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强力工具、路径依赖与独立思考[10.6更新]

现在越接受专业的经济学训练,尤其是很多工具性的训练(特别是数学工具),导致了强烈的思维上的路径依赖。这样的结果就是,看问题、分析问题越来越片面,角度越来越单一,难以从全局的高度去统筹考虑。

不得不说,数学学好了,会觉得这个工具实在是太强大了。像金融资产定价理论中著名的“马科维茨边界”从数学上看仅仅是个二阶距,还有拉姆齐使用动态规划解释存款和税收(参见:[cref %e4%b8%ad%e5%9b%bd%e7%9a%84%e7%bb%8f%e6%b5%8e%e3%80%81%e7%bb%8f%e6%b5%8e%e5%ad%a6%e5%92%8c%e7%bb%8f%e6%b5%8e%e5%ad%a6%e5%ae%b6]),很多很多简单的数学应用都对经济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样一来,强力的工具容易让我们忘记了经济学本源的思考。这就是非常麻烦的事儿。

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思维的片面性。自从读完了拉丰的《激励理论》之后,一说到一个问题,我条件反射的就会先去检验激励是不是出问题了。比如现在大学生教育体制,我考虑问题的角度都是怎么去激励学生,此时背后默认的假设就是学生都是好学的,只是制度有了问题。这样一来,无疑把这个问题片面化了,毕竟人和人的差异还是蛮大的,并不是每个人都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终身目标。我讨厌分数评价这个体制,每每看到那些一心上自习、只是为了从90提高到99分的孩子,都会感到悲哀,觉得他们忽略了人生太 多的美好。但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也不能强求每个人都在课余时间去扩充知识面,去体味社会的美好。我喜欢那些涉猎广泛的人,觉得把自己囚禁在某一学科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参见:[cref %e5%b0%8f%e8%ae%ae%e8%b7%a8%e5%ad%a6%e7%a7%91%e6%95%99%e8%82%b2]),但是忽略了他们在其中体味到的我们旁观者难以感知的乐趣。

数学工具和成熟的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强大,让我们在反复的训练之中固化了那些假设。比如经济学里对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我觉得很多时候都不愿意去接受心理学对于人类行为的一些解释,毕竟这样子触一发而动全身。但是更严重的是,数理训练永远比经济学思维训练来的容易得多,至少我是这么感触的。而且数理方法是个捷径——从功利的发表论文来看。所以,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学者前赴后继的去追寻数理上的东西,计量模型越来越复杂,数学推导越来越抽象高深,用一己之力筑起了 “业余爱好者”和"专业学者"之间的高墙。

有的时候我们经常打趣而地说“经济学的现实解释力越来越差只是因为我们的假定和现实有距离”,但是大家 知道假定和现实有距离之后做的并不是研究怎么放松假定或者重新假定,而是怎么继续在这个假定上找到更形式完美的数学结果,然后掩耳盗铃的说服自己说“虽然假定和现实有差距,最后的结果可能也会偏差不远吧”。这就比较可怕了,很多由此实施的经济决策反而适得其反。

越来越多的假定固化,越来越多的路径依赖,使得我们自由思考的余地越来越小。自然科学是建立在物质世界基础上的,一切的想法都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证实或者证伪。但是社会科学,却没有这么优良的实验场,故而只能通过经验主义——即以过去来推断未来,用统计学来推断因果关系(参见拙作:[cref %e7%bb%9f%e8%ae%a1%e5%ad%a6%e5%92%8c%e8%ae%a1%e9%87%8f%e7%bb%8f%e6%b5%8e%e5%ad%a6%e7%9a%84%e7%a5%9e%e5%a5%87%ef%bc%9f] )。这不是经济学家的无知,而是无奈。

我们现在学习的主流经济学有着完美的,或者说成熟的数学分析工具,但是他的思考本源无疑是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上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将市场描述成一个完美 的、神奇的自动运转机器,就算放松假定提出“垄断”等市场结构,也是不够的。我只是在想,一年又一年的接收着这样的训练,怎么能够保持我们大脑中对于经济 学本源的思考,怎么能够跳出路径依赖和思维固化的框框,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一览众山小?今天晚上去上课,零零散散的教室里面只来了十几个人,却是难得的和老师交流的好时机。余东华老师在我看来是一个思维比较开阔的老师,跟他说这个问题,他也只是在一再的感慨“确实能把国外的经济学应用并创新的人很少”,却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怎么在学习主流经济学的时候保持应有的独立思考。

我很迷惑,学的数学越多,感到经济学技术层面的学习越容易,越迷惑。一步步看自己的manuscripts, 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思维的拘束,缺乏高度、难以顾全大局。一边是知道数学对于经济学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格外奋进的学习数学;一边是越来越囚禁在分析工具里 面,跳不出来思维的陷阱和框框。这对于经济学这种高度依赖对于经济社会感悟力的社会科学,实在是非常的麻烦的。数理技术的应用符合了现在学术发展的潮流, 所以备受追捧,或者说是生存必须。但是我却不希望在这样的潮流中,丢失了自己的思考。“赶热潮的人,那多得很。甘心坐冷板凳的人,却不多。[cref %e6%88%91%e4%b8%8d%e7%9f%a5%e9%81%93%e2%80%a6%e2%80%a6]”季羡林先生的话一再的回映在我的脑海里面,深刻的警醒着我。但是,虽有这般意识,却不知道如何静下心来,如何沉淀下来。

也许这就是年轻的弊端。思维太简单、易浮躁。但是,时不我待,如何才能平衡?
也许,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有上下而求索。

[Update:2009.10.6] 延伸阅读:《工具化对经济学有利还是有弊?》,来自聂辉华的博客

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企业家,创新和动物精神

创新(innovation )究竟是什么?可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熊彼特的定义。

经济学上,创新概念的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同时更关键在于
1、他明确指出创新与发明的区别:“创新”不等于技术发明,只有当技术发明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才成为“创新”。
2、指出“创新者”专指那些首先把发明引入经济活动并对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人,这些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行者就是企业家
3、“企业家”既不同于发明家,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富有冒险精神的创新者,“创新”是企业家的天职
4、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创新者——有远见卓识、有组织才能、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经济增长的过程是创新引起竞争的过程:创新——模仿——适应
5、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为了证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才能而竭力争取事业成功的这种非物质的精神力量,支配着企业家的创新活动,这种精神就是企业家精神。

在熊彼特那里,这种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被归结为“企业家”的追求事业成功和争取出类拔萃的那种非物质追求的“创新精神”;在凯恩斯(Maynard John Keynes)那里,则被理解为熊彼特式“企业家”扩张企业的那种“动物精神”。可以说,创新表面上是一种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或许心理学的研究,微观层面的人类的心理满足感会越来越多的加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使得它更贴近现实。

我个人特别喜欢“动物精神”这个词儿,刚搜到一篇名为“动物精神与宏观经济”的博文,因已被转载数次,我也不知道原作者是谁了。各位可以搜搜这个标题找找看。其中有段话擅自转贴过来。

凯恩斯在其传世巨著《通论》中曾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仅受理性指导,也受其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影响。他指出,用于对不确定的未来进行收益估计的知识基础没有多大的意义,甚至毫无意义;但若如此,人们如何决定要修一条铁路、开发一座铜矿、创办一家纺织厂……呢?这样的决策只能“被看作是动物精神使然”,它们来自于人们“想要采取行动的冲动”,而并非理性经济学所指示的是按照“收益乘以其概率的加权平均值”为根据的。

经过许多年以后,而今,“动物精神”正在由新凯恩斯主义学者发扬光大,并用于解释经济波动。像诺贝尔奖得主阿克洛夫(G. Akerlof)之类的行为宏观经济学家甚至坚信,必须考虑动物精神,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经济波动。

究竟什么是动物精神,它们又如何对经济产生影响?阿克洛夫和希勒的新作《动物精神》试图对上述问题给出答案。动物精神实际上是非理性动机和非理性行为的代名词。动物精神理论坚持,尽管人类大多数经济行为源自理性的经济动机,但也有许多经济行为受动物精神的支配;即人们总是有非经济方面的动机,在追求经济利益时,并非总是理性的。人们的理性有可能被动物精神支配。

前面大篇幅铺垫了这么多,只是为了大家先对“动物精神”有个直观的认识。终于到了我的正题了,源于前几日看到的一篇文章

不过关于“老龄化”的问题,在中国,我看到的不是人口的老龄化,而是资本的老龄化。我的舅舅在过去二十年是佛山地区搞工厂的,现在也正在艰难维持着自己的厂房。但是他现在已经成为所有原来搞实业的朋友耻笑的对象。因为大部分佛山地区的实业家现在都成为房地产投资家了,所有新增的资本基本上都投资在土地和住宅中。
其中最本质的,我认为,都是因为他们老了,这些手执资本的老人,以他们的年纪,已经失去了办实业的创造力。而生活在广州和佛山的年轻人,家庭的观念如此之重,再加上十多年没有创造性的教育,已经没有半点儿父辈的创业精神了所有人都只是正在为那幢结婚的房子而努力,或者是拿了家长的钱,但是绝对不是办实业,不是玩了,就是炒股票。
这是改革三十年后的悲哀就是,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要科学技术,但是这只是一驾马车,另一驾更为重要的马车是“自由”的精神在中国的完全缺失。在我的体验中,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一个懂得自由,没有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一个人能脱离家长,没有一个做到残雪所说的“精神上的断奶”。所以,譬如在广州和佛山,年轻一代已经失去了创造的精神,人口是首先是拥有资本的人的老龄化,然后恐怕是新增人口的幼稚化

这只是一个侧面,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得承认在北京中关村、在上海、在杭州,还有很多致力于创新的弄潮儿闯荡在IT世界的波澜壮阔里。看看风投(或者最典型的,刚出来的天使投资——李开复的创新工厂),看看创业板,大概就能知道中国的新实业家到底有多少。只是另一面颇为悲哀的就是,福布斯排行榜上,罕见不涉足房地产的富人。个人觉得,张骞的“实业救国”,依旧闪烁着光辉。

但是我不得不说的是,创新精神确实在中国越发的缺失。我不知道这样说合不合适,但是我个人认为学术界的抄袭之风愈演愈甚只是一个开始。随便在Google或者百度里面敲入“学术抄袭”,漫天的新闻、指责让人觉得这个圈子简直漆黑一片。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简单的说学术圈太浮躁了,大家都急功近利。但是,我想更深层的原因是不是,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科学家。每年招那么多博士硕士,博士还好,你问问现在的硕士有几个是致力于搞学术的?但是他们要毕业、要去争奖学金,这一些评价体制的基础都是:论文。我这么说可能会招人骂,毕竟很多人也并不愿意在校园里浪费三年的时间只是为了一纸文凭,但是他们别无他法:当你看到所有大企业的招聘启事上面都要求硕士学历的时候,你能怎么办?

说到底,还是中国人口太多,而有这么急促的推行高等教育普及化。从心里说,我是支持高等教育扩招的,就算教育质量在下降,但是毕竟还是扩大了整个人群的受教育面,提高了大多数人的素质。毕竟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命脉——或许有人不赞同这样极端的说法,但是确实,中国需要人才。

我们无法将研究生教育迅速的转换为市场需要的培养模式,毕竟适应市场所需的MBA等专业有限——更何况很多人去所谓的MBA只是为了积累人脉。或许我们缺失的是专业技能的训练,是专业人才的培训。但是在中国,又有几个人愿意去接受技能训练?或许,现在火热的IT教育培训造就的速成人才是一个开端,不论它好不好,但只是我们开始迈出了第一步。

回到学术圈。学术毫无疑问,是一个对于创新追求到了极致的地方。最高的荣誉诺贝尔奖只颁发给原创作者,一个博士毕业必须要有自己原创的东西。这一系列的规则约束下本来学术界应该是一个精英汇聚、人才辈出的圈子。但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变味了?不愿再多说什么,或许中国的“科研项目”体制对此有一些贡献吧。我承认我是个比较懒的人,改变不了的事情我宁愿不去碰触,简单的逃离。

接触了很多学长学姐,在他们身上越发的感受到“动物精神”的消失。我是很讨厌那种为了课题而写论文的人,东拼西凑不知所云弄来一堆华丽丽的东西,然后洋洋自得的摆在那里最好别人都看不懂。不是出于兴趣的选题,不是出于深切感受的抒情,那么对于社会科学来说,多多少少就仅剩华丽的技术外壳,徒有其表。

那么我们又何以强求,这样的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浪里面还能剩下一些创新精神呢?追本溯源,我不想归咎于应试教育,但是却又找不到更合适的替罪羊。

最近几年,各大媒体上都在鼓吹“青年创业中国强”的杰出年轻才俊。但是有句话说的话,媒体上什么吹的越凶,说明中国最缺什么。请谨记,个例不代表大众。

我不想说“祖国的命运掌握在年轻一代手中”这种冠冕堂皇的话语。只是觉得人生一世,既有此契机,就不要让自己的才华埋没、沦落于滔滔的势力洪流。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Stochastic calculus [4th week, Sep]

Today when I was checking my emails, I noticed one ad from The 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There was no doubt that it is the most famous business school throughout the world.  But in fact, at the first glance, I didn't realize that it was Wharton. I just thought that "oh, a school of Upeen“.

Followed its link, I was redirected to its official website, and read the introduction of its applied economics doctoral program. Although I did know that upeen would never give me an admission, I still looked carefully at the details of the program's requirements. Of course, I paid much attention on the mathematical requirements. Some familiar words came into view, like

(1) at least two courses in calculus, (2) linear algebra, (3)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4)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We also recommended that you have taken: (1) real analysis, (2) econometrics, (3) stochastic calculus.

Ok... I have one year left to meet your requirements. However, the fact is, even if I can satisfy all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is program, I am still not competitive enough and I have no money to pay for the tuition. Thus, the final result mentains the same: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me. Moreover, I would prefer the training of theoretical economics rather than applied economics.

Here I want to say something about "stochastic". Some days ago one junior attracted my interest, not for his intelligence, but for his love of mathematics as a student of economics. I had met hundreds of schoolmates who had a good knowledge of math, either took some classes from the school of mathematics or taught themselves. But most of them were forced to enhance their math ability by the pressure from graduate schools or their advisors. Therefore, the real situation was, they did have some calculation skills after professional math trainings, but seldom did they really ha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irit of math.

That boy was different. He didn't got high marks in every class, thereby losing the most valuable testimony of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at study. "The only choice for me is to take part in the entrance exams for postgraduate schools ( which is called 'Kao Yan') since my lack of English and GPA ", he laughed at himself when I encouraged him to go abroad. But he told me that he had audited most of the core courses in school of math. That day we talked about a question about matrix, or more specifically, Markov chain. He offered a new solution way, which was really out of my thought. I didn't catch his meaning at first, so he explained it patiently. After that, he recommended me to listen to the course of stochastic process in school of math. To speak honestly, I had some knowledge about stochastic process so I told him. At first he was a little surprised, but soon he gave me an advice for the reason that my understanding of stochastic was not deep enough. Then he gave me a list of the courses and asked whether I would come to the class or not. Unfortunately, the time was conflicted with an other class on Tuesday afternoon. He said that it didn't matter, since I would go to another half  of the course on Thursday and the course was pretty easy. OK, I will certainly do that.

Of course, as an exchange, I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 for the economic courses...

Now what I want to say is, why "stochastic" is so important in economics? It seems that every one has an unique answer, so do I. But today the word "stochastic calculus" really makes me confused. After searching on the Internet, I have a basic conception of it. But why it sounds so familiar? ...

Yes, Shige Peng (彭实戈)! And his backward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 see... I see...

Appendix:

Some Chinese materials about Stochastic calculus ( Author unknown, sorry! ).

Categories
网站建设

如何在wordpress博客网页中显示latex公式

If you like, you can se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post here.

可能用惯了latex的人对于latex公式的书写语法会习惯很多,而且毕竟latex排出来的公式比较美观。但是我们对于PDF游刃有余,对于网页等传统媒介则显得捉襟见肘。

有需求就有供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最新欣赏的就是英文的wikipedia上面直接显示latex公式,并且你要去复制的话,粘贴出来的正是latex公式代码,直接放到latex编辑器里面可谓异常方便啊!在lyx里面更是直接在公式环境插入,所见即所得!那叫个舒服,惬意,盎然……

那么对于我们这种独立小博客,怎么办好呢?搜了搜,网路上有几种解决办法,我一一试了试。

  • 最好的办法是安装服务器端的latex,适用于有个人主机的。如这里何勃亮提供的办法,下载 LatexRender。然后对于wordpress的用户,更大的福音就是WP LaTeX这个插件。直接搞定~
  • 但是对于我这种虚拟主机用户,大多数虚拟主机是不会给你安latex的。所以,按照宋和平提供的办法: John Forkosh, 可以将LaTeX的数学公式转换为图像嵌入网页中, 即"real math images in html documents". 个人感觉mathTex好看点。 用法很简单, 把LaTex公式代码放在mathtex.cgi?后面, 以图像输出。
  • 不过上面的是不是有点麻烦呢?每次都要改链接。所幸已经有了wordpress插件,Latex for WordPess(MimeTex for WordPress & bbPress,来自阅微堂)。安装好后,他会自动请求服务器。哈哈,适用于我这种懒人。

如[cref stochastic-calculus-4th-week-sep]所示,现在落园已经能够成功的显示latex公式了~~

另,不知道为什么我这里直接安装阅微堂的latex for wordpress插件会导致网页打不开。后来改了一下默认的服务器地址,就好了。也就是将class mimetex {
下面的改为:

var $server = "http://www.bytea.net/cgi-bin/mimetex.cgi?formdata=";
var $img_format = "gif";

这里先谢过http://www.bytea.net/提供的公用接口!

MimeTex for WordPress & bbPress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数理经济学的发展综述

这个嘛,是一个作业……当然也就是“数理经济学”这门课的作业。老师很聪明的知道我们会去网上抄,所以干脆就给我们这么一个不得不抄的题目,还要求手写……可是手写也得先有的抄才行啊,所以还得先搜搜资料。

为了方便大家,我就把搜到的一些有价值的文献附于此,估计够抄上十几页稿纸的了。因为(中文)文献有限,所以大家一定要删删减减取其精华而抄之,关键处记得注明出处~

我觉得有用的文献如下(排除了数量经济学的东西,我认为后者是“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 刘凤良. “数理方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 评高山晟的 《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 [J]”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4.  (本文我感觉就是阿罗那篇文章的中文翻译版……更好抄。)

  • 刘向晖.“数理经济学史研究”. 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1)(我找到的唯一一篇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博士论文,真的是博士论文,好长啊~我只下了他的绪论那章抄了抄就觉得足够了)
  • K. J. Arrow, M.D. Intriligator.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Handbook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Volume 1。(这么经典的东西怎么能够不抄呢,要知道handbook系列可是撰写论文综述的绝佳材料,当然也是开始研究一个问题寻找高质量参考文献的绝佳材料)

其中前两个是中文的,最后一个是英文的。照例把这些PDF版都扔在google site上面了。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去CNKI搜搜然后下下来。

还请自行移步:http://sites.google.com/site/loyhome/mathematical

其实越看这些发展,越觉得就是整个经济学发展史的一个缩影,甚至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最后附上一张自制的流程图,大家可以大略的扫一眼,帮助理清脉络。建议对经济学发展历史感兴趣的诸位,还是去看看《经济思想的成长(The Growth of Economic Thought)》(参见:[cref %e6%b5%8e%e5%8d%97%e7%9c%9f%e7%9a%84%e5%be%88%e7%83%ad4th-week-june])一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