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推荐经济学入门的好书籍——《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读后感

最近在考试期间闲来无事读了读《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Hidden Order the Economics of Everyday Life),感觉是一本很好的经济学入门书籍,故在此推荐给有志于学习一些基本经济学知识的人。

其实类似的经济学家散文集和入门知识指引很多,国内的很多名家也写了很多值得一读的书,比如汪丁丁的散文集系列、张五常的《卖橘者言》和其他散文集等等。这里有一个书单,可以供大家参照:

1: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

2: 生活中的经济学(第三版)

3: 小民说话

4: 活学活用博弈论

5: 风的颜色

6: 寻找麦田

7: 魔鬼经济学

8: 卖桔者言

9: 随意集/张五常作品系列

10: 凭阑集--张五常作品系列

查看豆瓣豆列:http://www.douban.com/doulist/204848/

其实推荐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每本书也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读完了也都能多多少少有些收获。可是经济学不都讲究一个效率嘛?虽说此效率非彼效率,但是还是在阅读顺序的选择上可以经过优化节约时间的(我就感觉自己没有经历这方面优化,只能自己摸索着,浪费了许多时间,虽然收获可能也更多一点)。

其实我一直不赞成使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那两本教材,虽然错误不多也很凝炼,但是对于理论的阐述不够形象只是在强制的灌输结论,以至于大三开始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时候稍稍有些吃力和不适应。以我看来,曼昆和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的书任选一本都可以,尤其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样的话过早适应西方经济学思维对于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好处的。当然,那些为了应付考试的除外,这里只是针对学习和思想形成来说。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这本书很浅显易懂,很好的介绍了一些基本经济学原理,就算是经过一段时间经济学锤炼的人再回头看还是能够发现有所启迪的。因为道理虽然很简单,但是当和生活这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现无穷的乐趣,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上那些理论的罗列和背诵。这本书对于整个微观经济学的脉络都有一个很好的演示,而且来源于生活,让人觉得很亲近,很贴切,易于接受。这也是这本书特别放在这里推荐给大家的缘故。

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请参见下一篇文章:针对读经济学专业文献的经验分享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时代的新要求——《信息规则( Information Rules)》读后感

说起来,《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这本书出的很早了,英文原版是1999年的,也就是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发生之前的。但是今天看了很多,发现其中的很多观点现在看来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网上对于这本书好评如潮,但是很难买,终于在蔚蓝买到了。不过在此还是给出豆瓣的链接吧: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11731/

对于信息产品,尤以软件为代表的产品,其实并没有超脱经济学传统的理论和分析框架。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是范里安,也就是畅销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Intermediad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一书的作者。在拿到本书之前本以为会是一本部满数理分析的书,可以用来写论文参考的。但是拿到之后很诧异的发现里面只是一些文字性的叙述,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经济理论推导。很显然,本书和曾经提到的很多书,例如《世界是平的》《美国怎么了》之类的,都是普及读物和畅销书类型。

可能对于一个经济学专业的人来说那些理论略显浅显,而且明显的感觉到本书是站在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营销者行为的。当然这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所谓的“资本主义赤裸裸的剥削”,而是很平常的商业道理。故而,此书适合从事于IT行业的但又不是专业经济管理科班出身的人看。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说,看本书可以很好的开拓一下思路。

不知道应不应该一如既往的写很长的经济角度的评论。一口气读了四五章,只是对于“转移成本”和“锁定”有了一定的意识。当然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激励理论”的学习,我一直在想怎么把它们加入一个传统的分析框架中建立模型,以至于有些忽略作者本身思想所带来的乐趣了。突然间感觉专业角度会让阅读失去很多乐趣,这有点小恐怖。

我想“转移成本”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户从一个习惯的系统转移到另一个新鲜的系统的代价。其实说起来,和搬家的代价差不多,不仅仅是家具的搬动、装修,还有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用户也是,需要学习新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用户高度依赖一个两个网站的缘故,甚至于对于用户界面的变化都非常敏感——例如校内的去年改版。这也是很多网站得以奄奄一息的缘故——甚至可以索取消费者更高的剩余价值。这里和“锁定”的概念差不多,不再多说。营销层面的问题最近没什么兴趣探讨。

偶尔翻翻开拓一下思路吧,最近接二连三的再看许多散文类的经济文章,最简单的感觉就是自己的经济学没有白学^_^不过还是欠缺很多的,正如导师所说的“基础知识不足”。所以咯,应付完下周的考试我真的需要好好的看书了。HOHO。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意识到新的模式——《体验经济》读后感言

刚刚读完了约瑟夫的《体验经济》,虽然出了有些年头了,但是还是值得一读的。

说起来体验经济,也是很简单的。就是花钱去买体验。在迪斯尼是一种体验,去探险也是一种体验。这里书中对于体验经济的定义就是花钱而不是为了获得什么的活动,只是为了过程的快乐。

体验经济在中国其实很发达,比如近几年流行的CS真人秀之类的,但是目前大都归于服务业了,没有单纯的提出来过。不过文中的一项比较很有意思:CPI(消费价格指数)、商品价格指数。

如果我们审视一下消费价格指数(CPI)这一统计指标,正如图1-2所展示的那样,我们看到产品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不及工业商品(这里使用新的 小轿车来表示典型的工业经济提供物),工业商品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不及服务,而服务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又不及在政府统计中找到的一种典型 的体验产业—娱乐活动(电影、音乐会、运动会,等等)的门票价格—的消费价格指数(CPI)。

其实记得我们上课的时候经常涉及到诸如此类的服务,但是一般都用现用的框架归进去拉到。比如在品牌经济学中,我们把它归为品牌的内涵——快乐。就是说把此类的盈利模式归结为品牌的价值之中,来从建设品牌的角度探讨。但是从纯经济学角度,我们似乎缺少以后一个特别的框架来解释,虽然在微观经济学涉及到了“门票定价和价格歧视”的模型,但是其实看起来体验经济并不仅仅定价这么一个层次可以加以研究。

说起来,从经济学的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也是蛮有意思的,这也是经济学所谓人诟病的“将世界变得复杂和混乱”。还好,作为一个消费者,不需要关心那么多理论上的逻辑,只要知道怎么样可以让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就可以了。或许管理学家们更为关心企业怎么去利用体验经济来赚取更多的价值。但是从经济学角度,我们看到的是GE等巨头的体验经济模式、很多大商场的体验经济模式。虽然很多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应用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被理论一凝练就会出现全新的状况,这也是颇为让人感到有趣的一件事。或许,学习经济学的乐趣就在于此。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全还是精?两难的选择

事情是无限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所以不要用有限的时间来追寻无限的事情。

因而,学习也是必须要选择和舍弃的。有人喜欢博学强识,有人却在一个领域做到了最好。这两种人都会成功,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但是现在对我来说,却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博学还是精专?

经济学现在分领域分的越来越细,对于现在的经济学学生来说,是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科目的知识的,哪怕是全部的基础知识。虽然我现在对太多的课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真的是难以完全的把握所有的科目的内容。比如我实在是对福利经济学很无语,虽然迫于中微考试不得不好好地学习了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但是实在是对那些理论不够感冒。

很喜欢经济学,但是实在是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面对选择,我想不得不对现实妥协。

然而,信息不对称下需要很强的激励……嘿嘿,最近研究激励理论有的走火入魔,但愿尽快研究完毕,好好地写一点东西。嘿嘿,下学期还得向导师汇报呢。哎,这玩意,咋汇报啊。把那堆长长的笔记都扔给他好了,就这样吧。剩下的就临场发挥吧。哦……信息经济学,好好上课……

Categories
互联网产业观察

《电信竞争》与中国电信产业格局

最近不知道是不是跟Laffont有缘,总是不断的接触到跟他有关的讲座和教授。

今儿晚上去听了东南大学的胡汉辉老师的讲座,题目是“《电信竞争》后的改革与发展”,他本人正是Laffont这本著作中文译者。

胡老师对于IO领域很有研究,而且他的讲座也很与众不同——提出的问题远远多于讲座授课本身。这是让人非常喜欢和高兴的,因为这代表着他是一个乐于学术交流的人。在讲座中他提到了许多问题,同样的我在这里只选取最深刻印象的一点来说说。

通信网络和电力输送网络的融合?这大概是今天最出乎我意料的一种说法了。三网合一(固话、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还可以让人比较容易的接受,再加上有线电视网络也还可以理解。但是现在如果输电网络也加进来,那么真的有些不可思议了。

我向他提的问题是关于日本电信发展模式和中国移动网络重复建设的。因为中国的模式更多的遵循英美,然而日本现在确实是电信产业发展的最为迅速和良好的。从政府规制的角度,其实更应该研究一下日本的模式而不是一味的学习欧美。后面那个问题,其实也颇为让人无奈,因为电信产业到后面就是几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了,而不仅仅是从效率和经济的角度来建设了。因为已经有了两张网络,如果弃其中之一不用,也成为了巨大的沉没成本。现在中国又一味的推行TD,虽然精神可嘉,但是真的适合中国的发展模式吗?我们真的强大到可以用自己的3G网络了吗?

真的希望,TD是下一个王选和激光照排机,而不是“水变汽油”之类的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