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社会实验的特殊性(一)

“实验经济学”这个名词儿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蛮耳熟的了,此外社会实验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业界都蛮热的。鼓捣出来个什么东西,总要做个实验有个对照才好说效果什么的是吧~

最近一直在想,社会实验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特殊性?可能和自然实验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反馈回来的是依据人的决策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而不像自然实验那样是有既定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研究人们的行为的时候,便多了一些更高层次的考量——毕竟人是有思维能力的高等动物,简单的生物学上的“反射”行为可能并不足以完全的解释人们行为的多样性。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economics特别有意思的缘故吧:从工具的角度,我们大量的应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乃至生物学的成果;从思想的角度,我们在将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地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等等融会贯通。有的时候真的觉得越来越难以对economics下一个定义,很多的时候很多交叉的领域让什么定义都觉得没有立足之地。前面说的,大致可以对应为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物理学、神经经济学、经济历史学、经济心理学、经济社会学(social economics)、法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政治经济学(特指研究政治问题的经济学分支)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以拎出来无数的论文,所以有的时候真的很难以说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了。简而言之,研究人类的行为吧,毕竟我们还主要关注在“人”和“行为”上,虽然这个定义也难免让人觉得日渐模糊了。

正因为经济学的社会科学的本质,所以在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的时候自然也理应格外小心。比如做实验,怎么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人和人不可能完全相同,怎么选两个组之间还是会有一些差异是不可控的。生物学可以用(同卵)双胞胎来做实验,但是这个对于需要田野实验的经济学来说显然是可望而不可及了。此外,继承这个问题,当我们去检验社会实验的结果的时候,又应该有什么样的补救之策呢?

原来看经济学的论文很简单,大家一个“随机分组”就涵盖了所有的东西。反正是随机的嘛,什么都是外生的。但真正到自己手里做实验的时候,却还是有蛮多疑虑的。怎么随机、算是随机?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之前“一模一样”。比如我用同一块铁、同样的盐,当然这个总会有一点误差,但足够小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了。可是,当我们在社会实验中,还可以这么天真的假设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性不大,故而从大数定律来讲只要样本足够大、我们总会得到一个一致的ATE(average treatment effect)估计吗?我心中还是难免有一些疑虑。这种疑虑一是来自于对极端事件发生的担忧(比如随机抽取之后两组出现显著差别,并且可能会直接影响结果,这样结果就多含了一个我们难以剥离开来的分组因素),另一个则是对于ATE的不够细致的感觉。ATE固然好看,但是我们制定策略的时候还是更多的希望适用于每个个体,到底在个体层面这个treatment effect有什么样的差异呢?这个问题并不是毫没有意义,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回答的。

在这种种的疑虑中,就多少觉得这个社会实验还是要慎之又慎才能期待一个比较稳健的结果。所以,从我的角度,事先的分组要慎之又慎,事后的结果检验也要因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两者结合起来或许会控制的比较好一点吧。

刚刚发现手头没有 Mostly Harmless Econometrics 这本书,觉得还是有一本时常翻翻比较好,就从Amazon痛下血本买了……痛是痛在运费,倒不是书费,呵呵,买书总是不心疼的。后悔当年没有直接带回来。还有顺便买了Motta那本书~话说,上次kindle返修之后居然给我留下了25刀的gift card,不用白不用,意外的惊喜啊~amazon真是慷慨,相比而言国内的那个卓越亚马逊真是让人失望,先买的书架后买的书,书都到了书架还没发货!唉!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被,被,被歧视了!

今天很不爽的被歧视了,其实的原因自然是那个旷日持久的话题——经济学是文科。我好伤心啊,伤心的缘故不是被歧视,而是被自己的父母歧视,无语。老爸一句“你们那经济学是文科”就让我有种恍然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觉……好吧,我们整天解微分差分方程、讨论什么一致性的原来都是文科做的事儿。最让我无奈的是,我爸还附加了一句“你们又不做实验”。我,我,我说什么好呢?现在实验多热啊,到处都是实验,无论是田野实验还是实验室内的行为实验,至少都是实验啊……一句话就把我们打出地球了,哎。看来真的,从现在到经济学上升为科学的境地还是需要不断努力的。

话说回来,小小抱怨完毕(*^_^*)之后,我最近确实一直在想这个社会实验的可信赖度问题。记不得是什么时候读过一篇文章说的是社会实验的各种难处,现在要用到的时候却死活想不起来那篇文章的题目了,只记得大致结论是社会实验不同于自然科学实验,结果并不能像自然科学实验那般信赖……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计量经济学家们努力的再努力的开发各种计量估计方法吧。当reduced form说服力不够强的时候,structural 就开始出现拯救地球……玩笑而已哈。

最近读了一篇关于小额贷款文章,

The Miracle of Microfinance?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Evaluation
30 May 2009, Banerjee, A., Duflo, E., Glennerster, R. & Kinnan, C.

这篇文章通篇大概只有一个估计策略,ITT,大致就是比较一下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均值变化的。看完了,我就震惊了。好简单啊~比起一般看文章里面一堆IV GMM之类的,这篇文章真快达到了“老妪能解”的水平……但是对社会实验的批判总是不绝于耳,这种实验结果的可复制性(internal validity)和推广性(external validity)一直备受质疑。从这个角度上讲,目前社会实验的水平还远远达不到科学实验……所以相应的,社会实验的结果并不那么牢不可破。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我们还是在进步的是不是?我的基本观点还是,聊胜于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