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强力工具、路径依赖与独立思考[10.6更新]

现在越接受专业的经济学训练,尤其是很多工具性的训练(特别是数学工具),导致了强烈的思维上的路径依赖。这样的结果就是,看问题、分析问题越来越片面,角度越来越单一,难以从全局的高度去统筹考虑。

不得不说,数学学好了,会觉得这个工具实在是太强大了。像金融资产定价理论中著名的“马科维茨边界”从数学上看仅仅是个二阶距,还有拉姆齐使用动态规划解释存款和税收(参见:[cref %e4%b8%ad%e5%9b%bd%e7%9a%84%e7%bb%8f%e6%b5%8e%e3%80%81%e7%bb%8f%e6%b5%8e%e5%ad%a6%e5%92%8c%e7%bb%8f%e6%b5%8e%e5%ad%a6%e5%ae%b6]),很多很多简单的数学应用都对经济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样一来,强力的工具容易让我们忘记了经济学本源的思考。这就是非常麻烦的事儿。

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思维的片面性。自从读完了拉丰的《激励理论》之后,一说到一个问题,我条件反射的就会先去检验激励是不是出问题了。比如现在大学生教育体制,我考虑问题的角度都是怎么去激励学生,此时背后默认的假设就是学生都是好学的,只是制度有了问题。这样一来,无疑把这个问题片面化了,毕竟人和人的差异还是蛮大的,并不是每个人都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终身目标。我讨厌分数评价这个体制,每每看到那些一心上自习、只是为了从90提高到99分的孩子,都会感到悲哀,觉得他们忽略了人生太 多的美好。但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也不能强求每个人都在课余时间去扩充知识面,去体味社会的美好。我喜欢那些涉猎广泛的人,觉得把自己囚禁在某一学科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参见:[cref %e5%b0%8f%e8%ae%ae%e8%b7%a8%e5%ad%a6%e7%a7%91%e6%95%99%e8%82%b2]),但是忽略了他们在其中体味到的我们旁观者难以感知的乐趣。

数学工具和成熟的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强大,让我们在反复的训练之中固化了那些假设。比如经济学里对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我觉得很多时候都不愿意去接受心理学对于人类行为的一些解释,毕竟这样子触一发而动全身。但是更严重的是,数理训练永远比经济学思维训练来的容易得多,至少我是这么感触的。而且数理方法是个捷径——从功利的发表论文来看。所以,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学者前赴后继的去追寻数理上的东西,计量模型越来越复杂,数学推导越来越抽象高深,用一己之力筑起了 “业余爱好者”和"专业学者"之间的高墙。

有的时候我们经常打趣而地说“经济学的现实解释力越来越差只是因为我们的假定和现实有距离”,但是大家 知道假定和现实有距离之后做的并不是研究怎么放松假定或者重新假定,而是怎么继续在这个假定上找到更形式完美的数学结果,然后掩耳盗铃的说服自己说“虽然假定和现实有差距,最后的结果可能也会偏差不远吧”。这就比较可怕了,很多由此实施的经济决策反而适得其反。

越来越多的假定固化,越来越多的路径依赖,使得我们自由思考的余地越来越小。自然科学是建立在物质世界基础上的,一切的想法都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证实或者证伪。但是社会科学,却没有这么优良的实验场,故而只能通过经验主义——即以过去来推断未来,用统计学来推断因果关系(参见拙作:[cref %e7%bb%9f%e8%ae%a1%e5%ad%a6%e5%92%8c%e8%ae%a1%e9%87%8f%e7%bb%8f%e6%b5%8e%e5%ad%a6%e7%9a%84%e7%a5%9e%e5%a5%87%ef%bc%9f] )。这不是经济学家的无知,而是无奈。

我们现在学习的主流经济学有着完美的,或者说成熟的数学分析工具,但是他的思考本源无疑是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上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将市场描述成一个完美 的、神奇的自动运转机器,就算放松假定提出“垄断”等市场结构,也是不够的。我只是在想,一年又一年的接收着这样的训练,怎么能够保持我们大脑中对于经济 学本源的思考,怎么能够跳出路径依赖和思维固化的框框,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一览众山小?今天晚上去上课,零零散散的教室里面只来了十几个人,却是难得的和老师交流的好时机。余东华老师在我看来是一个思维比较开阔的老师,跟他说这个问题,他也只是在一再的感慨“确实能把国外的经济学应用并创新的人很少”,却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怎么在学习主流经济学的时候保持应有的独立思考。

我很迷惑,学的数学越多,感到经济学技术层面的学习越容易,越迷惑。一步步看自己的manuscripts, 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思维的拘束,缺乏高度、难以顾全大局。一边是知道数学对于经济学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格外奋进的学习数学;一边是越来越囚禁在分析工具里 面,跳不出来思维的陷阱和框框。这对于经济学这种高度依赖对于经济社会感悟力的社会科学,实在是非常的麻烦的。数理技术的应用符合了现在学术发展的潮流, 所以备受追捧,或者说是生存必须。但是我却不希望在这样的潮流中,丢失了自己的思考。“赶热潮的人,那多得很。甘心坐冷板凳的人,却不多。[cref %e6%88%91%e4%b8%8d%e7%9f%a5%e9%81%93%e2%80%a6%e2%80%a6]”季羡林先生的话一再的回映在我的脑海里面,深刻的警醒着我。但是,虽有这般意识,却不知道如何静下心来,如何沉淀下来。

也许这就是年轻的弊端。思维太简单、易浮躁。但是,时不我待,如何才能平衡?
也许,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有上下而求索。

[Update:2009.10.6] 延伸阅读:《工具化对经济学有利还是有弊?》,来自聂辉华的博客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再谈数学

虽然今天是有很重的任务要写完一个summary明天好去跟导师汇报的,但是看到一位朋友在落园的留言和推荐的网址(现在感觉落园能带给我的真的是越来越多了,深深体会到姜太公当年的幸福),随即看看了他所推荐的文章,受益良多,而且正是我所需要的。

到现在,最最欣慰的就是暑假选择了留在学校好好的补习数学,而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去闲逛。同样的,越来越感谢让我逐渐意识到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工具枢纽地位的诸位老师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大四一年,我有非常大的必要去好好的补习数学这个工具。

看了看那些很长的文章,总结开来,自己需要弥补的:

  • 数学分析:那点微积分的只是需要很大程度上的弥补
  • 实分析:国内的实变+泛函,坚定了我下学期不自量力的去听数学院的泛函分析的信念
  • 测度论:实变函数的一大部分,打算大四下去听,实在不行就申请延期毕业吧,总之要学完这门课。
  • 傅立叶分析:这个……呃……
  • 复变函数:下学期要去学,呵呵。
  • 常微分方程:下学期去学……
  • 点集拓扑:大四下……
  • 高等数学:还是好好的把北大那本经典教材翻烂吧……
  • 近世代数:呃,这个东西,稍稍考虑一下还可以……
  • 基于测度论的概率论:唉,还是自学吧,买了本北大的书却看不懂……深感自己的无知。
  • 随机过程:呃……先看看数学院开不开吧……
  • 基于测度论的数理统计:天……我那数理统计还是考试前强迫自己看出来的,这东西……唉……
  • 渐进统计:这是什么东东?

看完此文的唯一感觉就是:我真的学过数学么?狂汗之,惭愧!真是浪费了太多时间在太多无谓的事情上面,接下来的一年我还有一些时间去弥补这些不足,这是唯一可以偷偷欣慰的事情。只但愿,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关于此文的PDF完全版,请移步:http://sites.google.com/site/loyhome/math (或context重排版:http://sites.google.com/site/views63/context-test)下载。

话说,刚才上Cambridge的网站的时候赫然发现,1209-2009,800年啊!我的神啊,真是“百百年老校”咯!先祝他生日快乐!嘿嘿。刚刚又给他送了1000多大洋,IELTS~一路顺风!

再论,最近总有人来讨教Latex……如果有可能,下学期好好抽空讲讲Latex算了……反正也不是第一次给那群孩子们上课了……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没有数学的经济学[3rd week, June]

现在说这么一个标题,简直就是“非主流”,毕竟经济学现在几乎就是应用数学。但是承蒙几位老师的辛勤教导,我很幸运的没有把经济学学成数学。越来越学习经济学,才能体会到数学背后回归到原汁原味的经济学的美丽。

前两天正好是课程改革,让我们经济系的去提提意见。也许是感受太深了,我哗啦哗啦的说了一堆东西。然后看到侯老师哗啦哗啦的不停地在记,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但是另一方面,也很明白,自己这些八成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不见得最终能付诸实践。席间有些话不便明说,看着刘国亮老师直穿人心的眼神,我实在是有种苦不能言的感觉。第二天给他写了一封很长的邮件,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也许只是因为在考试周,所以这点时间显得格外珍贵。我也很久没有写这么长的邮件了,只是发觉自己还是性情中人,不写太对不起自己。

邮件中我强调的就是“数学之后的经济学”,在一长串的数学推理之后回归到经济学的原始朴实的感受。这也是承蒙学长的教诲,让我一直坚持着在数学推导中时刻警醒着经济学含义。

不想再把重复的话写两遍,把邮件里无伤大雅的部分直接贴出来。

---------------------------------------------邮件正文开始--------------------------------------------

刘老师:
您好!很抱歉在百忙之中打扰您了。
只是昨天下午在班会上有些话没有说出来,既然说了给您写邮件,我还是索性一吐为快吧。

总的来说,感觉经济学是一门知识更新非常快的学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追赶潮流、什么热门关注什么,但是相对的,打基础不能打歪了。大三一年的专业课训练承蒙各位老师的辛勤教导,感觉自己对于经济学才算是刚刚入门。也深深的感受到经济学是一门很美的学科,在现实世界的多变之中探寻着事物发展的规律,试图寻找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这也是学习了这么多专业课后,越来越喜欢经济学的缘故。

很欣赏也很感激您一直倡导的对于经济学思想的重视。诚然,现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把经济学学成了应用数学,可能在金融等专业表现的更为明显。开始的时候我也对经济学里面的数理化有很多的疑问。但是今年以来,先后跟着陈强老师和张健康老师听了“高级宏观”和“金融经济学”两门课,深深地感受到数学公式背后经济学的美丽。在构建数学模型时候的对于经济现实的高度抽象,在解出数学上的解之后用简明而生动的经济学思想去解释它的经济含义,这是在复杂的数学推导之后让人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个时候我才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作为一个逻辑推理的工具对于经济学思想表现的重要性。在接受了数学的严谨推理之后,才更加的对最后结果的经济学含义感到信服。

但是很遗憾的是,能把数学公式的经济学含义完美呈现的老师实在是太少了。
*****************此处内容不便公开,见谅!********************

*****************如非常感兴趣,请发邮件向我索取**************

记得彭实戈院士经常说“数学是很美的”,我现在所感觉到的就是“在复杂的数学推导之后,把结果回归到经济学是很美的”,而且在这个过程和结果中让人有一种很兴奋的成就感。但是很不幸的就是,可能我们的课程设置并不能够达到使我们的积累足以承载这样的幸福的程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论统计虽然都是必修课,但是一方面讲的过于注重数学解题技巧,另一方面未曾告诉我们怎么在经济学中应用。加上一年级的数学课直到大三才有中级微观,此时很多人把数学工具忘记的差不多了,然后再去很被动的复习。因此,如果初级的西方经济学能在大一开设,我认为中级微观最好紧跟着学完数学课的大二或者大二下学期开设再好不过。

同时,我们的数学工具的积累远远不足。只有金融数学基地班在开设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实变函数、运筹学等等基本的数学工具课,但是我认为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课也是非常必要的。到了中高级宏微观,被数学工具所限,然后被动的去看数学院的课本,这恐怕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这也是我这一年以来最常经历和最为痛苦的事情。我个人认为,学校应该为希望掌握这些工具的同学提供这么一个学习的机会,毕竟自学是一件相对高成本的事。

然后就是昨天很多同学提到的经典著作选读和人文知识积累的问题。这大概是经济系最独有的现象,也是最为难得的现在还有很多人愿意静下心来好好的读一些名家大作,探寻经济学发展的脉络。但是很遗憾的是,太多的各种课程冲击了我们举办读书会的时间,也没有老师能够带领我们好好的去讨论一本书、一篇论文。这对于理论的学习可能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毕竟让大家不顾考试的压力去静下心来读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有些难度的。记得我去年冬天大量阅读一些经济学著作却没有人可以交流,最后被迫只能在网上看一些其他人的评价之时,颇有无奈的凄凉之感。这也是促使我踏踏实实的写博客、把这些感触及时的记录下来的被动动力。稍稍有老师的一点指引和压力,我想大家能做的很好,因为昨天您也看到,不仅仅是一个两个人有这样的期望。
至于其他人文学科,比如哲学、历史、心理学等等,这是在学习经济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必须弥补的人文学科知识。而且山大的一大优势就是“百年山大,文史见长”,有着这么多知名的人文学科的专家鼻祖。记得徐超丽老师曾经给我们说,她们当年是整个山大的老师在教她们,然而到我们现在,只有山大经院的老师在教我们。这其中的差别,不言而喻。我和周围一些同学深深地体会到在山大四年未曾接受人文学科博大精深的熏陶的遗憾,直到大四才有时间和机会去自由的选择一些其他院系的课程。
此外,公共选择理论、社会调查方法等等都是颇为实用的课程,能开设再好不过。

最后说一些自己感觉走弯路、浪费时间最多的事情吧。
*****************此处内容不便公开,见谅!**********************

*****************如非常感兴趣,请发邮件向我索取****************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可能您也没有时间一一看完。如果您能把上面单独列出的几条看了,多多少少能实践一些,我就感觉自己花这么长时间写这些东西还是有点意义的。当然,我也很理解,课程改革并不是一个“帕累托改善”的过程,最多只是从一个帕累托最优点跳到另一个帕累托最优点,因而改革中间必然会有很大的阻力。只是从一种发展的角度看,若想培养更多优秀的经济学专业学生,这些改革还是必须的。每每谈及”知道你们山大经院的学生数学比较差、没学过高级理论“,都有一种颇为悲哀的感觉。从我个人说,是迫于出国的要求,自己要去补这些欠缺的知识。只是最后,能不能在知识这个层面上和其他国内的院校有着一个相同的竞争力,还是有待验证的事情。但也唯有,尽人事、听天命。在和其他院校同学交流的时候,深深的感到自己所学的欠缺。只祈求,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祝您一切顺利!
此致敬礼!
陈丽云

p.s. 附一篇文章,是经汪丁丁老师同意后转载的他的CCER改革方案。http://www.loyhome.cn/662.html 有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邮件结束--------------------------------------------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看完此文,有的时候实在是有种颇为无奈的感觉。居安思危的精神,是不是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忘了。只是恨自己,徒有一番冲动,却始终无能为力。或许如昨日和学长所言,山大于我,只是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