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网络新发现

新年的惊喜——LyZ!

看到这个标题不要以为我打错了哈!确实是LyZ而不是LyX。更确切的说,是整合LyX和Zotero的超级插件。刚打开邮箱就看到“东东爸”的留言提醒,顺着链接过去就看到了作者的博客。然后顺着链接找到了Firefox的addons页面,一看日期居然是昨天(2010.1.1)上传的,真是够新鲜出炉。很好奇的下载和安装了,嘿嘿。

(注:关于不知道LyX和Zotero是什么的,请先阅读此文:[cref %e5%8f%82%e8%80%83%e6%96%87%e7%8c%ae%e8%87%aa%e5%8a%a8%e6%90%9c%e9%9b%86%e5%85%a8%e6%94%bb%e7%95%a5%ef%bc%88%e5%9b%be%e6%96%87%e7%89%88%ef%bc%89%ef%bc%9alatexlyxzotero])

前段时间看到LyX升级到1.6.5,最令人兴奋的就是增加服务器通信。当时还觉得跟自己没啥关系呢,翻了翻大家都在议论一些别的文献管理软件却鲜有人用Zotero。像我这么忠实的Zotero拥护者怎么可能轻易的为了一点小便利换到别的软件去呢?今天看到LyZ作者的官方介绍,发现这东西不是一般的爽啊:

  • 在LyX里面插入Zotero的文献引用 (Inserting citations to LyX from Zotero)
  • 当有新的引用增加的时候bibtex会自动更新 (BibTeX database automatically updated when citation is inserted)
  • 当文献信息更改的时候bibtex会自动更新 (BibTeX database can be updated when the references in Zotero are modified)
  • 自定义的bibtex关键字格式 (Custom BibTeX key format)
  • 独特的bibtex关键字检查 (Unique BibTeX key check)
  • 在LyX、bibtex数据库和LyZ之间同步 (Synchronization of BibTex keys between LyX document, BibTeX database and LyZ)

安装完毕LyZ后,在LyX里面简单的设置一下管道路径:

Open LyX and set LyXServer path (in LyX go to menu, Tools > Preferences... > Inputs > Paths and set LyXServer path to): Windows users can use the default path setting in LyZ, i.e. “\.pipelyxpipe”. Linux and Mac users can use e.g. “~/.lyxpipe” and change the LyZ settings accordingly

然后重启LyX之后,就可以神奇的在Zotero里面点击LyZ的按钮,轻易的加入文献了。好爽啊!How easy? See the screenshots!

Snap333

Snap334

哈哈,看来我的工作平台可以全面的转到LyX+Zotero+LyZ了~再加上Illustrator(这个别骂我)的画EPS矢量图,Perfect!

另外一个好消息,Zoho的LyTeX绿色套装也更新了,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用的东西,一般大家问我怎么学latex的时候我都会直接给他们装上这个包,既有了LyX又有传统的文本编辑软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次更新的是“2009年12月31日,LyTeX 发布 1.6kappa 正式版”。依照惯例我还是贴出Ctex论坛的链接,不过性急的各位也可以直接在Google Code这里下载

Categories
网络新发现

新年新气象,先玩GIT

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我是无聊了……虽然还要面对几天后的functional analysis考试...但是在我连续几天在梦中念叨functional analysis以至于不断惊醒之后,我觉得还是不要再去看这本书的比较好。这就是所谓的“梦魇”么?我实在是不想让自己崩溃如斯了,与其这么折磨自己,还不如放松一下。

今天比较的夸张,大概24个小时中只有7-8个小时是清醒的——注意不是7-8个小时是用来睡觉的,而是反过来……这个固然有最近一直忙碌着体力精力双透支的一些影响,但是更多的是一种想放松的心理而已。最近生活“被单纯”了,邮箱里面的邮件锐减,手机里面的短信和电话数量由随机变量退化为一个常数——0。真是一种难得的清净,也是一个让我放松一下专心应付考试的好机会。那天埋在资料室里面实在是头痛的厉害,百无聊赖之下问一个学长为什么他能够这么一年如一日的看书看文献…………他只是简单的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比较较真的认为,那么两天不读书是无所谓的吧?我实在是受不了天天读书的日子,每天呆在资料室里面看文献跟网络绝缘会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少了太多太多的色彩。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我还是一个比较乐于放纵自己的人……看来“青灯一盏十年窗”的日子绝对不适合我。

其实说实话,这一个多月以来我几乎一篇文献都没有看过……除了Mr Liu“温馨提醒”的那篇。还有很多证据证明我的心理状态很颓废。2009年总结开来就是“忙碌”和“煎熬”,所以我想新的一年多多少少该换一种生活方式了吧?想四处走走,可是不知道哪里有资金支援……想换个城市,换种生活方式,这一年的沉淀已经有点过度了……是不是有一点期待“蜕变”的感觉?只可惜,不想再看到自己疲惫的躺在床上,瞪着天花板发呆的日子。

我承认这篇日志已经严重的跑题了……回头说说GIT。这个东西是yihui兄发给我(刚发现这厮已经自行在博客登出来了,倒是省了我好多解释的麻烦)我才知道的,可见之前多么的孤陋寡闻……大概是类似于SVN的一种东西,后者我还多少知道一些,但是实际是还是相当于什么都不知道……感觉有点像google doc的多人协作。不知道我这样的理解对不对。

Google了一下,找到了一篇Git的中文教程。看了半天发觉自己对满目的code已经产生了自动过滤功能,过滤完了发现也没剩下什么东西了。这个,能不能做的界面友好一点啊?让最终用户easy to use而不是瞪着满屏的代码发呆可不可以?

GitHub注册了,这个网站先赞一下,做的很漂亮。但是很快的就发现我还是被表面的简洁欺骗了,一行行linux命令出来之后我就知道目前手里这个本本是与他无缘了。当让我承认作为一个“开源”软件用户,我不应该用Windows的。我应该在Linux下用wine跑word,然后彻底抛弃excel和powerpoint,因为前者有一堆数据库软件和一堆统计软件可以替代,后者有“看起来更唬人”的beamer。况且我现在用lyx写东西的时间远远胜于word。但是没办法,使用Windows是中国国情。我不想大家看到我的电脑启动屏幕后那种“火星来的?”表情,还是乖乖的做一个安分的正常人比较好,因为我确实没有geek精神。在GitHub晃悠了一圈之后还是灰溜溜的关掉了广口,因为好像真的没有我能读懂的东西,这个貌似差了不是一个两个台阶的问题。

开源这个问题我实在是无话可说,你总不能让我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去写一篇“开源应该如何如何”的文章吧?随便搜搜“开源”一词儿,网路上的吐沫星子都能淹死人。这个问题一段时间以内是落不到我的考虑范畴之内的。

新年新气象,也不能总是这么悲观是不是?希望这一年可以换一种生活方式,更加的贴近自然一些、更加的悠闲和从容一些。很多自己难以做主的事儿我就不这么为难自己了,还是轻松一点的,淡定吧。

对了,今天无聊的时候看电视,发现一个《真命天妃》的东西很好看,可是不知道到底是电视剧还是电影,搜了搜资料也少的可怜。不知道为什么开始喜欢看肥皂剧了,莫不是生活真的越来越腐化了?

附:

刚发现一个好东西,与同在econ圈子里深陷泥潭的共享之:http://nep.repec.org/,这也是2010年我的Google Reader里面最新多出来的东西。话说,维护这么一个Feed还是不错的锻炼方式。另,让我找到这个东西的文章也很赞,我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是学econ的人写的文章顿时好感大增,可能同是经济学的分析方式来的更熟络些。打造博客是一种扩大影响力的方式,那么新的学术媒体呢?是时候抛弃那些“钱买文章”的体制的时候了——思想需要更加自由些。COS在做一个很好的尝试,我更希望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完成一本书。以前一直奉行“著书立传是年老之后的事儿”,现在却觉得知识的共享意义更大一些。作为一种探索和尝试吧。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学经济和学数学的区别 [4th week, Dec]

原谅我这么一个最近忙于应付数学考试的人吧,要知道这简直是折磨的我快没人形了,尤其是从上海回来之后恍然间意识到自己只有不到一个星期就要面对接踵而来的数学考试们的时候,那种心力交瘁的感觉……以至于去资料室上自习的路上看到大一大二的孩子们快乐的边走边开玩笑,刹那间觉得自己好老,都没有激情做什么事情了。哎,想起来在上海换地铁的时候也是,中南的那些学弟们跑在楼梯上,而我只能懒洋洋的排队等着扶梯上下楼……真是岁月不饶人么?为什么心态一下子就变化了这么多……好悲哀的感觉。

最近总泡在数学里面,自然无聊之时有些感触,拿出来晒晒顺便证明我的思维还没死亡。下面是昨天晚上实在是被那门叫做“泛函分析泛泛学”的课折磨的脑子抽筋,面对一堆符号再也不反应任何东西的时候,随手写下的。话说陈老师那句“你先假设它为对的”真经典,我总是这么自欺欺人的把那些看不懂的证明“假设它为对的”强行背过而不是去理解那些逻辑了……

如题,写下的是“学经济和学数学的区别”。

  • 学经济学会让你对自己的智商越来越肯定,因为你会发现经济学的那些原理好神奇,一下子世界变得好单纯,好清晰,大家只是一堆效用函数;而学数学会让人越来越否定自己的智商,你会觉得这个东西简直不是人脑子能想出来的,尤其是实变函数和泛函分析那些BT的定理证明……
    推论1:学不会经济请去怀疑你的教科书和老师,学不会数学请直接检讨自己的智商
  • 学经济学的时候也会偶尔证明一下某定理,这个时候如果有什么不知道老师会很简单的说“这个是统计学中的结论”,然后心里默认这个结论是对的拿它继续往下证,然后发现一个看似复杂的定理很简单的就证明了——因为那些复杂的结论都已经在心里“被假设”为对的了;学数学要是证明一个定理,作者恨不得掘地三尺从最基础的公理开始证明,往往感觉到的就是“这不是显而易见的,还用证么”的东西却一遍遍的推来推去……
    推论2:经济中的创新很容易,假设XX加一个条件就是了;数学中的创新很难,因为加一个假设都是难上之难的事儿。
  • 学经济学,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就像是“盖房子”:初级告诉你基本的原理(搭架子),中级拿图形加深一下印象和定量分析(砌墙),高级则是引入更多的数学工具来严密的分析那些熟络到不行的结论(装修);学数学则是“拆房子”,先学学数学分析告诉你怎么把一个东西拆开来看(拆装饰),然后再学学实变泛函告诉你怎么去拆一堆东西(拆墙直到露出架子)。
  • 学经济就像是“久入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总在接触现实中的那些dirty data;学数学则总呆在“芝兰之室”,索性“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现实长啥样!
  • 学经济的处理数据是“逛超市”,拿到数据就把现有的计量模型拿出来翻翻,套进去一个个看看那个最好用就OK了;学数学的则是“定制式服务”,来了数据要根据数据的属性来设计模型,往往是一对一定制式服务,超级suit。

其实说来说去,都只是无聊之时的抱怨而已。无论是经济或是数学,都有一点科学的精神相通——追求简洁。希望能够以一根杠杆,撬动全世界——不过这样看来,数学的野心似乎更大些。

注:上述都只是玩笑之话,切勿当真。

At last,

Merry Christmas!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为什么留数之和为零要求有限个孤立奇点?

这个是上上周上复变函数的时候和老师讨论得出的一个很简单的结论。留数是个很好玩而且很有用的东西,其中在定义了无穷远点的留数之后,有一个很好的结论:

如果函数 在扩充的 平面上只有有限个孤立奇点(包括无穷远点在内),设为 ,则 在各点的留数总和为零。

这个定理在书上的证明很简单(见钟玉泉《复变函数论》第三版p232),就是做了一个以原点为中心的圆,把其他的各个点都包在了里面(如黑色圆所示,我用画图画的,效果不佳,各位凑活着看哈),只留一个无穷远点在外面,因此由沿圆周正、逆向积分之和必为0,可得结论。
孤立奇点
当时我们就提出来,既然可以这样,那么任取一个小圆,在各个圆之中(如红色所示),那么剩下部分的积分也为零,即各个留数之和;此外也可以取一个小圆,把一个孤立极点包起来(如绿圆所示),那么也有如上的结论。

问题就在于,一定可以取到红色或绿色的小圆吗?

对于绿色的小圆,由孤立奇点的定义,必然是孤立点而不是聚点,因此必有这样的绿色小圆;那么对于红色小圆,也可以在有限个孤立奇点的情况下得证。

问题就在于,为什么这个结论依赖于有限个的约束呢?

其实由孤立奇点的定义,我们可知,不可能存在无限个孤立奇点——在把无穷远点视作一个点的时候。否则,画一个大圆,内部有无穷多个孤立奇点。而无穷点列在有限闭集内必有聚点,因此与孤立点的定义矛盾。因此,我们只能讨论有限个孤立奇点的情况。

事实上,从另一方面看,留数本身的定义就依赖孤立奇点,因此若是无限个则必有聚点的前提下,留数的定义就不存在了。因此,这个结论也就毫无意义了。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The world is FLAT! [4th week, Nov]

今天一觉睡到下午6点,准确的说应该是中午吃完饭又睡着了……然后懒洋洋的打开邮箱,淹没在满目的英文中(话说,我的中文最近退化的厉害,我强烈感觉每天用英文写的东西绝对比中文多的多的多!!!),然后突然间很兴奋的发现一封邮件!!!

一个外国人,名字怪怪的,姓的第一个字母L左边竖上还有一个小点,鬼知道是哪国人。还好他写的是英文(要不我肯定直接当垃圾邮件删掉了),然后我就饶有兴致的看起来这封信。不是很长,他告诉我它通过Google搜索到了我的英文博客(不是中文博客哦),然后发现了我的一个Manuscript(也就是未成文的ideas),对那个topic很感兴趣,问我有没有什么相关的资料。我当时那个兴奋啊!我那篇topic是关于虚拟世界里面的通货膨胀问题的,结果貌似周围没有几个人对这个topic感兴趣,自己也没找到新的idea(我得好好补补宏观),就搁置在那里了。这次终于有个老外被我钓上来啦,哈哈!当时的心情只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也就是说,我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英文博客虽然更新不多(-_-)但是还算有用的,嘿嘿。真是见证了弗里德曼(是那个记者不是那个经济学家)那本著名的书的题目:The World Is Flat! 通过互联网一切都有可能!!!

不过度兴奋了,说说前几天就一直想写(可惜博客挂掉)而没写成的东西。是Taiyun推荐给我的一本书《西方文化中的数学》([美] M·克莱因著)。当时刚从图书馆借出来,心里就凉了半截:咋这么厚啊!书还被前面那些厚颜无耻的阅览者画得面目全非——拜托,有点公德好不好,谁不知道你家荧光笔多啊,不用到这里来显摆!

而后这周开始我就经常背着它去某些着实无聊但又不得不去的课,不时翻开看看,读个一两章而后休息休息。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翻译的也不错。我原来认为数学一直是不注重历史脉络的,但读这本书,从柏拉图到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欧拉、拉普拉斯、笛卡尔、柯西、达尔文、拉格朗日、哥白尼、牛顿等等,我还没看到高斯就已经完全沉浸在一种数学和哲学的美丽之中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伴随着整个人类对于世界认知的发展,一切一切都显得那么的顺理成章。原来,数学也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不用管以前发生了什么的……数学的历史、或者更确切的说、哲学的历史,也是也有意思的。

现在大致读了一半有余,由开始的随便翻翻到现在的敬仰之情滔滔不绝,我开始越来越深的被这本书的思维影响着。原来一直知道数学很神奇,但是都是懒洋洋的学一些解法,并没有试图真的去用数学的思维看待一些问题。原来只是敬仰数学王子高斯,现在则觉得他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无与伦比的抽象能力。而这种能力,源于对生活的深刻洞见,这么拨开云雾见天明、透过表面看实质的思维,着实意味深远。

不想再多说什么,每一章其实都有能拉出来扯好多东西的内容,如果我再写下去估计就成了一本更厚的评注(浅薄的读后感而已)了。还是那句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有志之士理应亲自翻开一阅。

还有很多很多事儿,今儿悍然的发现居然把信用卡刷爆了……今儿下午也很囧的发现把自己用英文写的东西翻译为中文后几乎不通顺(强烈怀疑是不是自己写的!!!)……而后又把下周上课的课件弄完了。博弈论好讲,可是福利经济学实则是我的软肋。试试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