次可以支撑好几天……

话说今天看到了郭凯的一篇日志,所以稍稍有些感触,回到“生活中的经济学”这个话题。前几天和一个学长聊天,同病相怜的说了半天作为中国人在过去二 十多年中的种种无奈——譬如选专业。我们从来不可能像这群外国同学似的,说什么都是“interests”。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人,你想不先想着怎么喂 饱自己生存第一么?每当和周围的人谈起来interests,我感觉我多多少少是有点“哀怨”的情绪的。不过或许我还是幸运的,至少经济学是能引起我的兴 趣的。然后我们还说到另一个Ph.D,是学经济学学到一定程度了——连找女朋友都是在自己理论假设框架下的模型里选择现实中的最优,很理智但是忽略了感情 这东西本身就不能用理性来完全解释的(看看所有经济学的对于婚姻的模型,人家都是分析整体平均水平,不是单独针对你一个个体啊。方差啊方差啊~)。所以他 的感情故事也就略带悲剧色彩。这也说明了,虽然我们是学经济学的,但终归还是一个正常人——有血有肉有感情,不可能用一个效用函数和预期效用就可以刻画和 决定未来。当我听到这个“把经济学学到了骨子里”的学长的故事的时候,多少就有点悲哀了。经济学本身源于生活,如果失去了生活的五彩缤纷,那么多理论假设 框架分析又有什么意义呢?

引用一下郭凯的两段文字

我知道的经济学不总是用来经世济国的。如果宏观经济学是最接近于经世济国的那一部分经济学,那经济学最为成功的部分,恰恰 不是这一块,因为宏观经济学还有 太多无法回答的问题。相反,在微观领域的经济学研究,由于数据多,人群大,现象重复出现的几率大,反而是经济学中更具共识的部分。但经济学的优美之处在 于,它有着一个具有一致性的分析框架和范式,供需,均衡和价格,这些概念,既可以用来分析增长,就业,通货膨胀,货币和财政政策这些宏观的东西,也可以用 来分析厂商定价,广告,保险,契约,谈判这些微观的东西,还可以用来分析婚姻,生育,犯罪这些看似何经济没有直接关系的社会现象。

看到这一段文字不由自主的想起来最近总在跟周围一同学争论的问题:经济学到底有多少现实意义。因为正在选课的时候,他很淡定的说“我不会选微观”, 理由大致是微观里面的博弈论太过于理想主义,现实中根本不是这么玩的;而一般均衡之类的更是看不到任何应用层面的意义。我可以理解的是作为一个工作过一段 时间的人,他对于经济学在现实中的孱弱有着一定的理解,也明白从他的关注应用的角度,微观可能并没有太多意义。只是这对我一贯的观念有所冲击:我一直觉得 宏观是缺乏现实指导意义的,而微观很多场合都是可以很巧妙的解释现象挖掘原因的。这和郭凯上面这一段观点大抵一致,便不用多做重复。

还有紧接的一段精彩文字:

经济学最吸引我的,恰恰在于它的思维范式,它理解世界的维度,而不是任何具体的结论。具体的结论,会因为条件,约束,环境 和前提的变化而变化,照搬结论不 会是上乘的学问,对经济学这样一门社会科学尤其如此。而分析问题的方法,则可以是普适的。经济学里的供需,均衡和价格,这些看似简单的概念,可以引导你理 解很多看似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我充分的意识到,我所写文章的结论,未必是正确的。在写的时候就未必是对的,事后看更加如此。但结论正确与否,并不是我写 作过程中最看重的东西。社会问题如此复杂,“正确”与否本就是没有严格标准,不同的视角很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习惯用正确或者错误来评价文章的好坏本就是 单一思维模式的体现。我最看重的,是我能否为嘈杂异常,情绪化严重的中文网络世界带来一点理性的声音,是我能否给很多大家关注的问题提供一个可能的经济学 视角,是我能否给某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带来一点挑战。我的一点愿望是,别人读完我的文章,会觉得:这个人的观点我未必同意,但是他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有 意思的,我没有从他这个角度想过这个问题。

我对经济学的理解来看,它教会我的绝不是预测——这大概也是很多人痛恨经济学家的原因吧,大概与我们对天气预报又爱又恨一般道理。经济学是一种思维 方式,是一种分析问题和现象的角度。这句话打出来的时候自己都觉得太熟悉了,不知道在博客上反复罗嗦了多少次了。拨开云雾见月明,所以经济学某种程度上是 拨开云雾的工具——至于看到的是整个月亮还是某一部分那么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经济学并不神奇,不可能100%准确的预测什么——换言之,当一 切都可以预测的时候,便都不可以预测了。但是从一个个体的角度,一种经济思维绝对是有益无害的。经济学的思维并不是建立在“追求利益”的基础上的,或者说 不是建立在单纯对金钱的追逐的意义上的。虽然常说“学经济学的都被洗脑”了……只是这样的洗脑,大概和八股文之间,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吧。

最近的几个月,暂且刨去各种心理上的刺激不说,单纯从经济学来说,可能知识上技术上进步不算明显,但是对于经济学的认识还是多多少少深入了一些的 ——当旁边有个人整天在找各种例子说“经济学有多么的crap”的时候,不断从中汲取的却是一种对待经济学的态度。我一直觉得,要批评一门学科,除非你是 学的足够深入了,否则在别人看来可能只是一种优质的偏见。而我现在,则在努力的在这种偏见和我自己的偏执的信念之中找寻平衡。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物理、量子和经济

突然间想起来那天听讲座的时候旁边是一物理学院的,在面对他得知我是经济学院的之后那种诧异的表情,为了让气氛不那么尴尬,我就开始滔滔不绝的“忽悠人”了。其实,我去听讲座的目的蛮单纯的,就是漫漫暑假在家里闷的发慌了,找个理由出去溜达一圈而已。但是既然遇到物理学院的,就不得不漫天闲扯。我就特别厚脸皮的给人家说,“我曾经拿了好几本量子物理的书来研读,试图搞明白点什么,最后却始终不知所云,真的是天书啊!”人家自然奇怪的问我闲着没事儿看什么量子物理……其实,当年我就是被一句不知道从哪里看到的话忽悠了,说“经济学和量子物理之间有某种神秘的联系”……然后就头脑发热的去看量子物理了,还一个个找开过这门课的物理学院的信息学院的死党们求他们给我灌输点量子物理的思想。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一无所获。

其实,前几日我在想,经济学有联系宏观和微观的问题,物理学其实也有。他们研究粒子、研究整体,但是为什么他们就能研究的那么和谐?好吧,你可以说物质是客观的,而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人则是主观的,所以两者不一样。但是反过来,粒子的运动却也是难以预测的,要不也不用布朗运动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公式来描述了。说到布朗运动,金融里面用的越来越多。难道说,量子物理已经开始慢慢渗入经济学,那么所谓的“金融物理学”又是研究什么呢?(关于金融物理学,这里有一点科普材料,不过我也没怎么看懂,只知道跟复杂网络有莫大的联系)

呃,话说那天最让我震惊的,就是和我一起海阔天空一通乱扯的那位仁兄,问我“你们是不是博弈论用的比较多”。我说是啊,微观里都是那玩意儿啊。他说,他最近在研究“量子博弈”。听到这个词儿,我顿时囧了。然后他细细的跟我说下去,他们遇到什么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引入博弈论来研究之类的,最后我就听得云里雾里的,只能不懂装懂瞎点头了,然后索性把博弈论往学数学的身上推的一干二净……其实,真的,我们就用个均衡的存在性,而至于均衡为什么存在,我至今对纳什均衡存在性的证明还是模模糊糊的,只知道用到了不动点之类的东西。

有的时候感觉,学经济的以前背景是各行各业的都有,理工科的尤甚。虽然需要排除掉一些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混个好薪水来转经济的(其实我更建议目标于此的去转金融吧,远比经济来钱快),但还有一些多少有点学术追求的吧。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好像没怎么听说经济学这两年大量的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除了数学)[补充:搞理论计算机的也有些跟经济有关,差不多就是从算法和计算复杂性的角度去研究博弈论--感谢李明飞童鞋],经济学跟物理的结合甚少,至于什么化学生物之类的更是八杆子打不着了(除了生态经济学,但感觉生态经济学没怎么改变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只是一个交叉学科的应用而已)。既然这些学科到最后都是“哲学”,那么思维上多少应该相通才对嘛。

扯远了,其实我想说的就是,量子物理对于宏观和微观的看待方式,是不是可以适度的借鉴到经济理论中来?这样个体和总体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可以看得更清楚一点?现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东西相差越来越远,他们关注的甚至少有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可是有必要这么割裂一门学科么?诚然,数学也被分割为几何代数以及很多细微的领域、物理学也是如此,但是经济学的分割我总是感觉奇奇怪怪的。宏微观先切一刀,然后再细分其他的领域。而其思维的出发点之不同,弄得宏微观真的越来越像两门学科了。当然,分割并没什么不好,作为一个学经济的,总是会习惯性的认为,分工是更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