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读书有感

安下心来读书[1st week, Sep]

到了该读书的时候了,也是难得的终于可以完全静下心来读读书了。

这周,忙忙碌碌的听课,直接K掉了很多课,决定把学分控制在30以内,要不考试的时候我会崩溃的……

然后就是,看了很多论文,几十页几十页的英文稿……唉,有点强迫自己去适应的感觉。谁让国内没有中文的资料呢?又回头看了看几篇综述: Merger Simulation in Competition Policy: A Survey Unilateral Competitive Effects of Horizontal Mergers ,颇为后悔当初看《handbook of law and economics》以及《handbook of antitrust economics》不够用心,以至于现在倒回去再重新咀嚼……唉,真希望这篇文章快点写完!也由衷盼望latex不要再给我出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了!看看国外的文章,法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数学结合的那叫一个紧密啊~由此深感中国国内科研水平恐怕和国外还差三五年不止。也许是山大的学术环境还不够好吧,一群人整天只知道抢那点基金,别忘了还有一句“志当存高远”呢!

然后,就是对着超级抽象的泛函,一个人傻傻的发呆……和数学老师探讨了一番,被他的一句“现在经济学用的数学还很浅,你看我们学的这些东西大都是十八九世纪的,到近世代数才有一些二十世纪的,就这些你们还学的这么痛苦”深深震撼。我决定不再犹豫,泛函这东西我是一定要彻彻底底吃透为止的。banach空间、压缩映射……哦哦,还是蛮好玩的嘛!

然后,就是看了一大堆大众软件,嘿嘿。

最后一年的宝贵光阴,珍惜珍惜。

另:刚刚无意中发现经济研究中心的郭艳茹老师的博客,名字起的很好听:以经济学透视世界(http://blog.sina.com.cn/guoyanru)。相比之下,我就没这么大的气魄,就现在这点东西还是胆战心惊的,生怕惹出来什么乱子。不知为什么,有种特别珍惜的感觉,也许是没想到山大里面还会有其他经济学领域的人在兢兢业业的写博客,而且是用经济学的知识写博客。相比而言,在经济学中浸淫更久的郭老师比我写的东西深刻多多了,所以建议因为对经济感兴趣而来到我的博客的诸位读者一定要去拜访一下郭老师的博客。只是不知道会不会有机会和郭老师面对面交流一下:)

话说,当年看到她和黄少安老师发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文章的时候基本上没想到居然也是个博客作者……

最后再闲扯一句,想起来那句久远的“学经济学就是为了不被媒体上的政客和所谓的经济学家欺骗”。昨天上复变的时候老师也有说到,其实科学就是一帮聪明人制定一套规则,然后去说服大家,最后大家都要按照这个规则来玩。有时候深深的感觉到数学学得越多,可能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超脱于肉体的境界了。期盼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确实具有现实解释力的,而不是一帮聪明人玩的复杂符号的高深游戏。没有社会价值,只怕会慢慢被淡忘吧。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经济学家的自傲[4th week, July]

以前每周例行的总结都是关于读书的,而后就开始偏向流水帐,最近觉得还是总结一下所思比较好。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所以适度的思考,加上与他人的交流,则是经济学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吧,和读书相互弥补。

可能我自己并不喜欢如这个题目一般的说法,经济学家还是大多数兢兢业业站在所有人的高度上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从这种角度上来说,他们还是比较超脱的。

今天这么说,只是因为前几日聊天的时候,说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的问题。从历史来看,答案似乎很简单,工业革命。新的能源和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生产效率的成百上千倍提高,直接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而且,英国和美国(插曲:那天看一篇日文文献,才知道,原来日文中的美国,是“米国”,汗……出口大米的国家?)的先后崛起也似乎足以印证这一点。

不过,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来说,总是喜欢站在自己专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那日,一学长就说到,接下来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可能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样的说法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古老的词儿:经济学帝国主义(此处单指:经济学侵入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如果有可能,自然科学它也会去试图插几脚吧)。当然,我承认他说的是颇有道理的,政治体制、所有权等等的改革都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可能的前进空间。但是,制度对于经济运行到底有多么重要?我始终觉得,制度只是外因,真正的生产技术的创新才是能持续发展的内因。当然,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情况下,寻求制度的创新则是社会科学家们的主要任务。

从历史来看,私有制的确立的确是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或者简单的来说,就是一种私有产权的激励,避免了大锅饭的谁都不努力的弊病。而且,还需要承认的一点就是,专利制度作为创新的私有制保护,的确立极大的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发明的诞生,虽然可能造就一定程度上的“垄断”,例如著名的“杜邦公司”。这个问题就取决于专利保护的年限和保护费用等等了。很多经济学家对此都有深入的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不过,是不是这样就可以本末倒置的说,是制度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呢?我始终还是觉得,它只是个推动因素,或者相当于一个催化剂吧。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分析都离不开制度,还有针对制度的“(新)制度经济学”和其中一个分支“法经济学”的炙手可热。

说到这里,想起来年初的时候和导师的一番谈话。他问我“你以后想做什么?出去读硕士还是博士?”,我说“先拿到PHD再说吧”,他接着问“你为什么要拿到PHD?”“一种追求吧。”“可是有些时候,PHD只是一种看起来很美的东西,你要明白自己要干什么,再去决定要不要读PHD。读PHD会让人变得偏执,不偏执是很难拿到PHD的”。

当时他的这席话让我颇为感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也不断再跟各个年龄的PHD交流这个问题,无非就是“读完PHD不当老师可以吗?”前前后后问了很多人,从在读的、到毕业的、到工作许多年的,大多数都是很一致的答案,还是倾向于留校当老师。很显然,这样的答案让我颇感失望。或许也跟,立志于读PHD的人大都对于学术研究有着极大的热忱和兴趣有关,我前前后后问的这几个也都是颇具学术气息的。不像我,立志读PHD交杂着各种原因,而并非单纯的对于学术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这样,经济学家的自傲也就不足为奇了。首先必须先说服自己,其次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别人,说服别人来信仰你。只可惜,我是做不到这点了。别人写论文都力求自圆其说,我反而是写出来结果之后会很旗帜鲜明的罗列出来文章的所有缺点,甚至可能比写论文的时候还兴致勃勃。有的时候大家都是“皇帝的新衣”,谁都不愿去说破。我就算不去说破,心里也会保留一些意见。

到这儿,又不禁想起前几日看到的一篇博文(来自:http://www.wangxiaofeng.net/?p=3530):

最近遇到一些朋友,都跟我聊罗老师的演讲报告,说很精彩,如果自己的人生像罗老师一样精彩就好了。然后我就笑了,我说如果你要是有罗老师这样的口才你的人生也一样精彩。事实上,我对罗老师的演讲报告的评价是:用精彩的语言叙述他乏味的人生。这不是我对罗老师不尊重,而是人们对罗老师进行了错误理解,忽略了演讲中虚构、夸张、戏剧成分,你被打动得分不清哪里是真哪里是假,其实挺简单,罗老师的人生经历是《三国志》,他的演讲是《三国演义》,我们在博客里遭践他就是吴宇森的《赤壁》。

再比如,老六每次写“饭局六件事儿”,都有虚构,至少语言上会夸张,目的是为了让你把一次乏味的饭局经过看得有趣一点,这叫文学,不叫新闻或者历史,如果在叙述上不夸张一点,你会感兴趣吗?但是过了200年,当有人研究老罗或者老六,一定会把他们现在的记录当成史料,认定罗老师的人生是精彩的,认定老六每次参加饭局都是生动有趣的,其实丫每次饭局在酒精的作用下都前后判若六人。他写的饭局记录基本上都是在失忆状态下经历的,在清醒状态创作的,但我们喜欢看的原因是“创作”,“创作”一旦让你产生快感你就真假不分了,读着读着你就觉得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次饭局了。看,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可以让人造成认识上的偏差,那些更大的事件呢?

有的时候,人还是喜欢包装自己吧。譬如,我初中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标榜成“多愁善感”,直到有一天一个同学跟我说“每次看到你都有一种忧郁的气质”,我突然间觉得不能再这样了。然后就把自己弄得很开朗,现在则喜欢标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副不食人间烟火与世无争的超然状态。可是,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也不知道,大概只是一种愿景吧。

恐怕,喜欢包装、个性偏执,都是经济学家自傲的缘由吧。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我需要学习一下时间管理[3rd week, April]

最近最为紧迫的感觉就是时间不够用。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还要预留出一定的时间精力来处理各种莫名其妙的突发事件,因此也颇有些狼狈不堪。

很多课想去听,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让我对某些老师的课实在是无可奈何的跑掉了。然后到另外的教室,去听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去听更好的老师讲解同样的课程。对我来说,一个高效的课堂,或许就是可以激发我的反应能力的课堂。譬如博弈论,周三的时候仔仔细细听了三节课博弈论才恍然大悟博弈论到底在说些什么。唉,对自己以前浪费的时间赶到莫大的惋惜。差点就要放弃这门课了,幸好!

2008年,经常说自己学会的就是“选择”。还好,现在感觉自己的很多选择都是正确的。没选错专业,没选错导师,一切都是和平着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着,或许中途坎坷,但是现在看来还是颇为让人满意的。可是,越走越累,或许是边际成本在不断升高,或许是体会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觉得压力很大。有同学说我是太贪心了所以把自己弄得这么累。可是,对于知识,我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渴求。那天孙曰瑶老师上课批判我们说“你们现在有干什么烦什么症”,我当时心里很不服的嘀咕着“我怎么感觉我是干什么爱什么”。诚然,一旦决定去做一件事情,就会100%的爱上这件事情,爱上做的过程,享受这个过程。

惯例似的先汇报一下这周看得东西。受迫于时间的约束,我只是简简单单的看了一些法经济学的东西。

  • 徐老师推荐的两篇文章:国外水权交易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民法中的水权制度
  • 陈强老师推荐的:Romer-1990-Endogenous Technology Change、Lucas-1988-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一堆关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文章,翻了N本《南开管理评论》,涉及所有权、内部结构、激励、监管等等
  • 继续研究《计量经济学导论》,终于在韩青学长的耐心讲解下弄明白了单位根检验
  • Economic perspective上的一些文章,发现有两篇很有意思^_^ 可惜只看懂了摘要和结论-_-!

感觉自己真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老师推荐的指定的东西都会去乖乖的看,虽然有的时候也很打击自己的发现看不懂……积累毕竟不够。

罗嗦了这么多,感慨自己大好的青春就浪费在GRE作文上了。唉。

接下来,就是题目。“时间管理”。记得大一的时候看过一本叫做《高能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可惜实在是没学到什么,虽然很多人对它好评如潮。我还是倾向于自己的时间管理模式,不要太紧,毕竟有很多繁杂的小事会偶尔骚扰骚扰你。譬如,今天好不容易写好假条,下午正准备舒舒服服的去教室里看GRE。然后一个电话,不知道是哪位老师,不由分说让我去办公楼找他。好吧,去就去吧。果然不出所料,还是那堆儿破事儿。没办法,耐着性子,帮他分析了好半天,然后摆出一份爱莫能助的姿态,说“老师就先这样吧,我的建议就是这些,有问题再找我”的一通客套话,然后故作看表状,逃之夭夭。说实话,这种乱七八糟的事儿我实在是不愿意去耽误时间,可是没办法,都是老师,我不能不给人家面子,所以还是处于礼貌的浪费掉了自己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关键是,我还不认识这个老师,唉。

真是的,有必要这么能者多劳么?又帮人家面试,又去免费帮人家做分析,我是不是太有点乐于助人了?那么多自己的事情还要去处理。唉,生活让人总是这般的无奈,面对很多无奈的事情。只是但愿,今日的付出和不厌其烦,可以日后多多少少的有些回报吧。至少,现在看来,建立一个人际网还有颇为有益的。

好吧,现在的时间要用来做的,是,吃饭!民以食为天!好饿……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互联网产业观察

小额信贷的革命家-独一无二的穷人银行家默罕默德·尤努斯

可能我也说过很多次了,我虽然是专业学习经济学,但是却对金融始终没有太多的兴趣。在我的意识里,它一种融资的手段,是解决货币流动性不足的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 他可能和任何一个商品市场尤其是资产市场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是,金融却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金边色彩。

今天,看了上周上法经济学时候徐老师提到的一个访谈录,没找到CCTV版的,只看到了东方卫视版。

视频地址:http://v.163.com/list/2009/3/K/Q/V54NINHKQ.html

在访谈录里,他被称作“小额贷款的革命家",在网易的视频新闻中,他被称作“独一无二的银行家”。他就是默罕默德·尤努斯,一位孟加拉银行家——却不同于普通的银行家。

来自搜狐的一段简介:

默罕默德.尤努斯,孟加拉国银行家、经济学家,教授。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他开创和发展了“小额贷款”的服务,专门提供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他也是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也译作格莱珉银行)的创建人。 2006年,“为表彰他们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他与孟加拉乡村银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尤努斯也曾获得过包括世界粮食奖在内的多个国际荣誉。

小额贷款,这个问题在寒假研究“委托代理模型”的时候曾经简单的思考过,但是没有现实的体验,我无法知晓理论背后的东西。中国的小额贷款问题,或许有点像乔岳老师上学期上课的时候所说的,集中在中小企业层面。而孟加拉国,则更倾向于家庭和个人——这是非常难以置信的,因为这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加突出

默罕默德·尤努斯,真的把“格莱民银行”做到了银行的本质——资金融通。看到他的专访,真的让人有种难以置信的感觉。原来一个人的力量可以这么大,可以改变这么多人的命运,金融可以在这么大的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我想这才是经济学的魅力所在——它不在于赚了多少钱,可以让资本多大程度上的融通,它所能做的,是真真切切改变人们的生活。

看到这里,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经济学应用的力量——却多多少少不同于我们以往所认识的经济学,和那些经济学工具所用来分析的问题。我想这才是真实的经济学,褪去了华丽的外表,赤裸裸的反映了世界的本质。

这篇访谈给了我太多启发,秉承他的“用虫子的角度看世界,而不是像鸟那般俯视”。只有真真切切的深入生活,才能体会到经济学最本源的魅力。我想太多的时候,我们被教科书囚禁了太多,沉浸在那里漂亮的理论模型中,我们真真切切缺乏的却是对于现实的体悟和改变的愿望。我无意评判金融危机,只是为了尤努斯而感叹,而钦佩。

但愿为时未晚,我人生的梦想多了许多启发和实践的方式,这让人多多少少感到了倍加荣幸。

学习经济学究竟应该学到什么样子?或许像尤努斯这样就可以了,真正去理解那些理论模型背后,那些应用背后的经济学含义!

一个社会改造者——从秩序到制度,这或许是比那些光鲜的慈善家,更值得让人去尊敬。

补上百度百科的简介:

加拉乡村银行总裁、国际小额信贷领袖、穷人的银行家。

2005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小额信贷年,联合国希望通过推动小额信贷的发展,向贫困挑战,帮助世界上的穷人解决生计问题,促进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小额信贷是一种针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的金融服务,也是一种金融创新。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引进小额信贷,经过10年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已经证明在我国同样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从2004年起,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要求大力发展小额信贷。

默罕默德 尤努斯教授作为小额信贷运动的发起人可以说是一位革命家。他的思想结合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且永远改变了孟加拉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面貌。 他用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开发了一块被传统银行忽视的金融市场,又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找到了开发这个市场的途径。他创建的乡村银行为成千上万的穷人提供了有 效的金融服务。孟加拉乡村银行在孟加拉36,000个农村中拥有1092个分支机构,为孟加拉二百多万个农村贫困人口提供了贷款。自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建立 以来,孟加拉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亿美元的贷款。这个为最贫困人口提供无担保贷款的新型银行系统开始作为吉大港大学的研究课题,并且不久就发展成了一个完全有 能力发展的银行。并且孟加拉银行94%的顾客都是妇女,这些妇女的还款率也空前达到了98%。孟加拉乡村银行还创造性地实现了对乞丐的贷款,让最贫困的人 口也能享受到金融服务。如今,由他倡导的小额信贷运动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发达国家在内上亿人口正从中受益。

尤努斯博士将信贷权提升到人权的高度,认为人人都有享受金融服务权利。

尤努斯教授负责许多为农村贫困人口服务的创新项目。1974年,在农村地区人民参与的基础上, 他提倡把Gram Sarker(农村政权)作为地方政府的一种形式的思想。后来,这个想法被证明是成功的并且于1980年被孟加拉政府所采用。1978年,尤努斯获得了 Tebhaga Khamar奖(合作社一种三分农业体制,在1977年被孟加拉政府批准作为打包引入项目)。

尤努斯教授在Vanderbilt大学获得富尔布赖特奖金,在1969年得到了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不久,在返回孟加拉吉大港大学经济系前,他还在中部田纳西州大学任经济学副教授。

联合国秘书长指定尤努斯教授为1993年至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妇女研讨会国际顾 问小组成员。他也参加了在1933至1995年之间举行的全球妇女健康委员会,从1993至今举行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顾问委员会,联合国妇女和经济的专家组 以及作为扶贫顾问组(CGAP)政策研究小组的主席。除此之外,尤努斯教授还参加了许多有关教育,人口,健康,预防灾害,银行和发展等项目的委员会。目 前,他也在美国的许多国际组织任职,例如,Amanah Ikhtiar Malaysia (一种孟加拉重复项目),菲律宾水稻国际研究所,马来西亚穷人信贷和储蓄等。尤努斯教授还参加了一下基金,包括Calvert 世界价值基金会,国际社区援助基金会,国家反饥饿和立法委员会,国际Ashoka 基金委员会等。
尤努斯教授获得的国际奖项:
1984的马尼拉the Ramon Magsaysay Award;
1989年日内瓦the 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
1993年斯里兰卡the Mohamed Shabdeen Award for Science
1994年获得由美国的世界食品奖基金颁发的世界食品奖
在孟加拉,他还获得了1978年颁发的领导奖,1985年的中央银行奖,1987年的独立日奖以及国内的最高奖项等。

另外来自一位网友的讲话录整理

默罕默德•尤努斯讲话对我的思想有震撼的颠覆的作用,我相信对于大部分人也是。

首先,尤努斯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的最宝贵的思想是:你不应该是一个找工作的人,你应该是一个创造工作的人。这一点尤其对我们当前就业现实有指导意义,甚至对 于我们教育系统的教育思想,都是极大的震撼和颠覆。尤努斯教授在报告中提到一些年轻的人到了我们的银行,他们希望找到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这个机会包括很 好的教育和很好的工作。因为如果你的教育背景不是很好,你是很难得到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的。在孟加拉年轻人的数量也很到,他们找工作也并不容易。所以尤努 斯教授给他们提供一个新的理念,然后把这个理念进行推广:你们不应该只是找一份工作,你们应该去做一些别的事情,因为你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式来做一些事 情,你可以白手起家做一些事情。你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对着镜子看着自己,不断的重复你的诺言,就是我永远不会从别人那里拿到工作,我应该创造工作,我不 是一个寻求工作的人,我是一个提供工作,创造工作的人。他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母亲,可能他身边有人出生的银行家的家庭,出生的时候就有很好的工作机会, 但对于穷人来说应该怎么做呢?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工作的创作者呢?你不应该等待你的母亲存钱给你找一份工作,你不应该是一个工作的寻找者,你应该是一个工 作的提供者和创造者。

其次,尤努斯教授还提出了关于贫困的新理念,即贫困不是由于人造成的,是由整个系统造成的,是独立在人之外的原因导致的贫穷。所以对于人来说,他的定位不 同,他的生活也是不一样的。不能说谁天生就是穷人,或者说谁天生就是富人。很多的例子告诉我们,过去的这种理念是错误的。穷人是没有错的,跟别人一样,他 们也是很好的人类。他们也很积极,很有创造力。和其他人一样,他们也很有创造精神。是因为这种体制没有给他们提供一种挖掘其潜质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减贫 的话,必须要改变现有的这种体制,否则这样的贫困会继续的存在。如果体系还存在,你今天把贫困消除了,那么明天贫困还是会回来。这个体系包括很多的东西, 比如说政策、观点、制度、概念,我们要改变这些,才能消除贫困。

第三,一个机会可以让一个人的声明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无息贷款给的这些穷人人家的孩子已经完全成长起来了,你可以看到母亲是一个文盲而儿子 是医生,或者是工程师。我们要说的是他的母亲并没有错,他们的母亲本来也可以成为一个医生或者工程师,但是她没有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她没有上学的权利或者 得到这样的资金。但是她自己白手起家,通过在银行找到小额信贷,让她的儿子得到这样一个机会。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一个的机会可以让人的生命发生如此多的变 化。

第四,贫穷的人也是有信誉的,而且可能比富人的信誉更好。尤努斯教授最初号召银行为穷人提供小额信贷的时候,曾经被银行从下面的员工,到上面的经历,以及 银行总部的高层拒绝过,理由是穷人是没有信誉的。但是尤努斯教授以事实证明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和荒谬的:谁告诉我们银行不能为贫困人群提供贷款这种服务 呢?在我们努力这些年后,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小额信贷运作的非常的好,并没有任何的措施,他们如期的还上了贷款。大家看到在经济危机下,世界上最大的银 行现在破产了。正是那些富人,富有的银行,因为信用危机破产了。

第五,企业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必须得考虑企业的根本是什么。企业不应该仅仅以赚钱为目的。我们可以看看传统对这些企业的定义,企业的唯一使命就是挣 钱、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是经济学家不断倡导的唯一的目的。我们不断的工作,我们忙于挣钱,我们忘了其他的一些事情,我们应该对这个世界做些什么。我们不断 挣钱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根本就不在乎我们是否对这个世界造成了伤害。在挣钱的过程中,你根本就不在乎别的人,因为你总是在忙着挣钱,你没有时间顾忌到其 他。人类他不仅仅是一维度的,不仅仅是经济性的,他还有其他维度,那么人不仅仅是挣钱的机器,所有的生活也不仅仅是围绕挣钱展开的,作为一个人他应该是多 维的。

第六,我们应该关注这场金融危机中真正的受害者。一小堆人或者一个国家,他挑起了这个危机,他建立的这个系统破产了。我们在谈论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所担 心的是损失,甚至上亿,十几亿的损失都蒸发了。在挣钱的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是你挣了几十万,你还有很多钱没有挣到。我们要谈论的不是这个,好多穷 人,失去了一切,他们的基本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的健康没有保障,他们还在关注那些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但是危机中最终的受害者到底是谁?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本周学习感言[3rd week, March]

这个星期相当的不知所措,很多事情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然后看书也看得云里雾里。

可能细细说来,除了教科书之外,就看了《中国的经济制度》中文版全文整理——张五常在科斯举办的论坛上长达二小时的发言稿 ,其他的根本没怎么干。

此外,就是听了两个讲座:

  • 中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胡景岩带来的:国际服务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从服务贸易的定义出发,讲了一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实情况,开阔了眼界。
  • 山东大学政管学院著名教授冯克利带来的:时间意识与政治行为。可能由于大多数时间大家都是用经济学的思维在行事,所以很大程度上不太习惯冯教授的表达方式。诚如徐老师所说的,“一口地道济南话的讲课”,是不是蹦出的济南话和后面用济南话回答的问题让人感到十分有意思。总结开来,冯老师就是从古代讲起,评论了各个历史阶段对于时间意识的不同解读,然后说出中国宪政体制的制定需要一个长远的眼光和规划。

其实后者的讲座我比较感兴趣,和前段时间一直没想明白的一些问题有很大联系,而且从政治学的思路上有了很大启发,只是不知道应该怎么用经济学现成的范式去分析。可能还是想做一些数理化的推导和证明,但是一时又找不到很好的思路。大概就是法律变迁的社会成本,反正今天我是这么给旁边的人表述的。任何一个法律都要有着自己的定位,然而我们国家现在法律从制定到修改到运行都存在着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法律不是行政命令,不能朝令夕改只是作为调节经济的工具,我觉得这样的短期行为会带来变迁过程中巨大的交易成本——包括制定过程的费用、变迁中间带来的所有权等制度安排的变更等等。某种程度上法律是站在一个高度来指挥经济的,并不是需要实时适应经济波动的——但这不代表生产关系不需要适应生产力,长期看来法律的变迁必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结果。

我所疑虑的就是短期内,过于频繁的法律变迁是不是一种有利于社会的现象,或者说在一个什么程度上我们可以接受这种变迁,到什么程度的时候又该去改变法律的地位或者说制定流程。不属于法律的东西是不是又应该剔除?哪些法律需要被新的法律所替代?这一些问题从上个学期听的讲座之后延续到现在。虽然我不是一个很过于关注法律的人,但是无论从上学期的经济法、税法及反垄断法制定的讲座,还是这学期接触的法经济学等等,我都在不断的思考这些问题。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应该怎么分析?然而仅仅关注效率是足够的吗?需要怎么来寻求公平——机会均等意义上的公平?

先说这些吧,希望下一周可以有时间来继续思考很多问题。以目前的积累是肯定难以成文的,所以仅仅作为一些思考,抛砖引玉也好,满足满足表达欲也好,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