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还是说说高铁吧

今天去了趟长清,济南西边的一个县级市。交通方便了之后,原来一两个小时的车程现在只消半个小时左右,相当的舒服。长清本身并没什么让我好奇的,但是路上会路过正在修建中的“京沪高铁”。用我一位每周往返长清和市区N次的死党的话就是:“我是一点点见证他从无到有、慢慢修起来的,今天又多了一点儿”。

然后我被问了一个问题,简单,但是一针见血:为什么要修高铁?

我最怕对宏观说三道四。我只能很简单的说了一下投资的乘数效应,当然通俗的多。然后她回我,“和茅于轼在网上说的差不多”。可惜我不能和此等牛人相比,但是这些最简单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然后我就开始说说我的观点:“这种投资(指的当时金融危机后的四万亿投资)就像给运动员打兴奋剂/强心针,隔三差五打一针,他就往前跑两步,但是最终伤害的还是运动员自己”。然后很无奈的补充了一句,“你想这么大的工程,投资好几百个亿,那么得有多少钱进入私家口袋,而那些人不正是有权的人么?所以在所难免”。后来念及整个高铁都是用混凝土架起来在空中的,跟绕城高速似的,又补充了一句,“其实有人说(忘记在哪里看的新闻了),这些钱如果用来修普通的动车铁路,就是现在这样能跑180km/h的,总里程可以至少翻一倍,而那样对于运输压力的缓解作用更大”。

记得读《凯恩斯传》的时候,书中就有说到,凯恩斯本人对于自己思想的数学模型化持有相当谨慎的态度。然而为了制定政策的需要,还是诞生了希克斯的IS-LM模型或者后来的IS-MP模型(请不要说这个模型是凯恩斯自己提出的,最多算做“凯恩斯主义模型”。另,怀念那个时代的Cambridge)。然而所有的数理模型的问题就是,简化了一些东西,这或许有悖凯恩斯自己的观点。记得前段日子有位学长给我说过,国外的宏观和国内的宏观很多时候不是一回事儿,因为政治体制的不同和社会运行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有时候难以理解国外宏观的运行机制,甚至觉得莫名其妙(我至今依然觉得宏观有些东西就是莫名其妙)。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或许和高鸿业老先生畅销的宏观经济学(考研)教材有关,周围的人格外喜欢凯恩斯模型。但问题是喜欢不要紧,但是如果只是单一的片面理解凯恩斯的政府投资观点,或许就有问题了。

我是觉得现在国家是没办法,骑虎难下,只能一次次的用宏观投资政策来挽救GDP下滑的趋势。其实从个人观点来说,我一直觉得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儿,外来因素抑制了中国居高不下的CPI,还让那些依赖剥削劳动力的企业该倒闭的都倒闭了,有利于产业升级(虽然有点破坏性创新的味道)。但是现在,时隔近两年,回头看4万亿投资,却真的有很多让人觉得有种“盲目的把钱花出去”的感觉。高铁,这是最能让人一面欢欣鼓舞、另一面一片茫然的投资。欢欣鼓舞的是我国的动车制造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看着千里的高铁如巨龙般腾空而起确实令人欢欣鼓舞;而茫然的是,不知道修了这个铁路,真正有多大用处。我周围的人已经不止一次的向我表示过“高铁太贵,坐不起”的观点。我只能向他们解释说,高铁替代的主要是飞机商务舱的乘客,对他们来说时间比金钱重要得多,而上海和北京最不乏的就是这类高端消费群体。下一个问题就来了,高铁会打折吗?一面,铁老大素以“供小于求”的傲然姿态,只有零星的小恩小惠;另一面,飞机机票打折却是一项颇有学问的活。不好预测。因为如果铁老大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另有所图(除非它脱离官办色彩),那么高铁的价格对它来说也就无关痛痒了。

每当说起来高铁,最能拿来对比的就是高速公路。现实证明,京福高速、济青高速都在投入运行后的短短几年内达到设计饱和流量,现在已经有些不堪重负。因此,总有人会说京沪高铁也是“未雨绸缪”。我不反对这种观点,但是高速公路承载的绝大多数还是货运,而京沪高铁这么高的运行时速和运营成本,不会用来做货运吧?客运应该还是其主要目的。然而真的会在未来的十几二十年内有那么多的人要往返于京沪两地吗?这个没法预测,供给总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需求的。只能保持一种“谨慎的乐观”。

说到底,我还是对中国现在这种“不负责任”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所担忧(参见:[cref %e4%ba%ba%e6%b0%91%e5%b8%81%e8%af%a5%e5%8d%87%e5%80%bc%e5%90%97])。近些年来,各方面各层次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财富有集中趋势(虽然我没证据),环境代价越发明显。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不改变以GDP为标准的政绩评价模式,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恐怕就很难改变,尤其是具体到区域经济上。中国现在有很多所谓的“明星县”“百强县”,有特色产业有实干精神的领头人。但是,这种依赖领导自身远见卓识的事儿,实在是不得不凭概率了。我只能说,我听到了太多太多周围的同学对我讲述他们的家乡是如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工业的,而发展工业的福利又是如何被少数人所占据。

本来不想提12跳,但是还是说一下好了。今天看到韩同学(最近上纽约时报那个韩同学)的一篇博文,有些震惊于他一针见血指出的话:

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一打听,同学们混的都更惨,有混的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的好的女同学,那是嫁的好,别人都羡慕你在富士康有社会保障,按时发工资,安排住宿,加班还给钱,你说你像个机器,别人说自己像包屎,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想到了一句话,曾经我因之而引以为傲的、觉得中国的制度优于北欧、更有活力的,现在却有些怅然若失了。有篇中共陕西省委党的文章有类似的观点:

正常情况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管个人所处的条件是否优越,努力大、贡献多者收入高,努力小、贡献少者收入低;一类是不论个人努力大小,贡献多少,处于优势条件者收入高,处 于劣势条件者收入低。前一类收入差距取决于个人努力,后一类收入差距则是由个人所处的条件优劣决定的。……社会和谐的标准就是社会成员人人享有经济上的机会均等

或者,我更乐意说的通俗些:如果一个社会是健康的,那么每个在底层的人,都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爬到社会上层去。也就是说,你的父母只能决定你的出生,但决定不了你的未来

可惜现在看来,并非如此乐观。社会逐渐的在,僵化。如果年轻人都失去希望,那么未来还有什么指望。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网络新发现

违反直觉的“拍卖”

昨天无意间瞟见了CCTV的一条新闻,或许和汇率啊、沉船打捞啊等等比起来真的不算是多重要,但是我却格外的感兴趣:江西弋阳拍卖人行道摊位(视频见这儿)。

搜了搜发现这条新闻的分析很多,大多数是集中于到底公不公平之类的,尤其让人好笑的就是“开创城管经营新模式”。我所奇怪的是,按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拍卖体现的是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在这里,既然拍卖的是摊位(且不管这东西合不合法),那么作为购买者的小摊贩们,必然要考虑到拍卖出价和自身收益之间的关系。

让我费解的是,新闻中说“最多的摊位拍卖到一万多元”“小贩们入不敷出,难以持续经营”。小贩们再不济,也知道一年占道经营大概能得到多少钱,刨去成本之后纯利润为多少钱,那么他们必然心里有数,知道一个摊位最多值多少钱,怎么会拍出来天价摊位呢?我实在是想不通了。好吧,就算我们考虑到预期,小贩们觉得现在不会被轰来轰去,卖东西所得的钱可能更多,但是也不足以到“入不敷出”的程度啊——就算不是“理性预期”,也不至于偏差这么大吧。然后就算是考虑小贩们彼此之间的博弈,也不至于囚徒困境到大家都活不下去啊,最多流标就是了。

我还是想不明白,在拍卖的时候怎么会有人肯出这么高的价钱,最终把自己整的活不下去。虽然“因中标而死”的企业多的是,但是像这么小的、个体层次的拍卖出问题,还真罕见。因此我觉得,这拍卖绝不像新闻报道里面所说的那么简单,到底是拍卖还是硬性收费都很难说。至于为啥最后这笔钱又退回来了,我想肯定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活不下去”的问题,本身“拍卖”的违法可能正是最后贻笑大方的原因。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网络新发现

几个跟论文有关的趣事儿

在这个毕业季,很多东西都是短暂的忙碌着,却也回味起来颇有意思。摘录几则周围人真实的状态。

  • 一年前,导师给我说,你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吧。我说好。
    一个月前,我跟导师说,这个题目凑活么。他说好。
    一星期前,我 跟导师说,我实在写不出来了。他扔给我几篇论文。
    一日前,我终于撑不住了,说,我写综述行么?
    一个小时前,我发现,连综述我都写不出来了……算了,论文你Kill我吧。我不毕业了还不行 么…
  • 一写论文就不高兴,一不高兴就不写论文。
    一不写论文就高兴,一高兴一天就过去了。
  • A:你用的啥模型?计量还是。。?
    M:……很简单的一点点计量,我不擅计量……
    A:哎 挺好了 据说今年几乎没人用数学。。。
  • B:在哪找篇英文文献呢?
    N: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还有一些转载的,看着玩儿吧。

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午后,一只兔子从她的洞里出来享受大好天气。
天气好得让她失去警觉,一只狐狸危随其後,抓住了她。
" 我要把你当午餐吃掉!"狐狸说。
"慢著!"兔子答道。"你应该至少等个几天。"
" 喔?是吗?为什么我要等?"
"嗯,我正在完成我的博士论文。"
"哈,那是个很蠢的理由。你的论文题目是什么?"
"我正在写"兔子比狐狸与狼的优越性"。"
" 你疯了吗?我应该现在就把你吃了!大家都知道狐狸总比免子強。"
"根据我的研究,并不尽然。如果你想的话,你可以来我洞里,自己读它。如果你不能被说服,你可以把我当午餐吃了。"
"你真的疯了!"但狐狸很好奇,而且读读论文也不会损失什么,就跟兔子进去了。狐狸再也没有出来。

几天以后兔子又出来休息。一只只狼从树丛中出来并准备吃她。
" 慢著!"兔子叫道。"你现在不能吃我。"
"为什么呢?我毛绒绒的开胃菜。"
" 我的论文‘兔子比狐狸与狼的优越性‘几乎要完成了。"
狼笑得太厉害,以至于松开抓住兔子的手。
"也许我不应该吃你。你的脑子真的有病,你可能有某种传染病。"
" 你可以自己来读它。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结论,你可以把我吃掉。"
于是狼跟兔子进洞里去,再也没有出来。

兔子终于完成她的论文,并出来在萝卜丛中庆祝。
另一只免子过来问她,"什么事?你看起来很快乐。"
" 是啊,我刚刚完成我的论文。"
" 恭喜!主题是?"
"兔子比狐狸与狼的优越性。"
" 你确定吗?听起来不太对。"
"喔!进来自己读。"
所以他们一起进洞里去。

当他们进去时,朋友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研究生的窝,一团乱,在完成论文后。存放这部具争议性的论文的电脑在一个角落,在右边有一叠狐狸骨头,在左边有一叠狼的骨头,而在中间,有一只巨大的、正在舔嘴唇的狮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论文的题目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谁是你的指导教授。

1、最牛逼博士论文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JLE上连载四期。
2、最牛逼博士论文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的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3、最牛逼投稿论文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实例: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SIMS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逼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偶同学拿着写了25页的关于usb技术的论文上去答辩,
老师开口就问:“请你用一句话介绍一下usb技术”,
我同学立即怒: “一句话?一句话可以说清楚我写25页干嘛?一句话可以说清楚我站在这里干嘛?”
整个答辩场集体沉默了2分钟……

偶一个同学暴强,答辩的时候,在做介绍时,说话#%¥◎×※……◎¥※……¥◎,
下面的老师有一人听不清楚,于是转头与另一位老师小声交谈,
此同学见了,立刻停下来,大声的问他的partner:“老师在说什么?”
一时间全场爆笑,老师尴尬无语……
他自己做了一个 ppt,最后一个部分时致谢,其内容基本上叙述了指导老师一生的事情,还深情的说自己很喜欢和老师讨论问题等等事情
当他的致谢还没有读到一半,导师刷的一下站起来,面容扭曲的说:“我不是让你删掉这些吗!!!!!!??????”
全场在一阵沉默后,又是爆笑!!

本科答辩的时候,我们课题组一个学生和老师的对白:
老师问:能量流是怎么算出来的?(即依据什么公式)
学生答:用计算器算的。
然后全场暴笑2分钟

两个同学毕设做了个windows环境下的程序,给老师演示。
程序登陆界面要求输入用户名,一同学ctrl+space调出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这时一老师:“打住!这个东西不错,你们俩谁做的?”
同学:“微软……”

Categories
比较正式的文章们

经济学家们的社会网络(学术圈)

时间过得真快,一写起论文来就是两三天没干别的,打开电脑开始coding...coding...整理数据、转换数据格式、调参数,好不热闹。可怜我的本本长期维持在马上就要烧主板的温度……这次的毕业论文写的很飘逸,固然与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有关,但是技术上的东西都是借鉴的别人的,我想了半天加了一个贴现因子而已——其实模型真的很简单。为了让文章好看点,也长一点,内容也丰富一点,我就开始折腾着画图、画图,画完图又琢磨着总得用点计量啊,然后没事找事的把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拿到时间序列走了个过场——单位根检验。真想扁了自己,时间序列学的那么烂,唉。还得现翻计量书,丢人丢人。

论文大多数东西都是蛮无聊的,但是也有好玩的,那就是里面有几张经济学家们的社会网络的图——我乐于称之为“经济学学术圈”。这个idea是taiyun的,他做的是国内经济学家的,我就百无聊赖的又把国外的做了一遍,反正只消几十分钟数据就抓完了,何乐而不为?现在开始享受视觉盛宴吧!注:点大的代表其pagerank值高,其实就是联系多。

all_10_nolabel

经济学学术圈全貌(2000年后至今)

top_10_grey

经济学学术圈全貌,连接线用灰色隐去

all_10_main_all_label

经济学学术圈的结构,简化了很多点之后的效果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虚拟世界,社会规则与经济学

大约是去年此时,在某个思如泉涌的日子,想看一下虚拟世界里面的货币供给到底是啥样子的。这个问题很好玩啊,因为很多网游里面都出现了大量的通胀现象,所以单单通过交易数据就可以看到很多通胀到底是不是由于货币供给引起的,至少可以看一下货币数量论是不是那么回事儿。经济学既然是研究人的活动的种种问题,那么就不用在意到底是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我倒觉得有时候虚拟世界更容易控制变量,所以反而结果可能更可信一些。

然后时隔半年,有人给我发信把所有的跟虚拟世界有关的资料都要走了,其实我也只是贴了长长的一串参考文献列表给他。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挂在网上的好处就是,经常会有人搜过来然后问你要资料。往往我都是一时兴头过了就没写下去,所以资料攒了一堆没处理,然后就扔给人家了——当然扔的最多的就是参考文献列表,谁让zotero可以这么方便的把所有的东西一个“export”就OK了呢?

这又半年了,从深秋到了春末,昨儿听了一个教授的报告,是关于虚拟世界中的距离问题的。很好玩的实验经济学方法,他们在“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中做了很多好玩的事儿。然后这篇文章(或者是相关的一篇)貌似也要发到AER上。很奇怪,最近感觉AER接受了很多关于互联网啊、实验经济学啊这块的东西,虽然这些都是热点,但是这么集中的发表在高水平杂志上还是蛮少见的。期间大家讨论了很多问题,但只有一个深深吸引了我,那就是“社会规则”这个事儿。虚拟世界中少了很多约束,所以社会规则不一定和现实中一样,这样的话人们的行为、决策或许也会不一样。这个社会规则应该视作比“制度”更为宽泛一些,糅杂了许多道德、法律等等因素,也难以具体一一下一个定义。

原来在我的感觉,虚拟世界是一个“稍稍没有人情味”的,社会压力和交往纵横要简单很多,所以或许更适合把人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去看。然而现在看来却不是这么的简单,一个社会的运行必然有其既定的规则,人们也不总是“效用理性”的。再者,虚拟世界必然要受到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因素的干扰,比如财富、人脉等等,social network不是新建一个,而是很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充了而已。这样的话,对于social network影响就要重新评价了,既不可以简单的平移,也不能直接忽略。

经济学界越来越关注互联网,我不知道这是一件好事儿还是坏事儿。或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依赖互联网,更容易从互联网上寻找他们的问题和答案。可惜啊,我有很多想法却没人去帮我实施,我自己又总是懒得动手真正去做——或许还是觉得积累不够怕自己糟蹋数据。社会总在按照自己的逻辑运行着,只是一群经济学家们为了保住饭碗苦苦的研究着。

最后,今儿还看到一篇好玩的文章,把一个古老的问题讲出了新意:电影院的爆米花为什么贵的离谱?从价格歧视扩展到支付意愿等等,看来简单,却也好玩的很。顺手就翻译到译言上了,有兴趣不妨移步去看看(如果打不开请稍候,等待“审核”)。

p.s. 都说经济学家和天气预报员喜欢预测,那我也不妨预测一下:十年内,清华经管学院必然跻身国内经济学三甲。至于原因嘛,不好说,80%直觉,20%是自由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