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对于个体的一些影响

学宏观经济学的时候,就算是入门的课程,多多少少大家都会学过一些经济周期模型,最有名的可能是“熊彼特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其实是个很泛泛的定义,但至少周期两个字说明了这是一个有起有落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单调上升或者下降。那么,既然有周期,就有相应的经济危机,比如08年的次贷危机,比如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经济危机造成的后果自然就是经济衰退了。

那么这一次新冠病毒算不算经济危机呢?至今,或许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它来势汹汹,搞得我们措手不及,却不是直接在经济系统本身爆发。它导致大家停业歇工,所以生产和消费双双下降,GDP的数字自然下降。但可能大家感觉起来,这个冲击是对不同人群不同力度的。多亏互联网发展,能远程办公的行业,是不是收到的冲击就会小很多、个别甚至受益于此呢?美国股票在三月份一泻千里的时候,大家确实感慨经济危机到来了,然而现在一飞冲天又怎么说呢?

从美国GDP和失业率的数字来看,美国现在已经是处于经济衰退了。NBER早些时间正式宣布了2020年2月是上一个增长阶段的顶峰,现在开始进入衰退。他们网站上这张表还是蛮有意思的,摘抄过来,顺便标注一下我有记忆的一些事件:

(如果表格不能正常显示,请点进全文。我的网站css可能有些问题,暂时没时间修...)

Turning Point DatePeak or TroughAnnouncement Date with Link
February 2020
新冠病毒
PeakJune 8, 2020
June 2009TroughSeptember 20, 2010
December 2007
次贷危机
PeakDecember 1, 2008
November 2001TroughJuly 17, 2003
March 2001
互联网泡沫
PeakNovember 26, 2001
March 1991TroughDecember 22, 1992
July 1990PeakApril 25, 1991
November 1982TroughJuly 8, 1983
July 1981PeakJanuary 6, 1982
July 1980TroughJuly 8, 1981
January 1980PeakJune 3, 1980

既然经济衰退已经是事实,那么我们会有一些什么样的预期呢?很多人一说到经济危机,条件反射就是那张大衰退时期牛奶被白白倒掉的照片。时至今日,显然倒牛奶给我们的视觉冲击依旧,而个人却可能有更切身的体会。比如,今年毕业找工作的,或者原计划来美国留学的。随着一波又一波的裁员和招聘收紧,面临人生重大“跳跃”的人群突然不知道能不能顺利地到达彼岸了。

关于这群人的命运,Oreopoulos, P., Von Wachter, T., & Heisz, A. (2006)的这篇论文可以给出一些答案。总体而言,应届生被迫一开始接受不甚理想的工作(更低一些的工资 -9%、加入规模小一些的企业等),虽然这些差别会在十年之后慢慢消退。而且可以预见的,能力更强的学生(即拥更高人力资本)受到的冲击会小于相对能力较弱的学生。JG Altonji, LB Kahn, JD Speer (2016)也佐证了-10%这个冲击幅度。Liu, KG Salvanes, EØ Sørensen (2016)也观察到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初始收入则下降6个百分点(挪威的数据)。

此外,如果我们针对特定的行业(比如学术界,一般来说学术界的职业发展路径相对直接),长期的影响可能会更明显。P Oyer (2006)研究了经济学界的大小年现象,在这个初始教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发展路径的行业。他发现若是初始工作的机构排名高,那么3-15年后工作的机构排名也会高0.6。如果一开始在前50的机构工作,那么他们会有60%更高的概率依旧在前50工作。而经济危机会冲击到教职市场的供需平衡,导致应届毕业生找到的教职更差。P Oyer (2008) 的另一篇文章则在华尔街找到了类似的答案:股票市场好的时候,MBA应届生更可能直接去华尔街工作,而后续更可能呆在华尔街并赚更多的钱(差别有1.5-5百万美金这样)。

P Oyer (2006) 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如果一个经济学家足够聪明,那么他应该试图规划每次换工作的时间,争取在大年内找到更好的工作。可能对于学术圈来说,推迟毕业时间等等都可以达到如此的效果。这样的策略是不是也能应用到其他行业呢?Marginal Revolution在2009年有一篇很有意思的讨论——人们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重返校园?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不过听起来重新读书并不一定可以帮助人们完全跳过经济衰退的负面影响。人生有时逃不过一命二运三风水,想改变环境的约束并不是那么容易。

说完了找工作,那再说一下收入不均的问题。最近很多人在贴美国收入不均等的数据。确实,从二战结束之后到现在,美国的财富分布不是更均衡了,而是更集中在少数人群手里了。这背后有很多制度的原因,而经济危机成为了推波助澜的帮凶。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最先恢复的都是富裕阶层,而中产阶级则更有可能跌入贫困阶层。Saez (2016) 的数据显示,最富有的1%群体在次贷危机之后的财富增长速度是剩余99%的人的两倍。此外,NTY也有报道,直到2016年,只有最富裕的10%恢复到了次贷危机前的财富水平,其他90%尚有所缩水。各种原因其实也不难解释。财富越多,就越有可能依赖资本性收入而不是劳动收入(即工资)。而一旦进入贫富状况需要借钱生存,那资金流动性的约束就越可能更强。比如在美国,很多人住房租日付的酒店而不是月付的公寓,就是因为无法一次性拿出一个月的租金,而其收入本身可能就是日结的(例如uber司机)。这样一来,其住宿成本无法降低,反而更加剧了流动性约束的陷阱。这只是一个例子,流动性的约束无所不在,只是不同程度罢了。经济危机对流动性的冲击,可能对于个人是毁灭性的。

暂时就想到这两个主要的关于经济衰退的议题。后面若是想到更多,会再加以补充吧。最近不知不觉看了这么多Saez的文章,感觉是不是可以溜过去旁听一些他的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