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捉襟见肘补数学

前几天跟家父闲扯,说到我这辈子为数不多后悔的事情,就是本科选专业没选数学。我的性子基本上是不会多想过去已经发生的不可改变的事情的,所以人生中还真没多少后悔的事。这件事情是例外,是因为从毕业以来一直在为其还债,不得不怨念一下。当然,确实很难讲如果我当时学了数学,现在会不会过得更好。可能也不会。

假设过去未曾发生的事情没什么意义,不如讲讲为什么让我这么怨念。前几天在查一个模型,想知道一些大样本特性那边的结论,于是开始翻看相关的论文。结果论文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因为根本看不懂其中的引理。不仅仅是证明看不懂,而是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到这些引理,这就很尴尬了是不?回头查了查,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渐进理论那边的,属于概率论吧,确实没有学过,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种捉襟见肘的感觉实在是太熟悉了。去年看另外一个方向的论文,发现根本没学过concentration相关理论(这个名词不翻译了),然后现学现卖,抓紧去补那块儿的知识。然后看到Lipschitz 连续性,完全不记得实分析怎么讲的了,又得回头复习。为什么不记得呢,还是因为当年没理解,没有把数学融会贯通成自己的思维,自然考完试就忘了。不过至少因为学过,所以复习总是比重新学习容易一些,而且这次看到应用了也能加深对其本身的理解。数学虽说是个工具,但是如果不记得工具怎么来的可以怎么用,那要么就只能望洋兴叹,要么就闭着眼瞎用。鉴于后者着实不是我的风格,大部分时间我都只能止步之后扼腕叹息。

说到底,之所以数学让我这么痛苦,还是很多东西学的时候没有成体系,用到什么补什么。像微积分啊线性代数啊这种还好,宏微观计量各来一遍,到后面怎么也不会忘了。但是其他的不常用的就惨了, 只能两眼一抹黑,实在不行就死记硬背吧。我挺佩服那些随时可以从一个阶段捡起数学直接用的人,他们不需要知道下面的基础是怎么架构的,只需要往上盖就行。我受不了这样,对我来说数学一定是一以贯之的,若是我不曾理解基础那我就永远没法继续往下走。当然我可能不会一直记得每一个细节是怎么样子,但大体的脉络永远是清晰的。

可能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我的数学知识也不是哪里都是窟窿永远填不完。但这种不知道我还有多少窟窿没填的状态,让我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底气,特别惧怕又发现一个窟窿那种沮丧感。毕竟一直处于一种“追赶”的感觉会让人自信全无。若是曾经在本科阶段按部就班地训练过,或许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不安了。比如看经济学我就不会不安,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基础很牢,一切新生事物都是基于以往一些问题的拓展,这给了我很足的底气来辩证地学习新知识(以及看到胡说八道的理论知道他们是在胡说八道)。正是因为有这两者完全不一样的状态的对比,我才无法控制自己的怨念。

======

题外话,本科专业没选数学完全是当时的无知。按说我一个高中生无知就罢了,我得到的各种指导信息居然都是,“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不是一回事儿,高中数学再好大学数学都有可能让你失去兴趣。”之类。居然没有一个人告诉我数学本身对于其他基础科学是有多么重要。感觉数学教育出了很大问题,让前面学过数学的人并没有体会到数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自然也就无法告知后来者。当然,从家父的角度,他觉得稳妥最重要,数学一看就是一个找不到工作的专业。我不否认,从现在来看确实很多数学专业学着学着就走进死胡同了。但更重要的是,我的性格决定我并不会安于现状,而除了数学之外,怕是少有一直能给我足够的智力挑战的东西了。那种从抽象层面理解事物的满足感,那种一脉相承融会贯通的舒畅感,至今不曾从别的事物上体验过。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本科学数学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我来说,却导致了十几年来的最大缺憾。

5 replies on “捉襟见肘补数学”

从社科转到理工科后我也越来越觉得数学非常重要。高中的时候我选的文科,因为觉得我脑子不够用。即使是文科数学,我怎么努力数学成绩始终是平平。我不太怀疑自己的能力,但高中那段数学怎么努力都考不高的经历确实给我留下了阴影,让我怀疑我的智商是不是太低了。后来在学习的路上一路走到黑,虽然离数学很远,但是慢慢心里有了自信,不再觉得是智商的问题 (https://hongtaoh.com/cn/2020/10/25/iq/)。我现在觉得现在人类已有的知识没有一个智商中下的人学不会的。唯一的区别在于掌握的速度快慢。我 30 岁才开始学线性代数和微积分,但不再像高中那样畏惧了。

回到楼主的遗憾。我觉得任何时候学都不晚。如果已经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现在去学就是最好的时机,完全没必要把念头放在“如果我之前学了多好“上面。话说回来,我觉得如果楼主真的一开始就去学数学并不一定就会很开心或者很成功。你是现在才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所以有动力去学,但回到过去就不一定了。我另一个想法是,一开始就深扎于技术的细节并不一定是好事,很容易扎得很深但是忘了这个工具是用来干什么的。

不好意思一拖就到年底了。
“没有知识是学不会的”,我为啥就没有这种自信呢……我觉得太多东西是我学不会的,给自己说该放弃放弃呗,没招。至于工具这件事,确实可以给我们一些学习更多数学的意义,不至于觉得是无源之水那么茫然。不过也有个新的角度,我这些年越来越欣赏纯粹抽象的思考,不想被现实束缚,于是就这么自我折磨和痛苦着。哈哈,人生啊。

师姐你好,翻看过你以往的文章发现我们的经历还很相似,都修过数学双学位,也选过数学学院的专业课(不过我当时只敢选一些统计相关的课)。令我非常惊奇和佩服的是,你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就能够主动选择去学自己感兴趣的,敢于挑战自己的极限,这一点即便是多年以后的我也自愧不如。不过之后的路就有所不同了,我发现自己还是对统计比较感兴趣,所以在这边读了统计phd,上学期的一门统计理论课里也讲了concentration,虽然涉及的不深(主要用来分析一些MSE的upper bound),但还是令我这个非科班出身感到头疼。我也常常“后悔”自己本科没有选择数学专业,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或许就是这种所谓过去的遗憾才让现在的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让我时刻保持谦卑,激励着我不断向前。假使当年我真的去了数学院,可能也不会选择统计甚至继续读博了,更何况,在经院也认识了许多给予过我鼓励和帮助的老师,如果没有他们恐怕我也无法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就像上面那位老哥所说的,只要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就会更有动力去学,未必就会比那些科班出身差。换个角度来想,即便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基于当前信息的最优解,放眼整个人生过程也未必会是全局最优解,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PS: 我本科也是SDU经院的:)

不好意思拖到年底才回复。好厉害,居然直接转统计学了。或许我不该纠结于“童子功”这种怨念,发挥能学多少是多少的精神,不轻言放弃。不过实话实说,科班出身的确实不见得都厉害,但我见过的真正厉害的还基本是科班出身的,所以我这么多年的怨念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哈哈。祝好。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