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旧俗沿袭

今天终于强迫自己坐下来写一篇拖了好久的文章——其实应该在月初就写完的,没想到后来各种事务叠加,导致生活一直很“动荡”,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写东西了。只是些一个introduction的部分,就让我绞尽脑汁——怎么可以把文章卖的更好?

写作固然是有层次的,最高的层次大概就是“深入浅出”——无论读者是什么背景,都能多多少少的从阅读一篇文章中受益。虽然是在写学术论文,虽然文章的idea和基本骨架都在那里的,但是还是要琢磨一下怎么把这个故事讲的更生动诱人是不是?写作的过程大概就是不断的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关心这个”的过程,这大概也是一种与语言无关的共识。英文也可以生动,不仅仅在于怎么用词,用词只是文采;还在于怎么架构一篇文章,让人读起来觉得一气呵成,有意思!

记得读硕士的时候周围总有人会不时的提醒我,“economists are terrible writers”,弄得我总是在小心翼翼的写论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尤其是以数理为重的经济学训练,很多人收获的是一种纯学术思维的写作方式:罗列各种学术词汇、直奔学术关心的问题、介绍自己的解决策略、结论。这样的简洁明了并没有任何错,对学术界来说也是一种高效的沟通方式——但是不好卖。尤其是在经济学这么一个高产的社会科学分支,那么多文章,看都看不完,读者凭什么particularly关心你这篇啊?你跟其他人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么?诚然,学术写作是要沿袭一些既定的模式和规范的,但是还是有足够的空间可以灵活变通的是不是?尤其是在这个intro part……

今天提起笔来写这篇paper,才意识到自己已然难以脱离一种学术词汇罗列的恶习了。是啊,那些耳熟能详的词汇放在那里,业内的人一下子就知道说的是什么事儿、为什么要这么说,多有效率啊。我又不是写科普文章,要不要太通俗啊!但是假设读者什么都知道是一种非常天真的做法,尤其是在经济学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你关心的事儿别人未必曾有耳闻。如果不写清楚点,人家怎么知道你说的问题到底是不是个问题啊。好难的权衡!

唯一体会到的一点就是作为一个常年写blog的人,堆积文字永远是我最擅长的……管他英文中文,一不留神几千字就洋洋洒洒的摆在那里了。然后开始痛苦的审视到底哪些是必要的、怎么删繁就简。写blog还有一个好处啊,或者说是把我惯坏了:很多时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根本不用太关心前后的逻辑什么的,以至于经常跑偏。但是写学术文章不行啊,这东西是要严格遵循逻辑的。浪费读者时间就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另外不要让读者们get lost,要不人家就懒得读完您的大作了是不是?

说了这么多,我也该乖乖的回到我的论文去了。看了看上一个版本的日期,已经被我快拖了一个季度了。这怎么对得起我一贯的高效的作风啊?嗯,正好这两天北京天气不好,还是把自己乖乖的关在宾馆里面,老老实实的敲键盘,哈哈。

[p.s. 突然间很羡慕那些有时间跟完一部电视剧、通关一个游戏的人……我突然发现自己有时间就宁愿睡觉、睡觉,就那么懒懒的躺在床上就好^_^ ]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Protected: 烟雨江南(二)

This content is password protected. To view it please enter your password below: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Protected: 烟雨江南(一)

This content is password protected. To view it please enter your password below: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流淌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这一次从巴塞罗那飞回来的时候,特意留心了一下里程。嗯,第一趟4个小时,3000公里;转机后7800公里,加起来10000公里有余。若用时区来计算,则是东八区和东一区的差别,跨不过的时间。

转机在开罗,相比于大多数人的行程来说,这不是一个常见的选择。记得去开罗的时候,正好在暮色中飞过埃及绚美的景色。在飞机上,远远的望见尼罗河静静的流淌,却不知在哪里埃及法老们曾经娓娓地诉说。那一瞬,明知自己是过客,连签证都没有根本跨不过埃及的海关,可是下了飞机后还是贪婪的站在航站楼的落地窗前,不想放过一丝丝属于这片悠久文明的光芒艳艳。

有些歌词总会让人多多少少的印象深刻,伴随着那些不知何时嵌入脑中的旋律。在巴塞罗那的最后几日,和一众好友终于有时间漫步于巴塞的各个小巷,且听风吟。终于,被调教的就算是在阳光直透的沙滩,也不会妄图用任何的伞来遮蔽。巴塞罗那的灿烂阳光,或许在我踏上回程飞机的那一刹那,就已然失去了。北京的天,济南的天,这几日总是阴沉沉的。让人多少也提不起来精神。

有句话很喜欢,相逢的人总会再相逢。很多人觉得离别很痛苦,或许只是因为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吧。如果能再见面,那就没有人会说再见。一句see you,还是和goodbye有很大的区别的。或许这也是我刻意的把离别的瞬间变得简单,然后背过身来哗啦哗啦的泪流满面。失去总是失去,不管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

电脑的时钟依然显示着巴塞罗那时间,同样的是我的生物钟。这个时候才感觉到我对巴塞罗那的眷恋,一种不同于简单的旅游、一瞥而过的眷恋。难得的是回忆并不悲伤,云淡风轻。这时候,是不是忘记了,泪的味道,居然是咸的?

很快的,就要相隔地球的两端了。12个小时的时差,正是日夜颠倒的最好阐释。在未来的旅途上,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在一种多多少少的迷茫中,勇敢的探索着。生命,大概没有什么是注定的吧。相逢便相逢,相离便相离。不用特意的挽留,留也留不住。

时间还是在流淌,流淌过心里面那些多日不曾见阳光的角落。一股清新的空气袭来,能不能吹散沉积已久的灰。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再华丽的词藻,也拗不过时间的流逝。可是,我还是喜欢温庭筠的花间漫步,喜欢秦观的“宝帘闲挂小银钩”。也终于在北京阴沉沉的暮霭中,体味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无语,凝噎。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单一的色调

或许单调这个词儿就是“单一的色调”或者“单一的音调”的简称吧,不知道英文中的monotone到底是怎么个来源的。总之,单调说明了生活模式的不变,或者说没有什么波澜或者惊喜,只是按部就班的,每日如一。

连续三天,每天泡在学校敞亮的计算机室里面,不知疲倦的写和改paper。记得刚开始的时候觉得mac机真的是很惊艳啊,后来发现也就是这么回事儿,长得漂亮不是就可以靠长相一辈子卖饭吃的。哎!

文章写到最后,真的是越写越恶心,恶心到每天早晨都是被一场关于paper的噩梦惊醒,然后强迫自己继续打开电脑写paper。真的是很无聊哎!人生啊,难道不是应该更加丰富多彩一些的么?这样说来我也有点庆幸不是在读phd了,要不每天都是看论文写论文的,这日子真的,怎么过啊!不知道为什么,开始怀念上学期那种忙忙碌碌奔波于不同的课堂之间的感觉,看来上课还是相对而言轻松的很多啊。这学期,课少了,又经历了一些打击,弄得我现在真的是只想早点毕业早点完事,然后好好的狂欢一些时日。说实话,真的挺怀念大学的时候开始初识经济学那段日子,可以不知疲倦的从图书馆里面一本又一本的把书搬回来,然后一副向往的神情好好敬仰。现在则多多少少有点审美疲劳了?越来越找不到激情了,希望不是我老了。

记得考试的时候总觉得上课的日子是幸福的,然后后来申请出国的时候觉得能用考试解决的东西真的是最简单的(比如gre托福之流),后来出来了发现当年申请的日子还是蛮幸福的。总之,一层一层的,抽丝剥茧似的,体味着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的滋味。了解的越多,就越不知所措了。有的时候真的是,井底之蛙也不是一件坏事——有些事如果从来不曾意识到,就不会去比较, 也就不会有各种比较带来的烦恼了。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站的高看得远也不尽然是一件好事情,毕竟人难免是贪心的,看到了就想要,哎。

最近看了很多很多书,主动的或者是被动的,但是缺乏与人交流的畅快感,经常只能半夜在自己屋子里面瞎兴奋一气,感慨这个作者这么这么有才华,或者这个故事居然可以是这样的。当然我不是指纯文学层面的东西,只是发现现在自己越来越能忍受文字本身的无聊,静下心来看故事了。记得小时候,从来都只是看情节的,最爱的自然是武侠小说之流。然后就是诗词,另一个极端,简短抽象,不过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抒发和喜欢沉浸在想象中的那种美好吧。终于发现人还是一种群居的动物,总得有人经常说说话才行,要不也不会很多人总是在忍不住的泡校内之流了——孤单啊孤单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的我也可谓是孤单的, 要不怎么会有心情在这里码字?

不知到周五晚上大多数人都在干什么?大概是各种各样的狂欢吧。其实狂欢只不过是一群人的孤单——聊以自慰。

不过无论如何,都会有个结果的。六月,嗯,流光溢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