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网络新发现

惊见神文!计量速成???

刚刚无意间看到了一篇超级牛的文章,简直就是神文啊,广大被计量苦苦折磨的同学们的福音啊!原文载在臭名昭著的人大经济论坛,真是什么论坛配什么文章,不过这篇文章确实是太有意思了,所以我忍不住就转了……后花园备份见此:http://blog.loyhome.cn/369 这篇文章有多神奇呢?

  • 首先,这家伙不是完全在胡说八道,而是还真多少懂一些计量(至少还知道R不是),虽然没有人肉不知道她到底发过多少文章……
  • 其次,我从来没见过几千字就能把计量从头到尾说一遍的文章,而且说的那么实用……就算明白计量理论,看一遍也多多少少能知道在实践中到底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 关键是,能把高深的计量理论娓娓道来、几句话就说清楚,这本事还真不小。

但是,唉,如果大家都这么搞计量,那么中文经济学文献真的就没什么前途了。计量只是工具啊工具啊,哪有为了发文章而玩计量玩上瘾的,直觉啊直觉啊!当然,我觉得作者还是有一点好初衷的,至少大家被逼着造东西毕业的时候,也别造的太离谱是不是?我的观点是,既然人家不想做学术,又何必逼着每个人都去造论文?观察到学术灌水的现象之后,要知道背后是有深刻的制度原因滴~嗯。所以,大家有点闲暇时间,比如吃午饭的时候,可以抽个十分钟扫一眼这篇神奇的文章,乐一乐无碍~(只盼计量不要在中国这么发展下去啊~咱“师夷长技”,也得先学会是吧?不能总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灌水啊。此时我不禁又加深了对stata之流软件的憎恨……学个软件谁不会啊,只是这种低水平的重复烂造,有意思么?)

嗯,然后作者还推荐了一篇文章,叫“独立思考者的思考模型”,此文的原作者大概是管理学出身,引用了很多模型来阐述观点。我有点不太习惯此类风格的文章,所以没有细细读。不过大致看下来还不是太离谱,所以顺便在这里贴个备份了。(没有联系原作者,有异议的话请通知我,我会撤下)。PDF见此:Patterns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另,想起来一个绝佳的简单计量的例子:

  • Banerjee, A., E. Duflo, R. Glennerster, and C. Kinnan. 2009. “The miracle of microfinance?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evaluation.” J-PAL Working Paper.

通篇就一个ITT啊~谁说计量一定要玩炫的?

www.duniuniu.com独立
Categories
网络新发现

Firefox 4, Zotero 2.1.1

小小升级一下到了firefox4,果然快多了啊~虽然新界面有点点不适应,不过还好……最让我满意的是刚注意到原来firefox也支持“同步”了,这样就算我在学校机房也可以舒舒服服的用自己习惯的firefox了,多好啊。

zotero也一并更新到最新版,和firefox完美配合,顺便还发现了一个小插件ZotFile ,比之间的手动一个个把pdf链接到zotero里面方便许多,嗯啊,生活就是这么一点点改善的……顺便送上一幅图,嗯啊,真实的real time版在这里,满震撼的说~

Firefox downloads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小憩

刚刚混乱中答完了第一门考试:topics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从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很多,无论是研究的方法也好,直觉也罢,总之受益匪浅。不过这exam答得一塌糊涂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儿,哎,毕竟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啊,怎么可能舒舒服服地去跟一堆phd们竞争一门课程。所以,就算fail掉也不会太伤心,不像考试之前的百般忧虑了。

后天,是亲爱的Thijs的考试,作为Lugosi 和Ghazala之后我最喜欢的老师,我怎么可以不好好学习呢?嗯,要努力的复习,复习啦~不过高级宏观,真的不是我所擅长哎,就算知道怎么去解那一堆变态的随机动态规划,又有什么用?一点直觉都没有,都没有……所以,我也不对这门考试抱有很高的期望了。该怎么样怎么样吧,反正我就学了那么多,这玩意儿也是临时突击不来的。

话说最近有一则关于一个朋友的好消息(blog在此),他placement到BC去了,Boston College 啊~听着名字都敬仰不已,像吾等连申那儿的phd都不敢想,人家就华丽丽的拿到教职了!呃,果然是牛人一抓一把……前段时间还听taiyun说cos的一位主力干将拿到harvard数学的offer了,还是做他最喜欢的因果推断……牛人本来就挺多,可是当你意识到自己身边的人一个个都这么牛的时候,种种汗颜啊!都说,social network是内生的,我怎么就没有看出来哪里有一点点相似性呢?是谁说的把你的朋友平均一下就是你的水平来着?such a lie! 看来我是属于把平均水准拉低的那一撮位于分布最低端的了……各种自我谴责啊。嗯,我实在是想不出除了某种概念上的“性别优势”,我还有什么资格在这里混了……纯属混啊,混啊,看着一封据信到来就知道自己有多么容易被戳穿了,人家录取委员会的眼睛是雪亮的,水货行货一眼就看出来了,所以我还是乖乖的守着本分不做什么幻想了,该干啥干啥,该写文章写文章,该考试考试,该复习复习,该读书读书,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话说,世界还有一点好不公平的,为啥这么多人都已经结婚了呢?5555,我难道已经变老了么?周围的一群人都已经“修身齐家”,只等“治国平天下”了,而我这还在整天跟个没长大的孩子似的,“无忧无虑”的享受生活呢。差距啊差距啊。当周围这群人都抱小孩的时候,我是不是应该知趣的躲远一点,然后发扬阿Q精神,自我安慰的说“事业重要,一切随缘”呢?嗯,这貌似还真是个不错的主意。我现在知道什么叫做peer effect了,当你看到一个又一个步入婚姻的殿堂,然后升级为人父人母的时候,全世界就只剩下一个词儿了:各种羡慕嫉妒恨啊!

好了,玩笑似乎开得有点过度了,是时候乖乖的离开电脑,到古老的图书馆里面找一张桌子安安静静的看书了。毕竟还是个学生的命,一点辙都没有啊~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文化差异,实验科学~

感觉自己好就不说“文化差异”这个词儿了,有的时候毕竟只是个体差异没有必要非归根结底到文化上,不公平。可是有件事儿除了文化差异我实在想不出来别的词儿来解释了,那就是abortion,即中文的“堕胎”。

这学期在听labor economics,而其后半部分正是关于family economics的,所以我们就整体热火朝天的讨论堕胎等诸多事宜。我感觉(希望不是太离谱),在中国堕胎其实是很普遍很容易的,依稀记得原来在教室上自习的时候都能不时受到各种“无痛人流”的小广告卡,一打开报纸也都是类似的广告,可见这个产业有多么发达。所以我一直不觉得堕胎是件多么大不了的事儿,不过是无知少女付出的代价而已。没想到在这点上,西方反而比我们保守。这里面有宗教的原因,觉得堕胎是谋杀生命,尤其是在美国;还有健康的考虑,医生只在特定的某几个月对孕妇实施堕胎手术(西班牙当地的情况)。结果一讨论起堕胎,就看到周围同学的脸色煞然间严肃起来,只有我若无其事的夸夸其谈,然后还很天真的问“这在美国算个大事儿么?”,预期到同学们很无奈的回答我“要知道这东西在美国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哈哈,有点以此为乐的感觉。同样的还有避孕套这个东西,据说米国有些人是不用的,出于的是宗教的原因。想想国内这东西的承认度好像蛮高的,没听说啥宗教的考虑,也没啥传统文化的约束。说到堕胎,还想说一下中国的性解放……感觉上,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特别矛盾,一方面是传统家族文化施加的压力下各种保守,以及有点极端的“处女情结”泛滥;另一面又是性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对于年轻少女们的保护远远不够,导致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堕胎的危害,只是一味的不肯承担后果。我想知道的是,如果她们知道“堕胎三次以上就会习惯性流产以至终身不孕”,那么还会这么伤害自己的身体吗?性解放如果只是行动意识上的解放,而不是教育上的解放,这恐怕会有点悲剧的色彩。某种程度上我还比较幸运,生物比别人学的多一些,所以从科学的层面了解的多一些;却也每每看到听到各种花季少女的故事,不禁感到遗憾和悲伤。

插一句很悲惨的事儿,最近development在讲国际贸易、生产力之类的东西,然后这老师好像格外偏爱中国似的,篇篇文章都以中国为例子。可怜我对这东西一点知觉都没有,上课的时候听的云里雾里的,问问题也问不出来,回答问题也没话可说,好像这里的“China”我不曾呆过似的,一点都没有熟悉的感觉。真的是上课倍感悲凉啊,看来我的宏观和国际经济学基础真的是差到一定程度了,连别人为什么研究TFP之类的东西都没有直觉,嗯……

然后突然想起来曾几何时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忘了是谁写的以及在哪里看到的了,作者很悲伤的感慨“我认识的很多做理论做得好的,做着做着就转计量了”,然后一片悲摧的神情几乎跃然纸上。我原来也是有点多多少少偏向modelling而不是empirical的,现在却多少改变了一些想法,实证的很多估计还是能给人带来很多直觉的。如果实证研究做得好的话,对于理论的贡献也是不可低估的。况且,计量还有计量理论本身是不是?那些天才相当于半个统计学家呢!原作者的理由大致是计量好出文章,所以很多人迫于生存压力就转行了。我就在想,计量某种程度上是好出文章,但是现在大家都玩到这个程度了,实证方面的经济学越来越有实验科学的倾向了,难道实验科学好出文章?没有那么简单吧。

最近也算自愿、也算无可奈何的要在一周内做两个research proposals,一个是关于sexual education的,大致是想看看如果通过社会网络进行性教育,会不会比传统的课堂教育效果更好,毕竟这东西这么敏感是不是;另一个是marriage market的,大致是整合一些心理学方面对于情侣配对的研究然后放在经济学里面,争取在 partner matching阶段做出一点有意义的解释。没办法,这俩东西都是for family economics的,所以逃不开这些话题。不过还算幸运,是跟两个group一起做,我的实际工作就少了很多,更多的是提提idea然后有人去写下来成正式的文章,嗯啊。某种程度上的轻松。关于sexual education那个,显然是要做实验了。然后我最近一直在跟同伴们强调的就是“如果我们在experimental design层面做的好一点,那么后面的计量分析会轻松许多”,这是在我突然间发现他们在research proposal的大纲上酣然列下了probit model之后惊出的一身冷汗。还没设计好实验呢,就开始考虑计量模型和那些fancy的方法了,晕。虽说实验不是万能的,但是我们总是可以尽力做的更理想一点,控制的更好一点,实在不能控制的再用identification strategy去弥补嘛!毕竟一旦到了计量上,就是一个“效率(efficiency)和一致性(consistency)的平衡”问题了。我是宁愿选择前期多做一点,后面可以让结果用相对简单的模型也能估计的很有说服力。

说到一致性,在我脑中往往的联系就是“统计上的因果关系”。计量的一大目的就是做"causal effect"估计,中文自然就是“因果推断”……不知为什么每次这么翻译的时候都小小的犹豫一下,觉得这四个字重若泰山。说具体一点,其实是统计上的因果推断。这个idea大概来源于生物实验,最有名的自然是孟德尔的豌豆基因的实验,想必大家高中生物课上都学过。这里不重复实验的细节了,想说的是那个实验提供了对于染色体、基因工作规律的直觉,后面科学家才能更进一步的挖掘其中的原因。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统计推断做出巨大贡献的例子。然后计量上,尤其是在田野实验中,我们也跟科学家似的弄个实验组(treatment group)再弄个对照组(control group),然后控制一下随机分布就可以说是因果关系了(实验设计理想的话)?当然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还很多,一大批判来源于structural那边,大致就是说你只知道结果可能是这样,但是你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所以这实验能不能重复(internal validity),以及推广到其他情形有多大效果(external validity),都是未知的。当然,这个也得看你到底想得到什么了。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知道这玩意儿到底为什么工作,只要知道这个政策能工作就好了。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作为一般电脑用户,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电脑为什么会工作,不知道CPU是怎么处理0101这些二进制东西的,只要我能用Photoshop修个图、word排个文件就行了。所以有的时候,我对reduced form也不是那么的反感,有点实用主义的味道——看你想要什么了。

最后还有一点点想说的,就是赚钱和经济学的事儿。labor economics里面很关心教育回报的问题,其中就有很多人研究过各个大学专业与毕业后工资水平的问题。如果市场的选择是理性的话,那么从现在大学录取时候的分数线就可以看出,那些专业前景相对较好。当然,经济学首当其冲。不过“经济学”这个词儿看起来太过美妙,大到可以“经世济国”,最不济也可以养家糊口,所以很多家长就抱着美好的愿望毅然决然的把孩子送到经济学专业里面来了。其实本科的时候还好,相比于其他纯理科,经济学和现实应用的距离稍稍近一点,换句话说就是和市场脱轨的不是那么厉害。但是一旦到了学术那一面,其实啥子学科都是一样的,学术永远是和赚钱不是那么直接相关的。不知道这是一种科学家的清高,还是学术界和市场的本质目标不同。但是经济学依旧那么热……一个被“曲解”的绝佳例子就是Laffont的《激励理论》,明明是一本很技术性的委托代理模型的教科书,就是配上了这么一个模棱两可的名字,于是就被某些管理学MBA课程之类的拿去当作“员工激励”之类的东西去讲了……当然我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演绎着这东西的,毕竟确实是有CEO等代理问题可以通俗化的解释,不过无论如何总是感觉怪怪的是不是?话说回来,相比于其他学科的不着边际,经济学还是稍稍好一点点的——我是说本科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所以,选专业的时候选经济学或许真的是市场理智选择的结果……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与设计师相逢

http://www.galeriacosmo.com/sites/default/files/images/Arte-para-la-gente.gif一直说巴塞是个艺术的城市,但是城市里弥漫的艺术气息或许太清高了一点,少了几分商业的侵入感。昨天, 和一位designer跑到古老的巴塞罗纳大学后面的Cosmo咖啡厅里面小坐了一下,聊了许多关于西班牙、设计和艺术,当然还有我们本身的课程,有意思的很。

http://fotos0.mundofotos.net/2008/15_09_2008/catalonia1221500551/plaza-universidad.jpg

Cosmo本身是咖啡厅和画廊合二为一,很有味道的咖啡店。

话说有意思,以前常说一些中文博客带给我的奇妙境遇,这次这个designer同学联系我,却是因为我的英文博客,看来偶的英文水准也不是那么烂嘛……然后我就顺便很敬仰的拜访了一下他的网站,果然是designer啊,一出手就是不同凡响……震撼的偶哗啦啦的。更强悍的是这位同学是和我在同一个学校的,虽然学的是另外一个项目,但是敢于从艺术转到经济还是蛮强的。跟他讨论了很多关于品牌设计之类的事儿,有趣的紧。看来设计师就是不一般啊,言谈举止之间都有艺术的味道,嗯啊。趁他不知道,也欺负他看不懂中文,转张照片过来,嘿嘿。

http://c0573862.cdn.cloudfiles.rackspacecloud.com/1/1/38727/615717/phe_bolsas-acreditaciones_640.jpg

话说,这家伙貌似还设计了renfe的徽标。renfe是什么呢?好吧,翻译成铁道部您就明白了吧,就是西班牙铁路,俗称“火车头”?果然是有水平……

有趣的是,作为一个品牌设计师,他是蛮关注商业运作的,和印象中那些传统清高脱俗的艺术家感觉不太一样。我们讨论了一些社会网络和人类行为的问题,嗯啊,尤其是购买行为,嘎嘎,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