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经济学家的自傲[4th week, July]

以前每周例行的总结都是关于读书的,而后就开始偏向流水帐,最近觉得还是总结一下所思比较好。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所以适度的思考,加上与他人的交流,则是经济学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吧,和读书相互弥补。

可能我自己并不喜欢如这个题目一般的说法,经济学家还是大多数兢兢业业站在所有人的高度上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从这种角度上来说,他们还是比较超脱的。

今天这么说,只是因为前几日聊天的时候,说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的问题。从历史来看,答案似乎很简单,工业革命。新的能源和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生产效率的成百上千倍提高,直接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而且,英国和美国(插曲:那天看一篇日文文献,才知道,原来日文中的美国,是“米国”,汗……出口大米的国家?)的先后崛起也似乎足以印证这一点。

不过,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来说,总是喜欢站在自己专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那日,一学长就说到,接下来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可能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样的说法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古老的词儿:经济学帝国主义(此处单指:经济学侵入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如果有可能,自然科学它也会去试图插几脚吧)。当然,我承认他说的是颇有道理的,政治体制、所有权等等的改革都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可能的前进空间。但是,制度对于经济运行到底有多么重要?我始终觉得,制度只是外因,真正的生产技术的创新才是能持续发展的内因。当然,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情况下,寻求制度的创新则是社会科学家们的主要任务。

从历史来看,私有制的确立的确是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或者简单的来说,就是一种私有产权的激励,避免了大锅饭的谁都不努力的弊病。而且,还需要承认的一点就是,专利制度作为创新的私有制保护,的确立极大的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发明的诞生,虽然可能造就一定程度上的“垄断”,例如著名的“杜邦公司”。这个问题就取决于专利保护的年限和保护费用等等了。很多经济学家对此都有深入的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不过,是不是这样就可以本末倒置的说,是制度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呢?我始终还是觉得,它只是个推动因素,或者相当于一个催化剂吧。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分析都离不开制度,还有针对制度的“(新)制度经济学”和其中一个分支“法经济学”的炙手可热。

说到这里,想起来年初的时候和导师的一番谈话。他问我“你以后想做什么?出去读硕士还是博士?”,我说“先拿到PHD再说吧”,他接着问“你为什么要拿到PHD?”“一种追求吧。”“可是有些时候,PHD只是一种看起来很美的东西,你要明白自己要干什么,再去决定要不要读PHD。读PHD会让人变得偏执,不偏执是很难拿到PHD的”。

当时他的这席话让我颇为感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也不断再跟各个年龄的PHD交流这个问题,无非就是“读完PHD不当老师可以吗?”前前后后问了很多人,从在读的、到毕业的、到工作许多年的,大多数都是很一致的答案,还是倾向于留校当老师。很显然,这样的答案让我颇感失望。或许也跟,立志于读PHD的人大都对于学术研究有着极大的热忱和兴趣有关,我前前后后问的这几个也都是颇具学术气息的。不像我,立志读PHD交杂着各种原因,而并非单纯的对于学术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这样,经济学家的自傲也就不足为奇了。首先必须先说服自己,其次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别人,说服别人来信仰你。只可惜,我是做不到这点了。别人写论文都力求自圆其说,我反而是写出来结果之后会很旗帜鲜明的罗列出来文章的所有缺点,甚至可能比写论文的时候还兴致勃勃。有的时候大家都是“皇帝的新衣”,谁都不愿去说破。我就算不去说破,心里也会保留一些意见。

到这儿,又不禁想起前几日看到的一篇博文(来自:http://www.wangxiaofeng.net/?p=3530):

最近遇到一些朋友,都跟我聊罗老师的演讲报告,说很精彩,如果自己的人生像罗老师一样精彩就好了。然后我就笑了,我说如果你要是有罗老师这样的口才你的人生也一样精彩。事实上,我对罗老师的演讲报告的评价是:用精彩的语言叙述他乏味的人生。这不是我对罗老师不尊重,而是人们对罗老师进行了错误理解,忽略了演讲中虚构、夸张、戏剧成分,你被打动得分不清哪里是真哪里是假,其实挺简单,罗老师的人生经历是《三国志》,他的演讲是《三国演义》,我们在博客里遭践他就是吴宇森的《赤壁》。

再比如,老六每次写“饭局六件事儿”,都有虚构,至少语言上会夸张,目的是为了让你把一次乏味的饭局经过看得有趣一点,这叫文学,不叫新闻或者历史,如果在叙述上不夸张一点,你会感兴趣吗?但是过了200年,当有人研究老罗或者老六,一定会把他们现在的记录当成史料,认定罗老师的人生是精彩的,认定老六每次参加饭局都是生动有趣的,其实丫每次饭局在酒精的作用下都前后判若六人。他写的饭局记录基本上都是在失忆状态下经历的,在清醒状态创作的,但我们喜欢看的原因是“创作”,“创作”一旦让你产生快感你就真假不分了,读着读着你就觉得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次饭局了。看,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可以让人造成认识上的偏差,那些更大的事件呢?

有的时候,人还是喜欢包装自己吧。譬如,我初中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标榜成“多愁善感”,直到有一天一个同学跟我说“每次看到你都有一种忧郁的气质”,我突然间觉得不能再这样了。然后就把自己弄得很开朗,现在则喜欢标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副不食人间烟火与世无争的超然状态。可是,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也不知道,大概只是一种愿景吧。

恐怕,喜欢包装、个性偏执,都是经济学家自傲的缘由吧。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数据库规范与SQL应用[3rd week, July]

以前也说过,这个暑假过得相当的“充实”,每天白天8节课(其实我也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晚上回到家练习练习做饭,然后就打开本本开始忙碌的工作。一边看无尽paper,一边绞尽脑汁的搜数据,遇到问题开始到处请教,日子倒也颇为充实。

记得春天的时候写那篇关于FDI的破文章的时候狠狠的感慨了一番国内统计年鉴质量之差,大部分时间都耗在搜集数据上(尤其是把某些图片格式的数据手动输入到数据库里)了,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次写论文用到一些微观数据,其中一部分是鼎鼎大名的中国营养健康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简写CHNS),虽然下载下来的都是SAS格式,但是借助stat transfer还是很容易就转到stata格式了(我算是被“威逼”+“利诱”彻底背叛SPSS了)。然后接下来,我就无语了,开始面对如山的变量……把问卷下下来,又把变量说明下下来,一个个对照着理解……好痛苦啊。

然后需要筛选变量了。按照欣欣姐屡次的提醒,乖乖的开始写do file。其实我还是习惯直接在命令行里面输入……

郁闷的就是对Stata的命令实在是太陌生了,不得不一次次的help。drop...keep...merge...一个个看下来,花了不少时间。开始残念那个叫做SQL的东西,开始回忆当时老老实实学习数据库的日子……怎么也是标准的计算机学院教材训练出来的,还是对于SQL最熟悉,虽然时日已久开始淡忘……

网上搜了搜,好像SAS支持SQL但是Stata并不支持SQL查询和操作,唉。虽然stata各种简单的函数简化了许多操作,但是至少应该保留一个sql接口供习惯sql的人来使用嘛。SQL多好啊,简单的语句组合就那么万能无敌……标准的数据库操作语言啊~

其实stata终归还是一个统计分析软件,并不是数据库管理软件,也就是说它的任务是“分析”而不是“管理”数据。但是我实在是不知道怎么把数据整理好再交给stata分析,只能在stata里面整理了。实在是为难stata,也为难我了。呜呼!

我想,当初要是考虑留下一个sql窗口,会方便许多吧。不知道是为了简化操作还是什么的,非要单独出来一些函数。唉。

也没什么好办法了,相比于借助其他DMS(Data Management System,数据管理系统)整理好再转到stata格式,我还是直接在stata里面操作好了。或许后者效率还是稍稍高些吧,毕竟原理都一样。只是期待,某些约定俗成的标准和规范,应该更为广泛的传承和延续,节省大家的时间,专注于研究而不是无谓的浪费在过程之中。

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尽快的弄完数据这块,专心于经济分析中。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再谈数学

虽然今天是有很重的任务要写完一个summary明天好去跟导师汇报的,但是看到一位朋友在落园的留言和推荐的网址(现在感觉落园能带给我的真的是越来越多了,深深体会到姜太公当年的幸福),随即看看了他所推荐的文章,受益良多,而且正是我所需要的。

到现在,最最欣慰的就是暑假选择了留在学校好好的补习数学,而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去闲逛。同样的,越来越感谢让我逐渐意识到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工具枢纽地位的诸位老师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大四一年,我有非常大的必要去好好的补习数学这个工具。

看了看那些很长的文章,总结开来,自己需要弥补的:

  • 数学分析:那点微积分的只是需要很大程度上的弥补
  • 实分析:国内的实变+泛函,坚定了我下学期不自量力的去听数学院的泛函分析的信念
  • 测度论:实变函数的一大部分,打算大四下去听,实在不行就申请延期毕业吧,总之要学完这门课。
  • 傅立叶分析:这个……呃……
  • 复变函数:下学期要去学,呵呵。
  • 常微分方程:下学期去学……
  • 点集拓扑:大四下……
  • 高等数学:还是好好的把北大那本经典教材翻烂吧……
  • 近世代数:呃,这个东西,稍稍考虑一下还可以……
  • 基于测度论的概率论:唉,还是自学吧,买了本北大的书却看不懂……深感自己的无知。
  • 随机过程:呃……先看看数学院开不开吧……
  • 基于测度论的数理统计:天……我那数理统计还是考试前强迫自己看出来的,这东西……唉……
  • 渐进统计:这是什么东东?

看完此文的唯一感觉就是:我真的学过数学么?狂汗之,惭愧!真是浪费了太多时间在太多无谓的事情上面,接下来的一年我还有一些时间去弥补这些不足,这是唯一可以偷偷欣慰的事情。只但愿,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关于此文的PDF完全版,请移步:http://sites.google.com/site/loyhome/math (或context重排版:http://sites.google.com/site/views63/context-test)下载。

话说,刚才上Cambridge的网站的时候赫然发现,1209-2009,800年啊!我的神啊,真是“百百年老校”咯!先祝他生日快乐!嘿嘿。刚刚又给他送了1000多大洋,IELTS~一路顺风!

再论,最近总有人来讨教Latex……如果有可能,下学期好好抽空讲讲Latex算了……反正也不是第一次给那群孩子们上课了……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送别季先生

今天一醒来,打开电视,习惯性的调到新闻频道,就看到了季羡林先生去世的消息。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2009年07月11日在北京301医院病逝。。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季先生是我颇为敬佩的一位大师。说起来季先生还与济南颇有一些渊源,按照百度百科的记载: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想到这里,不得不稍加感谢一下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一位诗人。从她那里,我练就了稚嫩的文笔和表达的习惯,否则也不会有后来的这个博客。而后成年累月的积淀,大都离不开她在我少年时候的启迪。还记得那个时候抄下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然后在她办公室里享受一对一的讲述的美好时光。每念及此,都颇为感动命运的眷顾。

诗是不能翻译的,尤其是不能用现代汉语去解释,解释了反而意境全无,这是此生遵循的最深的教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而说到季先生,最深的印象则是今年五一在燕园逗留之时,偶然间淘到的一本“燕园风景”摄影集。其中有季先生的一首题诗,配着如诗如画的未名湖畔佳景,当时令人颇为沉醉其中。

季先生为国学大师,而且是让人颇为敬仰的淡泊名利之士。其品行,值得后人学习。

  • 一辞“国学大师”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现在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头顶上也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这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
约摸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方面也相应地活跃起来。有一次在还没有改建的北京大学大讲堂里开了一个什么会,专门向同学们谈国学。当时主席台上共坐着五位教授,每个人都讲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忘得干干净净。一位资深记者是北大校友,在报上写了一篇长文《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从此以后,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内,就被称为“国学大师”。他们三位的国学基础都比我强得多。他们对这一顶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 二辞“学界泰斗”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这要分两层来讲:一个是教育界,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界。
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光谈教育界。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 三辞“国宝”

“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大约在八九十来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我实在是大惑不解。当然,“国宝”这一顶桂冠并没有为我一人所垄断。其他几位书画名家也有此称号。
我浮想联翩,想探寻一下起名的来源。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这种事情,痴想无益,也完全没有必要。我来一个急刹车。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在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中,可谓简略的总结了季先生的生平。

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季羡林)
【颁奖辞】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此文多数文字都是从百度百科转贴过来,只是因为不知道怎么样的文字配得上季先生的博大精深,生怕稚嫩的文字玷污了季老。此种崇敬之情,埋于心中,流于笔尖,却也无妨。

另,季先生也是爱猫之人(猫是我的最爱),说起来我倒是很喜欢季先生这只猫^_^

Categories
Wordpress

落园遇到技术问题,暂时回复默认主题[已恢复]

对不起诸位,没想到升级了一下2.8.1却遇到了技术问题,目前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只能暂时回到默认主题。

Cloudly正在努力的修复中,敬请等待!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已解决]原来是自动升级惹得祸,覆盖了一些自定义的东西。下次学乖了,再也不“自动升级”了,还是乖乖的下载下来升级包好了。哎,真是一波三折,好在现在似乎没什么问题了。怕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