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又该学点数学了?

我承认这将近半年的时间有点荒废,没有好好的踏下心来坐在书桌前看书做题,最多就是飘飘然的看几篇paper,然后飘飘然的把论文写的跟散文似的……

刚刚收到了Barcelona GSE的director的一封信,当然是群发的,就是提醒大家暑假到了不要荒废,来之前好好学学数学……然后给了两本书,一本是经典的蒋中一的《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考虑到上学期数理经济学已然把这本书学过,故直接无视之。然后是一本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的Mathematics for Economists,作者: Carl P. Simon / Lawrence E. Blume。搜了搜既没有影印版又没有中译本,只能无奈地去下了一个电子版,但是越看越没味道。

有意思的是,前阵子有被警告说我“不要再过多关注技术层面的东西”,弄得我这么一个被稀里糊涂灌了一堆数学却实际上一知半解的人好无奈。我还是想搞明白实变到底是个啥子东西,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打开实变的书都没有看下去的动力,又不像去年云里雾里修泛函分析的时候那么被动的非看不可。总觉得还是规规矩矩的上课比较好,要不我就不指望能深刻理解实变的深刻含义并漂亮的运用到经济学中了……

毕竟有句话在那里,技术上的东西是好学的,经验上的东西也是能积累的,唯有灵感和嗅觉可能是更依赖天分。于是我就一直在探究自己对经济学到底有几分灵性。可惜,越探究越受打击,感觉还一时无法逾越经济学和数学完美结合的鸿沟,其他的就更像是外行扯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我总不能仰天长叹,说一句“不是在下没有想法,只是一时难以实现”吧?当然,每年都会有人跳出来争论“到底是数学更重要还是经济学本身更重要”,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没必要再争了……想发论文吗?学数学吧!不想发论文么?那你也得看懂别人充斥着数学符号的论文吧!什么?你压根不屑于他们的论文?好吧,那你自己跟自己玩吧,拜拜~

落园里曾经有段时间大量、密集的出现一堆同时标有“经济学”和“数学”的文章。那是当年迷茫的时候,当然我也不能说现在不迷茫了,只是懒得纠结了索性先选条路子随便学点数学吧。现在我在琢磨“经济学之美”到底在哪里……呃,这就像是一个相处很久的恋人,看着看着也没啥特别的感觉了,我总得找点新鲜感来保持对经济学的兴趣和渴望,否则就真的只是把“我爱经济学”挂在嘴边却不知道到底爱它有几分。努力的让自己觉得“公式和推导不boring”,努力的让自己沉浸在经济学的小世界里面,坐井观天。可惜,世界这么五彩缤纷,选择太多、太多,相比而言不受诱惑就太难、太难……

Categories
互联网产业观察

商业模式的创新?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子的算是创新的商业模式?自从被某人说道“现在的成功都是商业模式的成功而非产品的成功”。原来一直对商业上的事情比较懒,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敏锐的商业嗅觉,就只是走马观花的看别人都鼓捣出来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更多的是一种经验,而不是一种科学。也就是说,我的理解中人们无法像推导数学公式那样推导出来一种商业模式,无论是营销还是融资,一定会在市场中大放异彩的。很多商业创新都是企业家的动物精神的体现,是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一种“灵感”似的昙花一现,而不是在若干数学公式中可以寻觅踪迹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同意这种说法,我觉得Microsoft的成功不是产品的成功——当然我不排除window在当时是一款不错的产品,但还不足以不错到占据整个市场达到垄断。微软的捆绑销售战略等等达成了一个软件帝国。有的时候windows太高调以至于人们不易去观察office的光彩,我个人觉得office是集中体现微软野心和长远计划的。是不是觉得office比windows好破解的多?以至于现在在国内动辄干个啥都是doc和xls、ppt,你见过多少人用latex或者OpenOffice?至少99%的电脑上都会装上一套office,就算自己不想用但是要交个表格之类的还是得借助这东西。更有甚者,ppt的地位我觉得在可见的十年内是难以撼动的,beamer确实难以望其项背,从展示效果来说除了flash几乎很少见到比ppt更漂亮的商业展示。可是,有多少人会做flash?又有多少人离不开ppt(尤其是泛滥的各式炫目模板)?可见,Microsoft在office系列的市场拓展上必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个人用户虽然几乎不为自己的使用付费,但是你的老板是要付钱的。大公司里面有几个敢用盗版的?有这么广阔的群众基础,微软就每年等着花花的金钱进钱包就可以了。也难怪office系列每次的更新都是不痛不痒。以中国为例,多少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把office系列作为计算机教学的必备内容,多少人接触电脑的第一堂课都是学会操纵office系列三大战舰。你怎么指着大家工作后说学latex就学latex,说换成不习惯的OpenOffice或者wps就换?微软的这招实在是计谋深远。

说完了有点夕阳的微软,再说Google。Google的创新就更简单了,免费。2G(或7G)的邮箱,免费;视频,免费;阅览器,免费;音乐,免费(仅限中国);图书馆,免费……用户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的喜欢上了Google。关键是Google免费的产品往往还比其他家收费的好用,比如Gmail,见过了太多太多人用过Gmail之后再也不想转到其他的邮箱(当然我必然属于其中)。于是各大厂商趋之若鹜,抢着给Google送钱打广告推销自己的产品,然后望着哗哗而来的关键字流量感动的泪流满面——平时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目标顾客群啊!于是,双赢的大好局面产生了,Google也就发达了。

再说最近很热的Apple,市值一跃超过了Microsoft,成为了大新闻。说到Apple,它赚钱的自然是iPhone和iPod,但你可别天真的看着网上说什么“一个iPhone的制造成本仅为售价的1/2”就觉得苹果很暴利了。其实它大多数钱来自app store和iturns的售卖。这样的平台大大降低了人们买音乐和买软件的成本,而每款软件不高的售价却聚沙成塔,喂饱了Apple。多好啊,人们一边玩着iPhone还不时的觉得“我的是Apple,多fashion”,然后软件开发商满意地笑着“要不是放在app store我怎么能卖出这么多拷贝啊”,当然最后自然是乐的数钱的Apple,消费者和厂商两面赚钱,这生意做得多划算啊~

说完了这些IT圈子的,别以为其他圈子的都在墨守成规。GE(通用电气)的发家史就是一部把一个制造企业打造成一个金融企业的传奇历史。GE在每年赚取的租金和修理费就够这么庞大的一家子吃喝还有余,很难想象吧?别看GE看起来貌似比其他很多企业低调的多,他家的算盘打得很是精明呢!当然,金融企业的麻烦就是金融危机,这也是这么多制造业企业中它第一个轰然倒下的缘故(错把GE当GM,该罚!GE还活的好好的呢)

我现在一直在想,下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会是什么?是营销、融资还是新产品?

可预见的是,如果接下来不发生一次惊天动地的工业革命,像电力取代蒸汽机那么耀眼,新产品的产生也是很有限了。电脑每年在升级,电视从纯平到液晶,无论再怎么发展,总不会是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多只是让人眼前一亮。当然我无意于贬低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工作者,也希望他们的创新可以进一步带来人们生活的进步。但是单单从一个较短时期的商业模式看,大概是与新产品无关了,毕竟他还有一个模仿者问题。

然后就是营销模式。病毒营销、直销等等越来越多的取代传统的广告营销,但这些都是更容易激起一时波澜而不是长久的创造影响力。我看好的一种模式是基于social network的,但或许正如我前面说的这东西更多的是经历丰富之后的“灵感”而不是数学推导或者计算机模拟,如何利用social network还是一个各个厂商都在跃跃欲试却没有特别好的办法的问题。当然,你可以说Facebook就是借助social network成长起来的,但是Facebook怎么大规模赢利或许正是折磨着他的CEO每天寝食不安的问题。同样的还有twitter,它现在做成了一个渠道,但是谁都不知道怎么倒水才能肥水不流外人田。哗啦啦的一股脑灌下去,若是雨露均沾还好,变成了洪水怕是大家都要玉石俱焚了。我始终不认为那些充斥在各大顶级管理/市场学期刊当中的漂亮模型放到市场中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 ”,没经过市场检验的模型和几张废纸又有什么实质差别,一点价值都不创造。从这个角度上,我倒更欣赏做数据分析的那些人,至少鼓捣出来一个“男士逛超市买尿布的同时也会买啤酒”。只是现在的商战集中于红海而太过惨烈,没想出怎么可以开阔蓝海。看来对于我这种不曾在海上航行的人,估计进去之后连是蓝是红还分不清。营销需要天分,如果不是想做一个天天打电话骚扰陌生人的seller的话……期待看到这个领域更多的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当然也期待不久的将来自己有机会不计成本的去实战一番,看看这到底应该怎么玩。

最后想说说融资。虽然我一直标榜“对金融不感冒”,但不代表不关注。金融,尤其是微观金融、企业层面的金融确实是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生死的。打个比方,金融就是企业的血液,血液断流了大脑缺氧了你还活个啥?侥幸不死八成也成植物人了。但比较讨厌的是职业经理人,我一直觉得很多职业经理人太过短视,为了一时的业绩报表把企业的长远规划的毁灭了。百度、搜狐无一难逃此等厄运,一度沦为行尸走肉,不知道盛大接下来会走得如何。如果有一种金融模式的创新可以帮助企业跳出“上市融资”的怪圈,反而可能有助于企业按照自己的战略规划走下去,越走越远。但是对这一块着实是不了解,不知哪里可以创新亦不知现在运行在何种程度。

某种程度上,你可以把我看做一个商业的门外汉(连半个赵括或马谡都不如)。我不曾在任何一个公司担任一个正式的职位,也不曾做任何关于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纸上谈兵都不算,多半是雾里看花,不知究竟看到的是几分。所以不要为一篇日志较真,更不要坚信什么。尽信书不如无书,更何况是一个人半夜痴人说梦?欢迎讨论,欢迎讨伐,也欢迎路过打酱油。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两则关于社会网络的小故事:美第奇家族成长史和现实中的gossip girl

其实这个是毕业论文附录的一部分(我可怜的毕业论文被我拆的七零八散的发布出来了),因为要求翻译一段英文原文,正好当时有意向翻译Jackson 的social and economic network,所以就把第一章引论翻译了一下子。里面是两个很有趣的小故事,让人对社会网络一下子印象颇深。这本书的部分章节可以在普林斯顿出版社网站上下下来试读,其中第一章也可以在Jackson自己的网站上下载。话说,前阵子做[cref %e7%bb%8f%e6%b5%8e%e5%ad%a6%e5%ae%b6%e4%bb%ac%e7%9a%84%e7%a4%be%e4%bc%9a%e7%bd%91%e7%bb%9c%ef%bc%88%e5%ad%a6%e6%9c%af%e5%9c%88%ef%bc%89]的时候不禁感慨,Jackson作为一个深谙社会网络重要性的大牛,自己在社会网络中果然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可见理论与实践多么的和谐一致(说到这里,我不禁联想起谢益辉童鞋在R圈子中的hub地位,如果做一下social network analysis,估计结果也很可观。所以无论身处360行中的哪一行,如果想做状元,都请努力的建设自己的社会网络吧)。

注:下面的翻译忠实于原文,未经一般网络博客写作的气氛渲染。之中稍有学术名词,对其不感冒者直接跳过看结论即可。

一、美第奇家族成长史

这个故事将告诉我们,政治婚姻是怎么将一个原本平凡的家族推向权利的制高点的。

在第一个例子中我们首先来关注社会网络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银行家族美第奇 (Medici)十五世纪兴起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美第奇家族被称为“文艺复兴教父”。当时美第奇家族在通知弗洛伦斯的少数几个家族中并不占优势,他们拥有的财富相比而言较少,政治地位也较低,但科西莫·德·美第奇一手导演了该家族的权利聚集。科西莫通过平衡美第奇家族在家族联姻、经济交往和政治支持网络中的中心地位,巩固了该家族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他对于社会网络中不规则地位的理解帮助他建立并且控制一个政党先驱,与此同时其他家族还在各种事务中挣扎。Padgett and Ansell [516]绘制了十五世纪三十年代佛罗伦萨几个重要家族婚姻网络的图形,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图1展示了当时佛罗伦萨几个重要家族之间的联系,每条线代表两个家族尘缘之间的婚姻。

Snap1

图1:佛罗伦萨家族之间的联姻关系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政治经济学还是新政治经济学?

昨天班级里聚会,很神奇的到了近50个人,基本全了,不仅对组织者的敬业深表钦佩。席间觥筹交错,连我这种不胜酒力的人都在此种热烈的气氛下不得不开怀痛饮,幸好吃喝节奏有度,只喝未醉。

席间听闻一同学考取了人大经院的研究生,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原来报的西方经济学调剂成了政治经济学。他言辞之中颇有失望之意,大抵源于那里更多的是从马克思的角度去做东西,故他还打算看一遍资本论。当然,资本论是一定要看的,只是我没勇气读完。不过说到政治经济学,我眼前一亮。记得前阵子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参见:[cref %e7%bb%8f%e6%b5%8e%e5%ad%a6%e5%ae%b6%e4%bb%ac%e7%9a%84%e7%a4%be%e4%bc%9a%e7%bd%91%e7%bb%9c%ef%bc%88%e5%ad%a6%e6%9c%af%e5%9c%88%ef%bc%89]),还曾顺带看了一下top的研究者们都是分属那些领域的,结果十有五六是political economy,这不禁让人觉得有点惊讶。不过后来继续看下去,也不觉得惊讶了。越来越多的微观和宏观建模的方法引入了政治经济学,国内做的比较多的貌似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委托代理模型,国外则更关注一些社会问题(这话其实说了等于没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内国外现在政治经济学都很热。国内的热体现于任何一个院校的经济学学生都要学习至少一个学期的政治经济学,像我们都要学整整一年。甚至连不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都要至少学习一个学期的政治经济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一部分。可以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大学生内是无孔不入。而国外的热更多的体现于这个领域关注的人很多,做出来的东西也多。

不过详细的看起来,却又觉得很讽刺。申请出国的时候,翻译成绩单我就很犹豫“政治经济学”该怎么翻,翻成"political economics"总觉得底气不足,还占据了8个学分,只有自己心里清楚这课学的是什么。不过幸好我们的初级宏微观不叫“西方经济学(宏/微观)”,要不翻成"western economics"老外们看了估计会觉得更诡异了。所以,虽然政治经济学在国内外都很热,但是很显然,在国内做的政治经济学应该更确切的称为“基于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至少我觉得我那个要去人大读政治经济学的同学要做的会是这个东西。

依稀记得去年此时让我们提课程改革建议,当然有点走形式,但是我们还是说了很多真话(参见:[cref %e6%b2%a1%e6%9c%89%e6%95%b0%e5%ad%a6%e7%9a%84%e7%bb%8f%e6%b5%8e%e5%ad%a63rd-week-june])。当时我们一直主张在经济学专业开一门“新政治经济学”,至少作为专业限选课。后来大概是没老师愿意去讲,就这么搁浅了。而大家一直意见很大的“大一开一年政治经济学”却没法取消。我一直认为,现在国外在做的政治经济学应该在国内称为“新政治经济学”,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当代政治经济学关注的问题。不过话说回来,中国的政治体制确实是有着中国特色的,所以照搬国外的方法和思路可能是一件颇为危险的事情。Anyway,聊胜于无,至少应该知道人家是怎么想的。

现在国内好像有点一边倒的看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感觉,最鲜明的感觉是在人大经济论坛上,马克思主义版几乎成为了口水仗聚集地。我个人感觉马克思看问题的层次已经远不是表面,那些打口水战的人却正是只看到表面的人。一直觉得像国内本科这样的教育模式、把马克思经济学的思路强行灌输给大家(所有专业的学生),并不见得对其思想的普及有正面作用。学完劳动价值论,却不知道别人是怎么争论这个问题的,又怎么可以去真正理解劳动价值论的精华所在?毕竟这东西只是一家之言,而不是常识和共识,不宜当作公理一般的介绍给大家。

不知谁说的,“其实凯恩斯、熊彼特他们已经把经济学看得很透了,可能比现代大多数学者看得都透”。我想对于马克思主义,也只有看透的人才能讲清楚吧。

h

ttp://www.loyhome.cn/961.html961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再一次感叹Calvó-Armengol

今天,又好好翻了翻Calvó-Armengol的生平,不禁唏嘘不已。看到了GSE上一段引人泪下的话,写给Calvó-Armengol International Prize in Economics的:

"The prize that bears Toni's name will honor young accomplished researchers whose achievements recall the creativity, energy, and rigor that were the hallmarks of his work."

Prof. Salvador Barberà (UAB and Barcelona GSE)

而后,又翻了翻那年那些事儿,看到一篇熟悉的论文“Social Networks and Peer Effect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正是08年纪念Calvó-Armengol的seminar的主题,顿时有种眼眶涨涨的盈满泪水的感觉。

09年春天,这个奖诞生了第一位主人,那就是Esther Duflo。一年之后,她又拿到了克拉克奖(Clark Prize)。本来只想起她是做田野实验的,细看下来才明白,原来Esther Duflo用social network做了一些小额贷款的工作,网站原文如此:

In particular, Prof. Duflo's research touches on many subjects that Prof. Toni Calvó had worked on from different angles. For example, one of her best-known contributions, in a paper with Prof. Abhijit Banerjee, relates to showing that any increase or decrease in inequality in a country is followed by a reduction in a country's growth rate, which has turned out to be an interesting puzzle. Prof. Calvó had worked on understanding sources of inequality and how differences in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might lead to inequality.

明天开始,Duflo将和Matthew Jackson等齐聚Calvó-Armengol的故乡Andorra,举行一个“a fully funded three-day workshop for 20 to 25 young investigators from around the world”。演讲列表见这儿:http://www.barcelonagse.eu/calvo-workshop2010.html。毫无疑问这将是social and economic network的一次盛宴。Esther Duflo将做“Social network and microfinance adoption”的演讲,而其余二十多位年轻才俊也将带来该领域新的曙光。

不知为什么,到此时我还是心中有点隐隐的同感,对Toni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依旧不能释怀。可惜,无缘相见。但闻其还有一学生在GSE,希望能有机会讨教一二。有意思的是,前阵子还被人打击我说毕业论文关注那些东西没意思,拿着我以前另外一篇合约理论的文章说后者更有前途。然而我相信我的直觉,相信所谓的女人的第六感,仅仅一篇毕业论文不能代表任何东西,更多更深的还需进一步慢慢学习。看到behavioral economics的时候,觉得看到了上午11点钟的太阳,马上就要磅礴绽放;而此时看到social network,却又觉得看到了9点钟的太阳,需要更多的时间升起,却可能绽放的更为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