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价格的感受

虽说在媒体上看到美国通胀数字会让人心里一颤,但实话讲每次我爸幸灾乐祸地打电话嘲讽美国通胀的时候,我是没啥反应的。一方面是吃穿住行各方面的价格飞涨,另一方面是我几乎不怎么特别计较这些基础花费,所以也没什么概念。鸡蛋以前是多少钱呢,牛奶又是多少钱呢,我对这些完全没印象。刚需知道了又能如何呢,是吧。

直到最近我开始清理家里的一些旧物,因为要腾出来一片地方留作活动区域。一收拾就发现家里不知不觉堆积了很多闲置物品,比如用了一次的工具,比如太占地方的茶几,比如跟扫地机器人过不去从而闲置的椅子。进行了一番更新换代之后,我本来想把旧物捐掉算了。可是我没车,捐东西也不容易。后来我就想那就放在二手市场上卖卖看吧。我不想把这些东西标为免费,因为我觉得人只有付出代价才会珍惜。定价的时候,我基本是去搜了搜这些东西现在新品的价格,然后对半标价,看看有没有人感兴趣。

出乎我意料的是,在搜当前价格的时候,我发现几年前买的耐用品有些不知不觉都翻倍了。比如我当年花了80块买的茶几,现在已经翻到200多了,对折我还是可以卖100块。我就照着这个原则把家里七七八八的东西都放在网上去卖了,结果没想到,居然很快就都卖出去了。闲置的东西我一般都是放在原来的包装盒里,所以保护得还算不错,很多看起来跟新的也没什么区别,所以很多买家来取货的时候都是特别开心,一脸“太划算了”的表情。

其中有很多刚搬到旧金山的学生,比如一个小姑娘也没有车,就坐着轻轨来我家,背后还拉着一个带轮子的购物小推车(那种很多老年人买菜用的)。她从我这里把我疫情开始那年买来用来消磨时间的缝纫机买走了。那个缝纫机我大概用了不到十次,看起来跟新的无异,零件什么也都在,还附带了我当时额外买的一些配件。她很开心地付钱然后抱着缝纫机就走了。我好奇地问她是不是很喜欢手工,她说是的,她来的路上还在织毛衣。她以前也有个缝纫机,后来搬家的时候卖了,于是在旧金山需要重新买一个。对我来说,能给自己的闲置物品找到合适的新主人,也是一件让人颇为欣慰的事情。

那为什么又要说到通胀呢?主要是我万万没想到,这些七七八八的闲置品居然还能卖出去不少钱。从我的角度,它们已经没有什么使用价值,所以只是占地方。我并没指望能卖多少钱,只是希望能找到真正需要的人。若不计通胀,按照我当年购买的价格半价标出去,估计邮箱立马就要爆了。按照现在的价格的一半卖出去,还是基本一周之内卖完,可见通胀的威力有多大。

虽说美国对于二手商品接受度很高,但谁又会去为了几十块的东西在网上盯着、然后不辞辛苦地上门取货呢?我自己买东西的时候,很多就是当时需要随手网上一搜就买了,根本不会花精力去找二手。肯花这个力气的,都不是什么经济宽裕的人群,除了学生就是偏体力工作者。比如一个华裔移民来我这里花十块钱买了个电热锅,说是要拿到店里去用。他一开始要晚上十点来拿,我觉得不安全就说周末吧,他说他是周三周四才休息,于是我便把锅给他多留了几天。看到锅他也很开心,因为我保护地比较小心,他兴奋地解释他准备怎么用。我心里想,这锅我当年也就从网上花了20块钱买来,没想到过了这么几年居然还是热销品。

我大概是太久没有接触过正常人了,看到他们辛辛苦苦省钱的样子也让我回想起我上学的年代,那个一张饭卡200块可以在食堂吃一个月的人生阶段。我印象很深的是,那时候食堂的刀削面才2块钱一碗(当然高校食堂是有补助的),还不用排队,所以我们宿舍手头不宽裕的姐妹们特别喜欢去吃面,我就被她们带着吃了很多刀削面。再往前,小时候的夏天喜欢去批发冰棍儿,记得零售五毛的批发才三毛,就经常拉着爸妈去把家里的冰箱塞满,要不济南四十度的夏天实在是太难熬了。最近刷视频刷到“雪糕刺客”,惊奇地发现原来现在国内便利店里买的雪糕可以动不动卖到二三十块钱一支,简直不可想象。刚工作的时候,哈根达斯冰淇淋在国内还是奢侈品,上海的商圈有他家装潢奢华的专卖店。然而现在在美国,看到哈根达斯的第一反应是太甜了,我一年到头若不是被朋友带着,估计都买不了一根冰淇淋。公司里面也有免费的冰淇淋机,我却几乎都没碰过,因为怕高血糖。对我来讲,价格已经不是考虑因素了,然而我也再也无法感受冰淇淋带来的单纯的快乐了。

作为一个对数字多少还是有点敏感度的人,想想这些价格标签,仿佛联系起来很多几乎被遗忘的人生碎片。人有时候并不那么理智,比如我前公司有位稳稳高富帅的高管,跟我们说他最耿耿于怀的就是餐厅的水要收钱,搞得有他在的公司聚餐我们都不敢点水,直接点酒。一瓶水三五块确实比超市贵许多,但相比于动辄上百的酒来说,还是微不足道的吧?他也不是真的在意花销,就是觉得有些东西不值而已。想想也是,我当年也是下了很多电子书和游戏的人…有些东西开始收费了,才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原来本不是免费的。

11 replies on “价格的感受”

唉,这就是社会太大了,人和人之间的境况差距太大了;

就山东来说吧,都是农村,差距也巨大;我这种85后,到20多岁了家里还吃不饱饭,后来参加工作到了南方,跟人家说起来是觉得是天方夜谭; 我有一种在别人看来是不齿的穷习惯--每次吃饭都得把盘子舔的干干净净,如果米饭可以自己加的话一定要吃到肚子溜圆...没法解释,真的没法解释,没有长时间挨过饿的人永远无法理解;这个习惯从我工资过万,花钱为自己买了第一只烤鸡之后,我用了八年才改过来.....

就我这种自以为极度珍惜粮食的人,在父母眼里也是败家子....

那句老话,人啊,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

我的观察是,每个人都有类似的条件反射,不是物质上就是精神上。相比于物质上那些,我倒是觉得精神上的创伤更可怕,毕竟前者可以慢慢解脱。人穷志不穷,心智上的成熟和富足更重要吧。我见过物质富足而精神受打压的童年,然后成年的人生就是在不断重复童年的伤疤,更可怕,很难解脱。
我觉得这些怨念似的条件反射最伤的是,它有时会在我们更重要的一些人生决定里面占据不该有的角色。比如,明明是投资的事情我们可能会想成消费,反之亦然,这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看留言叙述,楼主是基本已经走出来了,可以开始感谢并享受自己独立人格的伟大了。以后一定会志气越来越足的。

突然想到,我用了好多年才说服自己不囤垃圾袋和包装袋了(那种买衣服送的比较结实的),是不是也是一种自洽?哈哈

老家的人都在讲化肥一袋又贵了十几块钱;为了省一点点化肥钱,不辞劳苦跑到几十公里外的镇上,十几家人凑钱批量采购;三伏天挥汗如雨,就为了省那几块钱;

唉,我有时候觉得真是,这个世界很奇怪,非常非常奇怪;各种经济学理论也看了一堆,但是外边碰到六七十岁的老农民,蹬着个小三轮顶着40°高温上坡,就为了那几分棒槌地,我觉得各种经济数字统计很荒谬; 随便算算,中美一年的GDP总量多少,按照粮食统购价能买多少大米,买多少小麦;够全球人民吃几年,能造多少农田; 当然可以以各种政策各种原理来解释这些现象,但是真的不能说服我,不能说服我这是合理的....

楼上几位说的,深有感触。特别是中国农村的70年以前生的农民,旧日子里因为穷吃过很多苦,所以即便现在生活条件逐渐变好、经济些许富裕,也表现得非常节俭,甚至苛刻、爱占小便宜。这在旁人看来是种“陋习”,但是从他们的立场来说,这是曾经的贫穷和生活经历刻下的烙印。反观这一辈生活在城镇的居民,市民化比较普遍,相对来说,“小农思想”表现得不明显了。

总的来说,经济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习惯甚至性格。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