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说点生活中的经济学——买菜

这个题目起的真的挺俗的,不过我也想不出更好的题目了,就借用茅于轼老人家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吧。

今天要说的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买菜。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么总得有原料啊,所以必须买菜(挺废话的)。不过不买不知道,真正隔三差五买起来才知道家庭主妇原来是这么有学问的一项工作。原来一直不理解为啥老太太们喜欢比较不同超市的海报,然后东买点西买点。现在才明白,原来市场竞争并没有使得各个超市的价格达到完全的一致,由于地理位置、货源等等因素,各家的不同商品之间还是有不小的差价的,从而吸引不同的消费者,各自赚取一点垄断利润。这个,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最最简单的“差异化竞争”,换个时髦点的词儿就是“蓝海战略”。

买菜买多了就知道,最好的买菜的地方绝不是超市。超市里面的菜普遍不够新鲜,而且包装好的菜价格贵的离谱。所以日常饮食所需的菜还是得依赖菜市场。我每天可以去的菜市场大概有四五处,有的稍稍远些,有的近一些,有的正规些,有的凌乱些。然而买了一些时日,就发现这些菜市场之间的价格还是相差不小的。比如春笋,在一个小区小路边上就是3-4元一斤,而到了一个社区菜市场就能买到6元,几乎翻了一倍。同样的还出现在香菇身上,超市里的香菇大概4元,路边卖的也差不多4元,但是社区市场里就能卖到6元以上。但是同样的黄瓜西红柿茄子这种日常菜,路边和社区菜市场价格几乎没啥差别。当然你可以怀疑说社区菜市场的菜是不是质量高一些啊?但在我看来也没啥区别。那么为什么这些菜贩们足以成功的保持这种差异化定价呢?或者称之为经济学上的“价格歧视”呢?

首先就是地租。说到这个词儿大家别觉得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就好。“租”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含义可深可浅,我这里就指的摆摊位的租金。在社区菜市场,毫无疑问租个摊位要比你在马路边摆摊贵一些。但是也有好处,周围居民每天必去、人流稳定,再者不用担心被驱逐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区菜市场里面的小贩们成本要比路边小贩高一些,所以价格贵一些也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居民们都知道路边小贩东西便宜,那他们还会去社区菜市场吗?又为什么黄瓜等家常菜各处差价无几呢?

这就要说到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概念。对于黄瓜等常见菜,经常买经常吃,超市上的海报也会经常登出来促销信息,所以大家对价钱大致有数,社区菜市场的小贩们也不敢漫天要价。但是对于春笋等不是每家都会买的菜(仅限北方),很多人偶尔买一次两次也不会太关注价钱变动趋势,所以就算贵他们也觉得应该就是这样吧。用博弈论的角度来说就是他们的耐心程度决定的“贴现因子”高于小贩们。这就是由于小贩们拥有春笋实时价格的“私有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导致买菜者为之付出的“信息租金(information rent)”,后者成为小贩们的“超额利润(premium)”。多简单的一个事实道理啊,就足以解释信息经济学中这些重要的概念。

那么我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应该如何最优化我的选择呢(即经济学中的“最优规划问题”)?很显然我需要考虑时间、价钱、质量(菜的新鲜度)等等因素,他们都在我的“效用函数”(utility function)里面。而我所能决定的就是去哪里买,也就是买菜地点是我唯一的“选择变量”。我之所以指出时间因素,是因为需要说说“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所有市场的所有蔬菜价格信息都查一遍,然后选择最物美价廉的买。但是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如斯的话我有着很高的“交易成本”,这里体现为时间,它决定了我要降低我的“搜寻成本”。如果简单的把时间作为一个“约束条件”,比如每天一个小时,那么我就不一定可以达到"全局最优解"(first-best),而只是一个局部最优(second-best solution)的甚至可能只是边角解(corner solution)了。所以,考虑到交易成本,我最后的选择就是固定的去一家买菜,离我比较近价格也比较适中。

那么我的选择为什么是一家呢?这里就要说到“声誉”和“消费者忠诚度”的问题。毫无疑问,我选定了一家之后我对他家的东西信任度就要高于其他的家,他就有可能利用我的信任赚取超额利润。对我来说,或许被他多赚一星半点也不要紧,因为我对价格不是特别的敏感,而且每天都买的话变动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重要的是,我降低了我的交易成本,使得我的时间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到别的事情上面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都市白领宁愿去超市买菜的缘故吧,一则价格不会太离谱,二则质量稍稍放心些,三则环境也好些。其实对于卖家来说,他更重要的是积累“声誉”,因为若有一次价格要得过高(道德风险)而我日后跟其他家比较的时候发现了的话,那么他就会永远的丧失我这个顾客(博弈论中的“触发策略trigger strategy”,或者叫“冷酷策略”)。所以,考虑到长久的利润,他是不会漫天要价的(无限期动态博弈均衡)。

好了,说了这么多,很多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就全融在里面了。经常有人给我说“经济学就是骗人的”,我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说。只是我觉得,它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比如著名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一书作者范里安就曾经在买电视之前做了一个很漂亮的model,决定了他购买电视的最优时机和策略选择(就像我们国内是平时买还是等到五一十一促销买)。用好了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至少对于生活来说,多少还是有些便利的。

p.s. 今儿下午听了斯坦福一professor讲的“健康保险选择”问题,联系一下美国前段时间的“奥巴马医保改革议题”通过,确实感触到学术界对于实体政策制定的帮助。如果认为经济学是骗人的,那么没有经济分析、国家政策只是盲人摸象,就更好吗?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真的是只大狐狸吗?对江西财经陈军昌博士的探究

或许我总是慢半拍,但是看到这个人和他的传奇故事,确实不得不让人稍稍惊诧。从百度搜搜“陈军昌”就可知此人的事迹,当然我是在经济教育科研网上看到的。先转贴一些很有震撼力的句子。

黄有光:“这篇博士论文拿到任何国际上一流的大学:哈佛、普林斯顿,都是最优秀的论文……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两篇博士论文之一,另一篇是杨小凯的。”

怪不得军昌君读到后来,连一些老师和研究生们都难以理解了,关门读书研究的他甚至成为了学校的一个传说――有传说说他的导师建议学校将他的宿舍由4楼调换到1楼,以防止自杀;还有硕士生们专门去拜访他,看看脱产攻读博士居然达8年之久的是什么样的人……

正如黄有光教授对他期望的“如果有一个较好的研究环境,继续钻研的结果,陈军昌很可能会成为一只大狐狸(对于“狐狸”的解释看这里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10&ID=73519)。

首先我不得不说,这件事开始很容易被认为是炒作。但很快的,我发现这不是那种夸大了的新闻而已,因为我确切的在中国知网(CNKI)找到了他的博士论文(直接在博士论文数据库里搜作者即可),而在600多页的论文打开之后,首页赫然写着:答辩委员会主席:黄有光

看来这不是一个玩笑。

看了看他的摘要,写的很意气风发:

经济学发展到现在,对于研究纯粹理论的学者来说,都要求他们具备极高的科学素养(那些不将经济学视为科学的学者除外)。所以,那些仍旧认为地震可以短期精确预测的学者,显然对于快速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非线性科学不太了解,也就不明白“如何处理整个人类社会有机性或非线性”问题。 一百多年前的学者也看到了社会系统的有机性或非线性问题(例如:马克思、马歇尔等等),但是当时的科学技术处理不了这个问题。 20世纪的科学技术和数学工具的发展使得处理非线性问题出现了曙光。至少在两个方面能够撬开非线性世界的一点端倪。一个方面是非线性规划的发展使得最优规划理论进入经济学(直接导致杨小凯使用超边际分析解决分工问题:创立新兴古典经济学),另一方面是非线性动态科学本身的高速发展(导致混沌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等的进展)。 非线性这个问题也许难以短期彻底解决,但是一定会不断进展。 本文预言:在不久的未来,计算机技术将会借助非线性问题的进展彻底占据经济学的主流地位。这项技术不再是简单的用于经验数据的回归预测,而将成为主流形式化逻辑。 本文作者甚至计划在将来使用纯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化逻辑写作一篇经济学论文。

看到这里,我已经不知道该做何反应了。

久闻其8年惨淡博士经历,看到论文上面写的:本文初稿写于2004年一月到2008年12月,却也真的是五年磨一剑。摘要很长,大概有近十页的样子。我看了一半多,已经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或许是本身就没读过多少杨小凯的新兴古典框架分析的缘故吧(话说家里的书橱上还真摆着此书)。读到绪论,按其所言,他想做的就是建立一个general的框架,来分析各种经济学问题(至少我是如斯理解的)。经济学分工之细众所周知,而此人却反其道而行之,欲建立一个通用框架,可见野心不小。当然,他也承认,此书只是一个基础(基础就写了600余页……),他最终目标就是“从分工专业化来解释产业演化”。

看到文献评述,就知道此人绝不是“哗众取宠”之辈。从斯密开始罗列固然不足为奇,但是注意到孟德斯鸠《蜂蜜的寓言》一书就足以说明此人必有至少三四年的经济学(或者社会学)功底(这个是我个人推断的,因为我是在大三的时候才知道这本书的,而后在大三暑假才买回来读的,现在恰巧就在手边。而周围那么多学经济的同学,知道此书者恐怕寥寥,读过者应该屈指可数了。故而此人能提到此书,必然有真很强的读书功底,要不就是专门的外国经济史训练,我真不觉得一个只是钻研边边角角的门外汉可以列出此书)。后面还提到了日本学者青木昌彦,估计若不是学产业经济学的,很少有人会知道这个人(或者说,我知道他就是做一项产经的课题之时无意碰到的文献)。

看完分工的文献评述,已然近50页。我已经读的有点崩溃了。他提到的文章大概只有一般我听说过,读过的更是可怜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或者更少。因此,看他的综述颇为有些吃力,也很难融会贯通的再去评判他的思想。今日至此便罢。

说一点通俗的感受吧。跟读了一年的《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工业经济》等,结果就是到后面越来越不愿看中文的经济学文章。这些期刊上的文章大都出自所谓的名家及其嫡系之手,却不见得水平多么的超凡脱俗,更多的是凭借常年的积累罢了。而陈军昌的这篇博士论文读起来却让人有一种读下去的欲望。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文字有什么煽情的力量(只是很平凡的学术论述的语调而已),但是后面的逻辑思维让人有些沉迷,想看看他到底再说什么。可是读下去,又觉得自身文献积累浅薄,不足以理解他的思想,便只能暂且作罢。只是觉得,至少此文确实是五六年的积蓄之作,绝非普通的文章可以随意拼凑而至。当然其中的是与非、对与错,却不是一言一语、一时一刻足以鉴定的了,或许还需几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冲刷。

顺便说一句。看国内期刊,计量文章占最大头,而后是一些应用理论的,比如IO等。几乎没看过原创理论(original contribution)的,至少是在基础理论的层次的文章都很罕见。不知此人之作,可否重新振兴(或另建)杨小凯一派新兴古典的分析框架,至少足以立足、独树一帜?也许若干年后,能得到星许答案。

附一些链接,有兴趣者看看无妨:

Categories
网站建设

关于软文、广告等

谨以此篇博文作一个声明。

最近收到一封软文邀请,一篇文章15刀,不算多,大致刚刚能抵得上落园一年服务器的费用。大概也就是因为服务器费用不高所以我才得以毫无顾忌的支撑下落园吧。从2006至今,近四年的独立博客历程,什么风风雨雨没经历过,软文邀请也时常见到,对这些东西实在是没兴趣。

其实软文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不过区区一篇文章,就像每天买包酸奶似的平常,多一个少一个也不伤大雅。只不过我宁愿闲的无聊的时候发上来一些做饭之类的消遣图片,也不愿让我的读者们看到那些广告。一则是“声誉”心里在作怪,如果这是个无限期动态博弈的话,那我就必须遵守规则;二则是我无暇去验证他欲推广的网站到底是不是有价值的,现在的网站太多了,甄别成本太高。对于我来说,把没有亲身体会的东西推荐给别人,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表现。

当然,我不反对软文,它总比赤裸裸的广告强。“网络赚钱”这个词儿太热门了,独立博客一窝蜂的在寻求各种广告。满地的Google Adsense激发了很多人赚取“刀乐”的兴趣。纵然无论是广告还是软文,都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广告也有着很强的积极意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网上,广告多少让人觉得变了味。所以做营销的,赶紧都去学学“病毒营销”吧。弄出一则有创意的广告片,或许比投放数以千计的无聊文字链接更有作用。

罗嗦到最后,还是那个声明:我写落园不是为了赚钱,所以不需要挂广告载软文来维持生计。落园所给我的,远远高于我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收益/投入比。所以,为了继续能得到我想得到的而不是金钱,落园不会牺牲读者的哪怕几秒钟时间来扫过软文标题,也不会浪费读者的一点点流量去看到什么广告。顺便说一句,那些孜孜不倦在我每篇博文后面留言的“人工SEO”们,还是省省吧,看人家百度都开始支持“nofollow”了。

Categories
网络新发现

荐一本英文写作的书——Style Guide

估计对很多人来说这本书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不过我比较孤陋寡闻最近才发现。这本书是著名的Economist杂志出的,原意可能只是给撰稿作者一些引导,结果后来发现适用性很强,大家就纷纷开始学习了。我就算那“纷纷纭纭”中的一员,把它好好的打印了出来,开始细细的学习。

其实写作这个东西是个蛮依赖个人特质的活儿,看中文写作就知道啥叫作百花齐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暂且不论,就算是同一个观点表述形式也千奇百怪(要不高考作文怎么考啊),所以自然也没有特别规矩的方法来教授它。我窃以为,写作水平跟两者最相关:阅读数量、写作数量。读得越多越知道各种表述方法,写的越多越知道如何把读者绕进来。

然而对于英文,总是有种隔雾看花之感,这大概得归咎于阅读量不够吧。记得考雅思前从Economist上面天天背例句和用法,然而千雕万琢弄出来的几百字给外教一看,他只说我还需要去多多阅读——特别提出不能继续读学术文章或者杂志了,我需要读一些小说。是的,外文小说……可是,唉,我真的没有坚持能读完一本外文小说的时候,太多稀奇古怪的词儿不查字典就影响阅读,不像平时看新闻或者读Economist那样,碰到零星半点大概猜猜也不影响……于是乎,雅思的作文就成了一堆漂亮的“高级词汇”的堆砌,来描述一个逻辑特别简单的观点(不是说外国人的脑筋不会转么),或许应试作文如斯就可以应付考官了。

写博客大概是我最日常的“写作锻炼”模式了(如果非要把发email也算上的话,后者可能稍稍多一些)。最近没有讲座、也没有辩论,我就没有锻炼口头作文的机会了,整日对着电脑看进的东西远比想出来的多得多。在脑子钝化之后,只能写写博客来催促自己思考。不过写中文的时候一般思路飘逸,往往写到后面跟题目和初衷都不知道离得多远了。但是写英文,则是尽力用最少的语句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就连这点似乎还没做好,所以始终有点怕。Economist这本Guide确实是很好的英文写作的指引,告诉你如何写的清晰、简明扼要而又不会误导读者。我下了一个PDF版的大概有70页,每天争取领会一两页的内涵,读得太快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儿。

读下来第一感觉就是,和以往写雅思作文完全不同。雅思是尽力“用大词”,而这上面开篇就讲究“简洁”。什么very之类的能省就省,长词(approximate)换成短词(about)等等,都是和以前的写法大相径庭的。然而或许正是这种浓缩,才是精华所在。我一直认为英文是一种很罗嗦的语言,因为不能重复用词所以很多词儿都有N个同义词,还有多种词性变换方式,用来表述一个观点。但是现在却觉得,英文也是有它的简洁之美的,只是我读的东西太少,难以彻底底的领会罢了。简洁,是不是更容易等同于informative?

最后附一下一些相关链接吧。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人民币该升值吗?

虽然我是比较讨厌被问及这类的“宏观问题”的,因为说了也只是哗众取宠,既不能改变什么也无法投机到什么,不过也不能一点都不关心。我的观点很简单:该,而且一定会升值。答案简单只是为了立场鲜明,当然其中考虑颇多,只是最后归结于此而已。

大家所担心的人民币升值的恶果无外乎是“出口下降”“经济增长减缓”。确实,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远超过投资和消费),出口确实攸关中国经济命脉。可是,我认为目前的出口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经济增长方式。珠三角的生产模式让人震撼,我始终想不明白中国人怎么能把一张光盘成本降低至几分钱,一双鞋也就几美元。然而论及“绿色GDP”(虽然该概念尚有争议),估计没几个地方政府敢出来晒晒账本。这种对于环境和普通劳动者的剥削,我认为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而无论怎么说,我们做一切事情追求的目标都只是“活得更幸福”而已。可是当前的经济增长大多数的果实被少数人和政府占有了,并非分享在创造它们价值的普通劳动者身上。姑且不论利益分配,我想说的是我们必然面临出口结构调整。波特有著名的“菱形理论”,从这个观点看来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是在被发达国家剥削着。换言之,美国人民的低生活成本是建立在剥削全球人民的辛勤劳动成果之上的。看看他们卖给我们什么,IPOD, 法拉利……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脑力劳动的高附加值产品和垄断地位所赚取的超出市场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我不想说“脑力劳动换体力劳动”的问题,只想说,难道我们不能出口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吗?“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后者才是奔向美好未来的康庄大道。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我坚信“比较优势论”。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十几亿的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市场。然而面对现在接近或已经处于“刘易斯二元转折点”的情形,中国劳动力的潜力已经几乎挖掘殆尽。农民工工资上涨我认为是极其正常的、且是对他们以往遭受的不公平的剥削的一种弥补而已。中国有一些企业我是欣赏的,他们有创造力、有实干精神,这才是真正的贸易优势。仅仅靠着“汇率低估”所带来的利润,这种贸易模式必然是畸形的而且难以长久的。

再说说金融和金融衍生品。这两个词儿太过于复杂,以至于很多时候我都不愿意提及。简单的说,“金融”本来是促进经济流通的血液,就像人体的血液负责运输氧气一样。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是发达国家“制定规则”,发展中国家只能四处碰壁到处吃亏而已。看着那么多人拼死拼活的进四大、投行,当然我不反对这是一种对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我其实可以理解华尔街的高薪制度),但是这么一种追求个人薪酬的“个体理智”是不是某种程度上造就了“囚徒困境”的“集体非理智”?毕竟制定游戏规则的人,看问题的层次永远高出一筹。

其实平心而论,我不是一个有着很强的国家观念的人。虽然看奥运会的时候也会为中国的国旗升起油然自豪,但是看待问题并不是建立在一种国别立场上的。我认为人民币该升值,只是一种公平的回归。我们低价换回来的外汇,如果不花出去交换成实际的产品,那么永远都没有意义。升值可以使得人民币购买力更强,可以购买更多国外的优质产品和服务,这对于国内的整体福利水平提高应该是有益的——从李斯特的观点来说,对于国内朝阳产业的保护(尤其是关税)也不过是十几年为宜。例如,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中国人“花钱买教育”的观点是很高明的。纵然大英帝国及其嫡系从教育产业中收益颇丰,美国各州也开始加紧教育输出以解决政府财政问题,但是长期来看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和财富所在。最简单的,看看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就知道了,虽然只是一个平均数,但是还是说明很大问题的。就算不论及国家,我也觉得那些拼死拼活把孩子送出国的父母是有道理的(虽然我不完全赞同)。他们的劳动直接或间接的创造的外汇,应该有权利让下一代来得到应得到服务,尤其是教育服务。而汇率对于享受各种国外产品和服务来说,或许比关税还重要。

人民币难以升值的一大考虑因素就是“上世纪的日本悲剧”——当然如果你认为它是个悲剧。我觉得日本人很聪明,他们的外汇很多都是靠着创新赚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拼劳动力和资源(何况他们本身资源就很有限)。当然现在日本的整体压力比较大,经济形势总体也颇为低迷,但是这一切不完全是汇率造成的。他们只是在一场金融游戏中失败了,残存的经济实力还是足以傲视群雄。中国虽然是后来者,但是时过境迁,我们纵然要以史为鉴,却也需敞开门户收回自己应得的利益。

一点点不成文的建议:继续缓慢的升值吧,边走边看是有道理的,只要不被那些金融大鳄们钻了空子,这场游戏我们还是有很大赢面的。当然,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点绝对是“调结构”,而且是要忍痛割掉一些鸡肋的。

注:该文仅为本人在有限所学之下的浅薄观点,不做预测、不做建议。诸位看看便罢,如若当真,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