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读书有感

审美的变化

读完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静静回味着她的文字平淡中的缠绵美丽。一种来源于诗意的舒展,不需要过多华丽的词藻。就像一团一团颜色一样,绽放在平铺的白纸上,灵动跃现,满满的生命力。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人问我,你最讨厌读什么。我说,无聊的散文。我一度看书是更注重剧情的——那些对于风景和环境的描写,大都属于我一目十行的范围,极快地就可以翻完一本又一本小说。这样的习惯读读动不动百万字的武侠小说是没问题的,但是读《红楼梦》一类的著作就不适用了。四大名著,无怪乎我最喜欢《三国演义》,而最读不下去《红楼梦》,虽然最后也读完了。

十几年过去了,我却可以静下心来读李娟的散文,让我的思绪跟着她的文字飞行。这些年,我对于阅读的饥渴,远远超过了其他获取信息的方式。比如我很少看电影,和一位挚交坐下分析很久(他试图给我看各种稀奇古怪的电影),最终的结论是,我对于动态的美感的反应远远不及静态。这结论让我深以为然。我大概运动细胞比较慢,考验反应速度的游戏一律玩得很差,而坐在那里不限时间的脑力运动则更适合我(但这并不代表我会下棋。恰恰相反,围棋是我至今没搞明白趣味在何处的运动)。我会背着相机出门,对光线和色彩的感知或许比一般人更敏感一些,但是我却无法录制跳动的视频。一旦世界不是静态了,我就慌了。

相比于静态的图片,其实静态的文字更合我意。我曾经和上面提到的那位挚交解释,我喜欢文字是因为文字给予了我的大脑无限的想象空间。一旦文字落实在画面,这想象空间便少了几分。若是静态画面进一步落实到动态,那对我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一切都是实际的、具体的,而想象力则烟消云散。故而,我是见不得任何小说改编成电影的,除非我没有读过原著。雾里看花是有趣,看得太清楚了就素然无味了,往往还和预期背道而驰。

感觉年纪越大,我对于美的感知就越来越抽象了。每当站在高点眺望,我就开始脑补无限的故事。如果时间轴可以前后拨动,那么我就开始创作过去与未来发生的人和事。如果色彩可以变化,那么我就会在大片大片的单一色中补上一滴对比。或许不自然,但仿佛昭示了新故事的开始。

每一个人都是有趣的灵魂,倾听过的每一段故事都是岁月的馈赠。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时代的新要求——《信息规则( Information Rules)》读后感

说起来,《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这本书出的很早了,英文原版是1999年的,也就是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发生之前的。但是今天看了很多,发现其中的很多观点现在看来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网上对于这本书好评如潮,但是很难买,终于在蔚蓝买到了。不过在此还是给出豆瓣的链接吧: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11731/

对于信息产品,尤以软件为代表的产品,其实并没有超脱经济学传统的理论和分析框架。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是范里安,也就是畅销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Intermediad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一书的作者。在拿到本书之前本以为会是一本部满数理分析的书,可以用来写论文参考的。但是拿到之后很诧异的发现里面只是一些文字性的叙述,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经济理论推导。很显然,本书和曾经提到的很多书,例如《世界是平的》《美国怎么了》之类的,都是普及读物和畅销书类型。

可能对于一个经济学专业的人来说那些理论略显浅显,而且明显的感觉到本书是站在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营销者行为的。当然这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所谓的“资本主义赤裸裸的剥削”,而是很平常的商业道理。故而,此书适合从事于IT行业的但又不是专业经济管理科班出身的人看。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说,看本书可以很好的开拓一下思路。

不知道应不应该一如既往的写很长的经济角度的评论。一口气读了四五章,只是对于“转移成本”和“锁定”有了一定的意识。当然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激励理论”的学习,我一直在想怎么把它们加入一个传统的分析框架中建立模型,以至于有些忽略作者本身思想所带来的乐趣了。突然间感觉专业角度会让阅读失去很多乐趣,这有点小恐怖。

我想“转移成本”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户从一个习惯的系统转移到另一个新鲜的系统的代价。其实说起来,和搬家的代价差不多,不仅仅是家具的搬动、装修,还有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用户也是,需要学习新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用户高度依赖一个两个网站的缘故,甚至于对于用户界面的变化都非常敏感——例如校内的去年改版。这也是很多网站得以奄奄一息的缘故——甚至可以索取消费者更高的剩余价值。这里和“锁定”的概念差不多,不再多说。营销层面的问题最近没什么兴趣探讨。

偶尔翻翻开拓一下思路吧,最近接二连三的再看许多散文类的经济文章,最简单的感觉就是自己的经济学没有白学^_^不过还是欠缺很多的,正如导师所说的“基础知识不足”。所以咯,应付完下周的考试我真的需要好好的看书了。HOHO。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从逻辑和推理说起

最近在看张五常先生的两本散文集:《凭阑集》和《随意集》的时候很有感触,也深深感受到了他的学识之博大精深。今儿读到一篇讲对弈的文章的时候,对逻辑和推理突然也有所感触,故而在此说一说。

在文中有说到,下棋是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体现。于我自身,我的棋艺是众所周知的烂到一定程度的。无论是象棋还是围棋,抑或简单的军棋或者五子棋,除了飞行棋那般凭运气吃饭的之外,我都是必输的。然后就是打牌也很烂,只是凭运气还不会记牌,要命的就是我还很喜欢打牌。往往过后果就是输得一塌糊涂。

然而说到下棋,我爸爸就和我有着天壤之别。他热衷于象棋,罕逢对手,下起棋来沉着冷静,算计起来能让你乍舌。而我,只是推理几步,就啥也不知道了。从这个方面说起来,我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确实是不咋地。但是做起事情来,他也是一副左右思量的样子,很是沉着。而我,更倾向于随机应变与亡羊补牢——这最明显的就是在玩那个著名的“空当接龙”的时候。同样的一关,我可能会用的时间少,但是失败的次数却是非常可观。而我爸,一般是不想好了是绝不轻易动鼠标的,也就每次得以潇洒的向我展示着他那连胜纪录。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俩真的是不同的风格:从哪里跌倒了从哪里爬起来和谋定而后动。虽然很可能结果所差无几,但是路上的风景却是迥然不同的。

说到这里,我还有件事情不是很喜欢,就是很详细的计算和谋划一件事情——这让我觉得很累,虽然大多数时候我能做到滴水不漏。每次完美的计划然后毫无意外的实行让我觉得丝毫没有成就感,远远不如突发状况随机应变来得刺激。这也是一种性格的体现吧,喜欢不确定性的味道,不习惯一成不变。但是在投资上,我做过N次的取向测试都是“风险保守者”,却也不知为何了。虽然喜欢闯,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会做到留一点后路的。

我不知道这样的我适合什么样子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专注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我想我还是有的。不喜欢一成不变,又要与众不同,或许活得真的有些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