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咨询模式

前段时间见了一位老朋友。人到中年,经历了婚姻重组,整个人好像也被打碎重新拼起来一样。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以为人家都会充分地享受单身生活,毕竟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结果没想到几年没见,新的人生伴侣已经就位。

这一对儿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大部分我见过的亲密关系(包含但不仅限于婚姻,恋爱,甚至暧昧),多少都是相似多于相异。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一直觉得大部分人走入亲密关系都是因为共同的回忆,然后这种穿越时间的共鸣将两个人紧紧地绑在一起。这一对儿却是不太一样,两者在前半生并无任何交集,然后也找到了舒服的相互支撑模式。女方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她与生俱来的倾听技能。她会温婉地问问题,引导他人来思考一些人生中举棋不定的决定。和她聊天就像和心理咨询师(英文为Therapist,亦有治疗的意思)一样,只会让人慢慢释放压力。男方属于挺骄傲的那种,显然对自己要求过高就会产生无数的心理负担,这时候两个人相处变成了心理支撑就很重要了。

不知不觉的,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寻找的不再是相互依存,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他们开始寻求理解,寻求倾诉,寻求平静。沟通,无论是语言上的还是行动上的,都变成最为重要的情感支撑。当然,年龄的增长往往也赋予人们更多的宽容性,有足够的力量和独立性来理解与自己不一样的世界与人际。

一方面是为朋友找到一份舒适的亲密关系而高兴,另一方面也是启发了我亲密关系到底可以如何帮助身在其中的个体。这种相处模式变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彼此启发,彼此扶持。两个人都可以真实地活出自我,同时在亲密关系中达到另一层面的均衡,自然也颇为稳固。

有一说一,单向的Therapist模式是不可持久的,还是需要互动。

5 replies on “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咨询模式”

这倒是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我很好奇,是不是真正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亲密关系会比常人经营得更好?去年下半年我看了一套书《少有人走的路》,总体而言,作者(心理咨询师)的婚姻关系看起来还可以,有过明显的痛苦挣扎,但最后还算磨合好了。不过呢,作者晚年最后一年还是离婚了,我也不知道这其中是什么缘由。而且作者和他的孩子的关系也很差。所以我经常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底多少成分靠努力、多少成分靠天然的契合呢,感觉此事还是有不少随机运气成分的。

很难讲的感觉,因为亲密关系还是取决于双方彼此的需求,心理咨询师自己想要的得不到满足也是难以持续的吧?我觉得天然这个太难了,因为我发现我自己的需求一直在变化,所以我对伴侣的需求也会变化。婚姻很多不也是靠非情感的需求而留存吗,比如物质或者孩子或者家族。满足情感需求大概最好的方式就是一直谈恋爱,坏处就是最后也会厌倦。或者干脆无欲则刚,不借助亲密关系来满足情感需求。

很久以前看王小波说一切痛苦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前几天又看到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性识无定”(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好像也有道理,需求一直变化,就会增加很多烦恼。我也不明白这到底是可控还是不可控的(感觉很大程度上不可控,有很大的随机成分)。

我说的“天然”当然也不是全靠天然,而是指有一定的先天基础,比如你文中说的“我一直觉得大部分人走入亲密关系都是因为共同的回忆”,这种共同回忆就是一种天然,它不是人为刻意准备的。不过我感觉这些天然的东西就像煤矿储备,若不小心地烧,也是可能会烧完的。

罢了,这是个超级复杂的话题,我还是拉住缰绳先不想了。上面说的“真实地活出自我”挺难的。

我对你提到的「性识无定」的理解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真的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什么能得到、什么得不到,可能关系会清晰一些、轻松一些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