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日常应用

《Stardew Valley 星露谷物语》送礼关系网

呃,前段时间入了Stardew Valley(星露谷物语)的坑,然后发现送礼是门很讲究的事情。

然后手痒痒,职业习惯使然,就顺手分析了一下送礼策略。

原始数据:Stardew Valley的官方wiki送礼页面

然后我就是想看一下怎么简单的可以携带一堆礼物然后送给不同村民。

分析办法:把官网wiki的数据抓下来,然后看一下那些东西可以同时送给多个人,又比较容易获得,这样便于有计划的生产和携带。

结果:画了一张图...v开头的是村民,其他都是礼物。前面分析在r,画图的时候还是用了gephi...便于控制。

screen-shot-2016-11-06-at-6-52-54-pm

源代码:

gift = read.csv("stardew valley gift.csv/Sheet 1-Table 1.csv", stringsAsFactors = F)

names(gift)

expand.gift = apply(gift, 1, 
      function (x) {
        gift_list = unlist(strsplit(x[2],"\n "))
        data.frame(v = x[1], g = gift_list)
        }
      )
expand.gift = do.call(rbind, expand.gift)

expand.gift$v = gsub("\n","",expand.gift$v)
expand.gift$g = gsub("[[:space:]]","",expand.gift$g)
expand.gift$v = paste0("v.",expand.gift$v)
names(expand.gift) = c("source","target")
write.csv(expand.gift, file = "expand.gift.csv", row.names = F)
expand.gift = subset(expand.gift, ! g %in% c("Prismatic Shard","Rabbit's Foot"))

expand.gift.mul = merge(expand.gift, expand.gift,
                        by.x = "v",by.y = "v")
expand.gift.mul = subset(expand.gift.mul, g.x!= g.y)

library(igraph)
gift.n = graph_from_edgelist(as.matrix(expand.gift.mul[,2:3]), T)
gift.n = as.undirected(gift.n, mode = "mutual")
V(gift.n)$size <- 1
l <- layout_with_kk(gift.n)
plot(gift.n,layout=l, vertex.label.cex	 = 0.7)

write_graph(gift.n, file = "svgift.gml",format = "gml")

原始数据:

sheet-1-table-1.csv

矢量图形:

svgift.pdf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再听王菲

过了今晚,就要和我亲爱的iPad告别了。不禁打开音乐,放两首歌,作为离别时刻的怀念。王菲的声音随之翩然入耳。

上一次听王菲是什么时候了?已然记得不太准确了。只记得,在过去的一些年景中,已经渐渐学会了不去听歌,不会用那种若有若无的思念,来纠缠自己理智的生活。

依稀记得一位朋友对我掷地有声的评价,“思维冰冷的没有温度”。女人或许生来,就应该温婉如水的——而且应该是四十多度的水,不愠不火,稍稍有点炙热的感觉,却又让人感到清水煮青蛙般的舒适。我只是试图选择最最简单的生活,直来直往的不用去琢磨别人的心思,然而,注定需要费尽心思的,谁也逃不过。太多人,喜欢被关心,喜欢游戏中你追我逐的舒适感。

IMGP0286

王菲的声音,总是那么空灵的,让人心静。我还是很讨厌很现实的人,哪怕知道自己在某些时刻思维就是那么不能自已的与之不谋而合。然后在一个个寂静的深夜,要么早早的睡去,要么千百遍的说服自己需要尊重人家的选择,可是最后发现无论如何都是徒劳,还不如索性早早睡去。也知道,明明是自己心不静,怎么能责怪吹起层层涟漪的小风儿?

DSCN6946

仰视天空,有的时候只想闭上眼,哼一句,“我的天空 / 为何挂满湿的泪 / 我的天空 / 为何总灰的脸”……

DSCN6938

总在寻找内心的平静,拼命的用相机试图记录每一个静止的时刻。久而久之,便淡忘了“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这种专一的味道。

DSCN6750

还应不应该,让思念,沉没在昏黄的灯光下。拼命的压抑着内心的爆发,然后表面坚强的滚烫的泪,一点点划过心的表面。我的快乐,不希望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同样的,因为什么样的缘由,我需要这么的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怕只是,转瞬即逝。

DSCN0121

……明天回上海。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旧俗沿袭

今天终于强迫自己坐下来写一篇拖了好久的文章——其实应该在月初就写完的,没想到后来各种事务叠加,导致生活一直很“动荡”,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写东西了。只是些一个introduction的部分,就让我绞尽脑汁——怎么可以把文章卖的更好?

写作固然是有层次的,最高的层次大概就是“深入浅出”——无论读者是什么背景,都能多多少少的从阅读一篇文章中受益。虽然是在写学术论文,虽然文章的idea和基本骨架都在那里的,但是还是要琢磨一下怎么把这个故事讲的更生动诱人是不是?写作的过程大概就是不断的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关心这个”的过程,这大概也是一种与语言无关的共识。英文也可以生动,不仅仅在于怎么用词,用词只是文采;还在于怎么架构一篇文章,让人读起来觉得一气呵成,有意思!

记得读硕士的时候周围总有人会不时的提醒我,“economists are terrible writers”,弄得我总是在小心翼翼的写论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尤其是以数理为重的经济学训练,很多人收获的是一种纯学术思维的写作方式:罗列各种学术词汇、直奔学术关心的问题、介绍自己的解决策略、结论。这样的简洁明了并没有任何错,对学术界来说也是一种高效的沟通方式——但是不好卖。尤其是在经济学这么一个高产的社会科学分支,那么多文章,看都看不完,读者凭什么particularly关心你这篇啊?你跟其他人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么?诚然,学术写作是要沿袭一些既定的模式和规范的,但是还是有足够的空间可以灵活变通的是不是?尤其是在这个intro part……

今天提起笔来写这篇paper,才意识到自己已然难以脱离一种学术词汇罗列的恶习了。是啊,那些耳熟能详的词汇放在那里,业内的人一下子就知道说的是什么事儿、为什么要这么说,多有效率啊。我又不是写科普文章,要不要太通俗啊!但是假设读者什么都知道是一种非常天真的做法,尤其是在经济学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你关心的事儿别人未必曾有耳闻。如果不写清楚点,人家怎么知道你说的问题到底是不是个问题啊。好难的权衡!

唯一体会到的一点就是作为一个常年写blog的人,堆积文字永远是我最擅长的……管他英文中文,一不留神几千字就洋洋洒洒的摆在那里了。然后开始痛苦的审视到底哪些是必要的、怎么删繁就简。写blog还有一个好处啊,或者说是把我惯坏了:很多时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根本不用太关心前后的逻辑什么的,以至于经常跑偏。但是写学术文章不行啊,这东西是要严格遵循逻辑的。浪费读者时间就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另外不要让读者们get lost,要不人家就懒得读完您的大作了是不是?

说了这么多,我也该乖乖的回到我的论文去了。看了看上一个版本的日期,已经被我快拖了一个季度了。这怎么对得起我一贯的高效的作风啊?嗯,正好这两天北京天气不好,还是把自己乖乖的关在宾馆里面,老老实实的敲键盘,哈哈。

[p.s. 突然间很羡慕那些有时间跟完一部电视剧、通关一个游戏的人……我突然发现自己有时间就宁愿睡觉、睡觉,就那么懒懒的躺在床上就好^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