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外来务工人员碎碎念

初到湾区的时候,开始学习大家对于湾区的各个区域的通俗叫法——比如,南湾(south bay)、东湾(east bay)、半岛(peninsula)、北湾(north bay),然而对于旧金山大家却简单的称为“the city”。过去的一年,我一直在抱怨南湾的农村生活,虽然很多人告诉我南湾的生活已经是不错的了——在上上周去LA转了一圈之前,我是不相信这句话的。

相比于旧金山、the city,三藩是我觉得目前最顺口的(中文)叫法。前段时间出去晃了一圈,在欧洲呆了一个月,因为醉心玩耍,所以就算手机有网络我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也显得过于安静。直到昨天好友发消息问我最近干嘛去了怎么无声无息的,我才意识到,哦,原来我已经安静了这么久了。可是真的没什么好晒的——想说话的人就在对面的时候,怎么会去看手机呢是不是?在欧洲和许许多多的旧友重逢,这是一种非常让人兴奋的感觉——假如没有这些朋友在欧洲,我对这次旅行的期望可能也就没有这么高了吧。

相比于欧洲的古典城市,三藩还是一个年轻的多的城市。但是相比于过于现代化的上海,三藩又略显历史的痕迹。三藩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过多的依赖IT行业。据说在三藩的酒吧里面,你会遇见的除了码农就是跟码农相关的企业的从业人员。而以前三藩是金融城,也是艺术家的乐园。码农和科技新贵们用金钱入侵着这座曾经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或好或不好。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我也是入侵者——每当我在附近的老社区乱转看风景、碰到在维多利亚风格老房子里面住了好几十年的当地人的时候,我都有一种隐隐的羞耻感。曾经,我也是以“外来务工”的身份闯入上海,然后在跟上海老板谈笑风生的时候,他总会忍不住调侃一句“都是你们这些高学历的年轻人把上海房价推高了”。我既不愿承认也不愿否认。然后我从上海的外来务工转成了湾区的外来务工。

immigration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劳动者为了一些什么不远千万里搬家的时候,一定是新的地方有一些吸引移民的地方。外来务工总是困难的——不仅仅是语言和环境的陌生,更多是对一个新的社会规则的不熟悉。这又是每一个移民的共同问题,不论是靠脑力还是靠体力劳动谋得一个饭碗的。或许脑力工作者被本地人抱怨的会少一点——他们或许衣着靓丽,或许文质彬彬,或许深入简出,反正基本就是安静的在城市找一个角落生存着,但是他们和体力劳动者在某一个角度上是一样的——以更低的工资来换取了同样的工作。更低的工资不是指每一个具体的劳动者个体,而是整个劳动市场上由于供给的增加而降低了均衡价格。本地人可以抱怨体力劳动者抢了一些基本的工作——比如饭店服务员越来越多不会讲本地话,但其实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脑力劳动者——只是那些善于抱怨的人不跟他们直接接触更没有直接竞争,有竞争的人又已经没有时间来抱怨。

然而外来务工在某种程度上对本地人来说也是一个共赢的事情——很多产业的发展需要规模经济。如果某领域人才不足够多,那么剩下的人才也不足以支撑这个产业,从而两败俱伤。一个产业发展起来又总会带动相关产业——物流、餐饮、娱乐、住房、购物。这些都是可以预见并且多方受益的。毕竟经济是一个多方互动,谁也难以再回归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人口增长永远是区域经济增长最明显且稳健的标志。

这样想想,我作为外来务工者对于“入侵”的羞耻感便减少了几分。我会想积极的认识当地人,从而更多了解我居住的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我会走出家门(就算不是为了抓pokemon),尝试街角那些屹立多年不倒的咖啡馆和饭店,然后旁听当地人的聊天。很多朋友评论说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西化——我不知道什么是西化,可能因为居住在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所以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本地化。但这好像又是我无论住在哪里都会潜移默化形成的,只是希望贴近本地生活。其实论人口构成,三藩很大的比例都是华裔——其实是一个非常亚洲化的城市。

人生或许会有许多不同的篇章,现在这一篇大概可称为“活在当下”吧。反正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中,也没有什么是安稳而持久的。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SFMOMA: Round 2

上次SFMOMA逛了半天没逛完,于是这周末又去了。结果还是没逛完....目测这是要有round 3的节奏了...等我从欧洲回来吧。

补几张比较好玩的图。

DSC05854

DSC05865DSC05849最后这个还蛮好玩的。首先旁边有个暗室可以看一个3-5分钟的小电影,电影大概就是一个人和鸟的故事。外面一圈各种静态的画,展现人和鸟的元素是怎么随着预定的曲线轨迹移动的。

第一个就是上次拍的那个,这次终于把我自己也放进去啦!

还有好多东西没来的及看,呜呜。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SFMOMA Reopen(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SFMOMA,全拼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是旧金山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去年的时候路过3rd st那边,看到了一个SFMOMA的商店却没有看到博物馆本身还蛮奇怪,后面才意识到原来SFMOMA在闭馆重建,昨天(5.14)刚刚重新开放。

第一天的票早早就被一抢而空,我也不是特别想去凑人多的热闹,就老老实实的没去。今天中午打开电脑,心里痒痒的就去看了一下,居然还有下午的票。点点鼠标买好票,打个电话呼朋唤友,然后出门走过去正好——这就是住在三藩城里面的好处啊,突发奇想也不要紧。 就好像以前在上海,经常眨眨眼睛翻翻地图哪里可以去,然后就开心的去了。

其实de young和legion of honor也有一点现代艺术展区,只是比不上SFMOMA这样多了。我开始还在奇怪为啥SFMOMA票这么贵($25),去了之后发现真的是值回票价——我逛了两个多小时大概也只草草看了三层楼,而他们一共有7层...果断回来买了一张年票,下次找个人少的时间慢慢去看,还可以带一位guest进去。

今天人还是很多的,拍照的时候经常要等好久才有一隙可以抓拍的片刻。说起来,我对现代艺术本来是不甚感冒的——有些真的是抽象到难以感受作者要表达什么。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审美的变化,外加开始花心思研究室内布置,渐渐的开始喜欢现代艺术的一些风格。不过SFMOMA还是有些抽象到让我实在是无力理解的作品,弄的我心里痒痒的想再去Fundació Joan Miró看一遍。

其实,逛各地MOMA最不能错过的就是他们的附带的商店,有各种稀奇古怪好玩的东西。比如网上前段时间大热的什么“打开的书灯”,还有各种现代的家居饰品什么的,看看玩玩真的是时间很快就消磨掉了。

不能免俗的上几张图吧。

DSC05826 DSC05825 DSC05806 DSC05798 DSC05771 DSC05765 DSC05744 DSC05723DSC05705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初探Lick Observatory

湾区真是个神奇的地方。我住了一年居然不知道在离家二十多迈的地方居然有一个天文台。而且这个天文台居然历史追溯到100多年前(1876年开始建)。名字是以Lick命名的,听馆员的解说是这个人也很神奇,一下子捐了当年的70万美金(相当于现在的2亿美金)来建造了一个天文台。这个天文台现在归属于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由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出资和管理,平时也免费对公众开放。当年这个望远镜是全球最大的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就今天来看还是一个庞然大物。

之所以对家附近有个天文台比较意外,也是想着湾区这么多夜晚的灯光,不知会对天文台有多大的影响。看wiki上说,天文台附近的居民搬出去不少,算是减少了一些人工光的干预。在天文台上面可以俯瞰整个海湾,其实感觉湾区真的还挺小的...

作为一个从小就希望有个望远镜的,看到这么一个巨大的望远镜自然是很兴奋。可惜白天望远镜被老老实实的藏在观测室里面,穹顶是不开的。等到晚上夜幕降临、望远镜就会缓缓探出、观测星空。

所以今天更多的是了解一下那里的历史(也是今年第一次看落日),顺便一路上风景秀丽,也是不禁陶醉其中。待到夏天的时候天文台会有晚上的观星活动,这就让人额外兴奋了。早早注册好,顺便可以先去买个望远镜自己玩玩了。

DSC04347落日时分

DSC04311

夕阳下的天文台

DSC04273

外面的望远镜和观测角DSC04373

远处另外一个观测点

DSC04261雪景的样子,美到窒息。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懒散的年末

不知不觉2015年也到了尽头了。想想从14年开始打算搬家,不知不觉的也已经在美国住了一年了。最近进入了一种特别慵懒的节奏,不想去长途旅行,只想安安静静的呆在村里,吃吃逛逛。

年末的休假选择了一种特别的方式——去报了一个英语培训班。大概只是想好好的学一下英语吧。一方面是继续努力的纠正口音,这都是早年上学无知时候欠下的债,只能现在一大把年纪慢慢还。不停的训练口腔里面的肌肉,倒也是蛮好玩的一件事情。另一方面是把快扔给老师的英文语法重新捡起来,什么the怎么用啊,时态怎么用啊,介词怎么用啊…基本上就是各种对于记忆力的训练。说什么语感,其实就是看的多了见的多了,然后自然而然的就这么用了。做了这么一个决定大概也是想了半天之后不知道干什么好。出门开车玩太累,坐飞机又不想制定行程,打开地图画了个圈也没有什么特别想去的地方。最后索性天天往返三番,一边是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一边也是调整一下状态。人总不能一直懒散下去,有一种紧迫的节奏还是比较舒服的。

想想最近一年,想得最多的大概就是不同的人。试图理解在这边遇到的每个人心里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比较舒服的大概就是大家都是直呼姓名,我是觉得这是一种特别拉近关系的处事方式。观察不同人的心里和行动其实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口是心非的人哪里都会有,所以从文字或者话语中揣测别人的想法就变得很好玩。我好像是把这些当作一种对于异国文化的学习过程了...

大部分时间我觉得美国是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社会。美国有很多种族、很多肤色,但是确实很少见不同肤色的聚在一起。美国的社区会被大家标记为白人社区、印度社区、墨西哥人社区、越南社区等等。当然还有中国社区,只是中国社区大致还要分成广东人社区和其他移民社区。我这里完全没有任何贬义——我也有好朋友是从小生长在这里的广东移民后裔。他们完全是另外一个悲惨的故事,一路奋斗上来成家立业,个中辛酸远远不是我们这些跑过来工作读书的可以简单的理解的。 就算在公司,也很少见到不同种族聚集在一起,譬如食物好像就是一道天然的壁垒。自从开始坚果过敏之后,我觉得尊重不同人的饮食习惯真的是对于不同民族的最基本尊重。很久以前一个好朋友跟我说,每个民族的食物都是他们的骄傲,所以无论出门在哪里,多应该去尝试和试图习惯当地的食物,毕竟有那么多当地人是被当地食物养活的。好像不知不觉的我也开始践行这样的尝试。好像在美国,我也没怎么去吃过中餐,除了和中国同事们一起去偶尔开开荤。除了美式煮海鲜和大块烤肉之外,我好像也会偶尔想去吃吃chesse burger,而各种鸡蛋吐司华夫饼的美食早午餐也变成了经常的想念。也会去跟一群同事们吃素食,觉得其实素食还是能做出来不少花样的。唯一需要检讨的大概就是我做饭的时间真的是屈指可数。好像越来越不愿意花费时间在厨房,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挺悲哀的事情。嘴越来越刁,厨艺越来越差。

这一年我在试图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一些。以前很多事情就算不喜欢也只是默默的忍受着,现在则是要么果断的说不,要么付诸行动远离。好像耐性是有点越来越差了?或者说是对于越来越多的事情变的越来越不在乎,而会越来越在乎那少数关键的事情。反正有得必有失,所以如果只是得到更多而不失去什么,那好像不是很公平呢。很多伤心的事情大概就是想想就过去了吧,人总要往前看,move on。这是一种成熟还是冷血?

好像,有这么一个安静的周末,懒懒的睡起来,然后找个人来人往的咖啡馆,点个精致的甜品,静静坐着,打开电脑,写点东西,记录一下,偶尔发发呆。这种人群中的安静还是挺让人享受的。加州还是一个相对热情和平静的地方,人们还会多少谈一下梦想。舒缓的音乐配上点餐的喧闹,也是挺有一种市井之中生活的味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los gatos可以这样休闲。希望这样的生活应该是一直可望而且可及下去的吧。

2015.12.19 于 Fleur de Cocoa, Los Gatos.

Fleur de Cocoa, Los Gatos
Fleur de Cocoa, Los Ga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