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互联网产业观察

扯淡经济学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扯淡”这个词儿的。我知道这个词儿是高三的时候整日听一个人在耳边说此词儿,实在是过于熟悉以至于印象深刻。刚刚查了一下词典,解释为:1.胡说乱道。 2.指闲扯。 3.没意思;不相干。

这里取哪个意思都可以,说的就是现在的某些“扯淡”经济学。众所周知,经济学现在分工“特别”细,所以什么词儿拿来一组合都成了“XX经济学”了。记得上半年的时候一时兴起去所有211院校经济学院的网页上搜集了一堆东西,也不禁好奇看了看各个院系的师资介绍。真的是什么经济学都有。比较流行一点的成为“网络经济学”或干脆更露骨的叫做“互联网经济学”(因为经济学研究网络可能不仅限于互联网,网络效应还涵盖供电网、水网等等)。我真的很诧异什么叫做“网络经济学”。跟互联网有关的就可以吗?那么互联网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值得特别研究的?又不是管理学。


前段时间网路上有本很热的书叫做“维基经济学”,貌似是根据wiki来写的。我没有细细看过,只是一看题目就被雷到了。确实是符合出版商的要求。看看书的简介中,大致就这一段:

《维基经济学》的结论源自900万美元的研究项目,素有“数字经济之父”美誉的新经济学家唐·泰普斯科特向我们展示了个体力量的上升是如何改变商业社会的传统规则,这种利用大规模协作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新方式,正颠覆我们对于传统知识创造模式的认识

与经济学还有点关系,下面的:

面对变化激烈的未来,企业和个人必须更有远见,掌握维基技术,拥抱维基理念,是21世纪最重要的商业素质。

则直接露骨的说出了这本书的商业目的。现在真是管理类的书籍都喜欢贴上一个“经济”的标签,弄得满世界都是“经济”热,就跟满世界都是“博弈”热一样。一堆高分孩子前赴后继的投入经济学的学习中,殊不知出来就发大财的美梦即使是在商学院也难以一一实现。

看看各种图书,还有什么热的呢?《魔鬼经济学》(恩,这是本好书),《牛奶可乐经济学》(没看过)、《媒介经济学》(??)、《卧底经济学》、《蝴蝶效应经济学》、《开车经济学》,还有贴上“博弈”标签的一堆书……看看现在经济学到底有多么“炙手可热”啊!甚至还有什么“名媛经济学”、“循环经济学”、“魔法经济学”、“生物经济学”之类吹的天花乱坠的词儿,真的是“经济学帝国主义”!

你拍攝的 未标题-1。

所以有些东西,该扔就扔吧!别闲扯淡了!

你拍攝的 未标题-2。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头像与关注度——《魔鬼经济学》研读感言

最近一直在研究中级微观老师推荐的《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一书,很有趣的经济学原理的展示。虽然有的时候会感觉里面的一些理论有点奇怪,但是作为一本畅销书来说,生动的语言或许是吸引眼球的绝佳武器。

其中第三章有讲到“信息”的价值。主要是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后果各异来说明的。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信息不对称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事儿了。但是作者说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儿。

在导致网络约会失败的诸多因素当中,“没有张贴照片”无疑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不一定要张贴你本人的照片;你完全可以在网站上贴一张更好看的陌生人的照片,可这种做法有时反而会给你带来麻烦。)跟那些张贴了自己照片的男性用户相比,一个没有张贴自己照片的男性用户通常只能得到1/4的回应率;而一位没有张贴照片的女性所得到的回应数量只有张贴者的1/6。即便是一位收入不高,教育水平低,工作没前途,长相不吸引人,身体超重,有些秃顶的男性用户,一旦他把自己的照片贴到了网站上,他所得到的回应率也会高于那些自称“年薪20万元,极其英俊”但却没贴照片的用户。

其实这个现象在风靡的校内网很容易看得到。对于没有贴出真实头像而且不认识的用户,人们大都慎之又慎,不愿意轻易接受好友申请。但是如果贴出真实头像了,哪怕之前并不认识,也会很好奇的加为好友。

这大概就是人们对于human beinigs的生物特征的一种本能偏好。这也可以解释一部分博客贴出博主的真人实拍之后——哪怕不够帅不够漂亮——会更好的吸引读者的缘故,而且不论是独立博客还是大众化博客。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说一说联想到的关于博客一点事儿。其实对于博客的阅读一般分两种:猎奇心理和求知需求。前者主要是针对名人和自己身边的朋友,后者则主要是找寻自己需要的资料。博客一般由于原创性相对较高,所以比较容易得到“抄袭者”的青睐。当然,这也是高质量的资料的来源。而且博主一般都是“生动的人”,也就是说,不仅仅在访问他的思想,更多的时候可以通过Internet和他交流。这也是很多人热衷于种种博客尤其是习惯于RSS订阅的人的心理吧。

其实说到这里,主要是想到我要不要贴张照片出来……呵呵,有没有必要呢……

最多只能证明一个问题,我是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