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精神食粮

在家里过了异常颓废的一个元旦假期,外面冷冷的就窝在卧室吹着空调不愿出来。没黑没白的睡啊睡,手机难得清静几天。

刚回来的时候被人狠狠的取笑了,说

别人都是放假了离开上海出去玩,你是放假了才能回上海。

顿时心里百般不是滋味啊。前段时间一位闺蜜来上海,我都没法见一面,心里把自己骂了个千百遍。这算什么事儿啊。

颓废的状态之后还有精神食粮的匮乏。没什么耐心读一些深度的书籍了,自从shadow of the wind之后我就怎么完整的读过一本英文书。kindle苏醒之后陆陆续续的传进去好多书,但是也没有耐心读完,各种琐碎的事情牵绊,弄得我一直没什么精神。还是缺乏精神食粮啊。

想想博物馆也去的七七八八了,也就是深圳博物馆跳出了大陆常见的“文物展”形式,生动活泼的重现了当年的历史情景。一直挺遗憾在西安没去陕西省博物馆,总觉得西安已经足够独特,站在城墙下面就能嗅到古老的味道了。青海博物馆也是若干年前去的了……感觉国内的博物馆,大多数气派无比,却缺乏对文物基本的组织和介绍,让人看的茫然无比。又不是卢浮宫,去之前多少知道那些名画的由来。哎,稍稍算作遗憾吧。

今年,争取在上海呆更多的时间,可以屁颠屁颠的跟着其他人玩转上海的小资聚集地。
今年,争取在思想上有所突破,把象牙塔里面的知识跟社会现实融会贯通。
今年,争取继续舞文弄墨,增强自己的说事儿能力和对于社会热点的敏锐触觉。当然这里要拜托某些人不停提点我~
今年,争取突破束缚,就算痛苦也要做一些割舍。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啊~

嗯,在我越来越颓废之前,还是要有一点动力激励自己站的高、看得远的。人生苦短啊。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偶遇外滩

我昨天在恍然意识到,原来我从来没有去过上海的外滩……总觉得看了很多照片,很多人都会在上海的某条河旁边背靠着晕耸入天的东方明珠拍照留念,我也始终没有意识到原来那里就是闻名遐迩的外滩和黄浦江。呃。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我,第一次来上海的时候正逢外滩整修(部分当年的照片:[cref %e4%b8%8er%e6%9c%89%e5%85%b3%e7%9a%84%e9%82%a3%e4%ba%9b%e8%b6%a3%e4%ba%8b%e5%84%bf%ef%bc%88%e4%b8%8a%e6%b5%b7%e7%af%87%ef%bc%89]),所以就算我费尽艰辛走到外滩附近,也没有看到外滩真貌的荣幸。而昨日,在静安寺旁边的惬意咖啡厅拜别了两位“老友”(哈哈,不是认识的时间长,而是年龄悬殊大,嘻嘻),就一个人沿着南京西路一直向东,试图抓住几丝老上海的气息。

一路走来倒是不远,只是觉得那么多摩天大厦彻底破坏了上海的视觉风景。偶有一栋两栋古典的建筑,也不可避免的淹没在其他现代化高楼的背影之中。顿感惋惜。唯有站在外滩向西回首,还能稍稍感觉几分古老的味道。难得。

这个周末,多多少少才算得上自上次拜访上海博物馆之后再游上海。静安寺居然要交香火钱,翻了翻钱包只有卡没有现金,伤不起啊~好在静安寺后面有个刘长胜故居,还是免费的,这让我多少心理平衡了好多。最爱免费!上海一直是个有点“人情冷漠”的城市,这让我多多少少一直觉得不爽。是啊,虽然要保护自己,但是也不用这么淡然吧。一路走过去,南京西路两遍的豪华大商场、还有那些倚仗着落地窗炫耀自己的奢侈品牌一点都吸引不了我的兴趣。顿时有一种毓彩流溢却与己无关的淡漠感。

这周末,大概算得上有点“奢侈”的难得享受。手里一堆积攒的事情,然后还是很“不负责任”的去看了场电影、和闺蜜雨中漫步,各种爽朗的甜蜜。不过话说回来,真的是因为平时太忙碌,还是已经失去了一种欣赏美丽的心情?一阵落雨都让我不禁感慨“秋雨细如愁”,又怎么及的上“闲挂小银钩”哪怕万分之一?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雨雾飞扬

天晴总是不久的,南方多少要和阴雨濛濛连在一起。于是,上海便又被稀稀落落的雨水覆盖了。

有的时候在感慨,上海这座城市,太缺乏绿色了。到处都是水泥钢筋的现代感,偶尔有些绿色也是被高高的栅栏围在里面,走在路上只能无奈的窥视。公园是有的,但是好少。或许不公平,但这个时候我总是在怀念巴塞罗那的绿茵。尤其是在学校大大的Mac机房+书吧里面,向窗外望去一片绿树灿烂的感觉。

DSCN0051

窗外的天气阴沉,心里也就阴阴沉沉的。从成都回来之后,开始不停的看论文、看论文,一是感觉上几个月没有好好的看论文,陌生了;二是也想知道现在大家都在关注一些什么。或许看论文也越来越挑剔了,总是在试图找一下文章中是不是有unique的观点和新的想法,而很多文章都是一如既往的没营养。最后,或许还想保持一点数学的sense吧,免得日后连个公式推导都不会了,那就太凄惨了。

DSCN0021

有的时候,也在感慨没有时间再去那么细细的逛博物馆了。不知道为什么,无论上海博物馆还是四川博物馆,都让我有一种“苍老”的感觉。记得巴塞的博物馆都似乎很年轻的。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教育与科研精神

很少起这么大的一个题目,只是今天看到了一些“旧闻”,颇有种“有感而发”的情绪,所以就忍不住写下了这个题目。

文中提及的是OECD的PISA测试,我们先不管对于这个测试本身的争议,它大致反映了各国中学教育的水平。上海于2010年首次加入这个测试(共34个国家地区),结果自然“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

China’s 15-year olds also took the test. They ranked 1st, 1st, and 1st.

猛地一看我还以为是发泄情绪呢,后来发现分别是三样测试的成绩。搜了一下关于pisa的新闻,关于这个结果的评论大多集中于这个测试到底可不可信。很多人觉得上海是一个特殊的样本,毕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可是我却觉得不尽然——如果我们单单看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的话,上海大致是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吧?我一直觉得上海好在素质教育,很多人多才多艺。所以很多人对于中国“应试教育”的批评,或许对上海不怎么适用。

中国重视教育,这个貌似是和东方文化一脉相承的,文中还有提及类似的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的表现也都不俗。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中国的领导层几乎都是工程师或科学家出身,这怕是不太常见的——听说美国的政治家大都是律师出身。我无意争论这两者的好坏利弊,或许谁也无法短期内看得太清楚。只是这样的差异,倒也颇有意思。想想自己,弄得我这个学“人文学科”出身的倒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立足了。

今天晚上和两位学长一起吃了一顿饭,顺便聊了很久很久。期间我提到一个模型,然后他们就开始帮我分析模型的事儿。分析了半天,就说到建模的精神的问题。我一直特别感激这学期碰到了Motta这么好的一位老师,非常强调直觉,而且他的直觉真的不是一般的好。有人说,建模建复杂了不是本事,建的简单才叫做本事。Motta就是有能力把复杂的模型简单化,取其精髓,把故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让人一眼看透逻辑。这样的能力真的是让人惊叹——无论是面对同行学者、学生还是政府官员或产业界人士,他都能娓娓道来,大家都听得明白。这样的能力,着实难得!

我一直在想建模的事儿,一方面是写论文不得不做,另一方面也是对于自己经济学直觉的一次审视。这一年来,多多少少感觉自己的经济学直觉貌似有点降低了,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这边太过于强调技术上的训练,多多少少总是在压迫自己做习题,所以很多时候就不知不觉的放松了对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次写论文,直觉不足的问题第一次耀眼的暴露在自己眼前。我一直是想让自己做到“无论是用数学还是文字,都是能把事情讲清楚的”,但是现在看来我的直觉还不足以支持我到这么高的一个境界。当然,我根本无法和Motta相比,毕竟他在竞争政策和反垄断领域浸淫了数十载,这些东西都看的通通透透了。我只是想follow自己的想法,然后表述一个自己脑海里面喜欢的故事。

突然间越来越体会到为什么说“社会科学家应该是越老越值钱”了,却记不得是何年何月听何人如此训教过了。对于一个社会,作为年轻人真的很难说理解它为什么这么运转,只有长期的浸没在里面,才能看得通透并知道如何融会贯通。去年的时候觉得,我还有许多东西要学,所以不能离开学校;现在看来,我还是有许多东西要学,只是学校里面未必能学到了。记得去年做决定离开学校的时候多多少少有些伤悲,毕竟喜欢了经济学这么久;现在却觉得这并不是完全的离开经济学,而是从另一个层次去体会经济学。这一年,给了我很好的一个机会肯定自己学习技术层面东西的能力,实分析和高宏彻底见证了技术层面的积淀;这一年,也深深让我体会到社会经验的不足,学校这个象牙塔可能不再适合我了。没有一项好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是可以脱离真实生活直觉的。我一直有点固执的认为,就算是做理论经济学的研究,也是需要从应用经济学中获得的直觉来支撑的。连应用都做不好,又怎么可能完全架起来“空中楼阁”呢?

Categories
网络新发现

第二届R会议新闻稿、线性代数

前几日收到Yihui兄转发的邮件,第二届中国R语言会议的新闻稿已经发在今年的R Journal上了。虽然已经多少看过这篇稿子,但是最终看到排版好的还是感觉很有意思。就单独把这两页的新闻稿从长长的R Journal里拎出来了,可以在这里下载:RJournal_2010-1.pdf。当然也可以下载全部的R Journal:Volume 2/1, June 2010

恩,顺便广告一下,第三届中国R语言会议上海会场也开始call for papers了,而这次转战上海财经大学足可以见到上海滩竞争之激烈。同样的,请持续关注COS官网的更新:http://cos.name/chinar/chinar-2010/

好了,广告做完了,提一下最近让我颇为眼前一亮并有所感悟的一篇文章: 《理解矩阵(一、二、三)》。这篇文章虽然看到的时候已经很晚,但是让我有时间好好的思考学过了那么多线性代数高等代数到底学到的是什么,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计量里面的一些东西,免得总是觉得被灌了很多“三明治”矩阵们却不知道他们到底玩的是什么。因为我傻傻的给落园定位了一个“原创”,所以转载的此文就放在后花园了,请移步:http://blog.loyhome.cn/357(原文见http://blog.csdn.net/myan)。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人貌似是搞计算机图形的,所以很多东西都带有计算机思维的色彩。然后就有若干学数学的人跳出来说“你这东西如何如何不严谨”。但对于我这种只喜欢站在门外凑热闹的人来说,足够了~矩阵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从大一的时候就傻傻的搬回来一本《矩阵论》,然后傻傻的发现自己完全理解不了……现在依旧理解不了,可见四年的学习也没啥进步。

这两篇文章发表于去年的4月。在第二部分结束的时候,我说:
矩阵不仅可以作为线性变换的描述,而且可以作为一组基的描述。而 作为变换的矩阵,不但可以把线性空间中的一个点给变换到另一个点去,而且也能够把线性空间中的一个坐标系(基)表换到另一个坐标系(基)去。而且,变换点 与变换坐标系,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线性代数里最有趣的奥妙,就蕴含在其中。理解了这些内容,线性代数里很多定理和规则会变得更加清晰、直觉。

这个留在下一篇再写吧。

因为有别的事情要做,下一篇可能要过几天再写了。 ”

然而这一拖就是一年半。一年半以来,这两篇粗糙放肆的文章被到处转载,以至于在Google的搜索提示中,我的名字 跟“矩阵”是一对关联词汇。这对于学生时代数学一直很差的我来说,实在是令人惶恐的事情。数学是何等辉煌精致的学问!代表着人类智慧的最高成就,是人与上 帝对话的语言。而我实在连数学的门都还没进去,不要说谈什么理解,就是稍微难一些的题目我也很少能解开。我有什么资格去谈矩阵这样重要的一个数学概念呢? 更何况,我的想法直观是直观,未见的是正确的啊,会不会误人子弟呢?因此,算了吧,到此为止吧,我这么想。


是时不时收到的来信逐渐改变了我的想法。

一年半以来,我收到过不下一百封直接的来信,要求我把后面的部分写出来。这些来信大部分是国内的网友和学生,也有少数来自正在国外深造的朋友,大部分是鼓 励,有的是诚挚的请求,也有少数严厉斥责我不守承诺。不管是何种态度,这都表明他们对我这一点点小小的思考成果的鼓励,特别是对于我这种思维的视角和尝试 的鼓励。他们在信中让我知道,尽管我的数学水平不高,但是我这种从普通人(而不是数学家)视角出发,强调对数学概念和规则的直觉理解的思路,对于很多人是 有益的。也许这条路子在数学中绝非正道,也不会走得很远,但是无论如何,在一定的阶段,对一部分人来说,较之目前数学教材普遍采用的思路,这种方式可能更 容易理解一些。既然是可能对一部分人有帮助的事情,那么我就不应该心存太多杂念,应该不断思考和总结下去。

所以,下面就是你们来信要求我写出来的东西。

首先来总结一下前面两部分的一些主要结论:

1. 首先有空间,空间可以容纳对象运动的。一种空间对应一类对象。
2. 有一种空间叫线性空间,线性空间是容纳向量对象运动的。
3. 运动是瞬时的,因此也被称为变换。
4. 矩阵是线性空间中运动(变换)的描述。
5. 矩阵与向量相乘,就是实施运动(变换)的过程。
6. 同一个变换,在不同的坐标系下表现为不同的矩阵,但是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本征值相同。

下面让我们把视力集中到一点以改变我们以往看待矩阵的方式。我们知道,线性空间里的基本对象是向量,而向量是这么表示的:

[a1, a2, a3, ..., an]

矩阵呢?矩阵是这么表示的:

a11, a12, a13, ..., a1n
a21, a22, a23, ..., a2n
...
an1, an2, an3, ..., ann

不用太聪明,我们就能看出来,矩阵是一组向量组成的。特别的,n维线性空间里的方阵是由n个n维向量组成的。我们在这里只讨论这个n阶的、非奇异的方阵, 因为理解它就是理解矩阵的关键,它才是一般情况,而其他矩阵都是意外,都是不得不对付的讨厌状况,大可以放在一边。这里多一句嘴,学习东西要抓住主流,不 要纠缠于旁支末节。很可惜我们的教材课本大多数都是把主线埋没在细节中的,搞得大家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先被灌晕了。比如数学分析,明明最要紧的观念是说, 一个对象可以表达为无穷多个合理选择的对象的线性和,这个概念是贯穿始终的,也是数学分析的精华。但是课本里自始至终不讲这句话,反正就是让你做吉米多维 奇,掌握一大堆解偏题的技巧,记住各种特殊情况,两类间断点,怪异的可微和可积条件(谁还记得柯西条件、迪里赫莱条件...?),最后考试一过,一切忘光 光。要我说,还不如反复强调这一个事情,把它深深刻在脑子里,别的东西忘了就忘了,真碰到问题了,再查数学手册嘛,何必因小失大呢?

言归正传。如果一组向量是彼此线性无关的话,那么它们就可以成为度量这个线性空间的一组基,从而事实上成为一个坐标系体系,其中每一个向量都躺在一根坐标 轴上,并且成为那根坐标轴上的基本度量单位(长度1)。

现在到了关键的一步。看上去矩阵就是由一组向量组成的,而且如果矩阵非奇异的话(我说了,只考虑这种情况),那么组成这个矩阵的那一组向量也就是线性无关 的了,也就可以成为度量线性空间的一个坐标系。结论:矩阵描述了一个坐标系。

“慢着!”,你嚷嚷起来了,“你这个骗子!你不是说过,矩阵就是运动吗?怎么这会矩阵又是坐标系了?”

嗯,所以我说到了关键的一步。我并没有骗人,之所以矩阵又是运动,又是坐标系,那是因为——

“运动等价于坐标系变换”。

对不起,这话其实不准确,我只是想让你印象深刻。准确的说法是:

“对象的变换等价于坐标系的变换”。

或者:

“固定坐标系下一个对象的变换等价于固定对象所 处的坐标系变换。”

说白了就是:

“运动是相对的。”

让我们想想,达成同一个变换的结果,比如把点(1, 1)变到点(2, 3)去,你可以有两种做法。第一,坐标系不动,点动,把(1, 1)点挪到(2, 3)去。第二,点不动,变坐标系,让x轴的度量(单位向量)变成原来的1/2,让y轴的度量(单位向量)变成原先的1/3,这样点还是那个点,可是点的坐 标就变成(2, 3)了。方式不同,结果一样。

从第一个方式来看,那就是我在《理解矩阵》1/2中说的,把矩阵看成是运动描述,矩阵与向量相乘就是使向量(点)运动的过程。在这个方式下,

Ma = b

的意思是:

“向量a经过矩阵M所描述的变换,变成了向量b。”

而从第二个方式来看,矩阵M描述了一个坐标系,姑且也称之为M。那么:

Ma = b

的意思是:

“有一个向量,它在坐标系M的 度量下得到的度量结果向量为a,那么它在坐标系I的度量下,这个向量的度量结果是b。”

这里的I是指单位矩阵,就是主对角线是1,其他为零的矩阵。

而这两个方式本质上是等价的。

我希望你务必理解这一点,因为这是本篇的关键。

正因为是关键,所以我得再解释一下。

在M为坐标系的意义下,如果把M放在一个向量a的前面,形成Ma的样式,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对向量a的一个环境声明。它相当于是说:

“注意了!这里有一个向量,它在坐标系M中度量,得到的度量结果可以表达为a。可是它在别的坐标系里度量的话,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为了明确,我把M放在 前面,让你明白,这是该向量在坐标系M中度量的结果。”

那么我们再看孤零零的向量b:

b

多看几遍,你没看出来吗?它其实不是b,它是:

Ib

也就是说:“在单位坐标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直角坐标系I中,有一个向量,度量的结果是b。”

而  Ma = Ib的意思就是说:

“在M坐标系里量出来的向量a,跟在I坐标系里量出来的向量b,其实根本就是一个向量啊!”

这哪里是什么乘法计算,根本就是身份识别嘛。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重新理解一下向量。向量这个东西客观存在,但是要把它表示出来,就要把它放在一个坐标系中去度量它,然后把度量的结果(向量在各个坐标轴 上的投影值)按一定顺序列在一起,就成了我们平时所见的向量表示形式。你选择的坐标系(基)不同,得出来的向量的表示就不同。向量还是那个向量,选择的坐 标系不同,其表示方式就不同。因此,按道理来说,每写出一个向量的表示,都应该声明一下这个表示是在哪个坐标系中度量出来的。表示的方式,就是 Ma,也就是说,有一个向量,在M矩阵表示的坐标系中度量出来的结果为a。我们平时说一个向量是[2 3 5 7]T,隐含着是 说,这个向量在 I 坐标系中的度量结果是[2 3 5 7]T,因此,这个形式反而是一种简化了的特殊情况。

注意到,M矩阵表示出来的那个坐标系,由一组基组成,而那组基也是由向量组成的,同样存在这组向量是在哪个坐标系下度量而成的问题。也就是说,表述一个矩 阵的一般方法,也应该要指明其所处的基准坐标系。所谓M,其实是 IM,也就是说,M中那组基的度量是在 I 坐标系中得出的。从这个视角来看,M×N也不是什么矩阵乘法了,而是声明了一个在M坐标系中量出的另一个坐标系N,其中M本身是在I坐标系中度量出来的。

回过头来说变换的问题。我刚才说,“固定坐标系下一个对象的变换等价于固定对象所处的坐标系变换”,那个“固定对象”我们找到了,就是那个向量。但是坐标 系的变换呢?我怎么没看见?

请看:

Ma = Ib

我现在要变M为I,怎么变?对了,再前面乘以个M-1,也就是M的逆矩阵。换句话说,你不是有一个坐标系M吗,现在我让它乘以个M-1, 变成I,这样一来的话,原来M坐标系中的a在I中一量,就得到b了。

我建议你此时此刻拿起纸笔,画画图,求得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比如,你画一个坐标系,x轴上的衡量单位是2,y轴上的衡量单位是3,在这样一个坐标系里,坐 标为(1,1)的那一点,实际上就是笛卡尔坐标系里的点(2, 3)。而让它原形毕露的办法,就是把原来那个坐标系:

2 0
0 3

的x方向度量缩小为原来的1/2,而y方向度量缩小为原来的1/3,这样一来坐标系就变成单位坐标系I了。保持点不变,那个向量现在就变成了(2, 3)了。

怎么能够让“x方向度量缩小为原来的1/2,而y方向度量缩小为原来的1/3”呢?就是让原坐标系:

2 0
0 3

被矩阵:

1/2   0
0   1/3

左乘。而这个矩阵就是原矩阵的逆矩阵。

下面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对坐标系施加变换的方法,就是让表示那个坐标系的矩阵与表示那个变化的矩阵相乘。”

再一次的,矩阵的乘法变成了运动的施加。只不过,被施加运动的不再是向量,而是另一个坐标系。

如果你觉得你还搞得清楚,请再想一下刚才已经提到的结论,矩阵MxN,一方面表明坐标系N在运动M下的变换结果,另一方面,把M当成N的前缀,当成N的环 境描述,那么就是说,在M坐标系度量下,有另一个坐标系N。这个坐标系N如果放在I坐标系中度量,其结果为坐标系MxN。

在这里,我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一般人在学习线性代数是最困惑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矩阵的乘法要规定成这样。简单地说,是因为:

1. 从变换的观点看,对坐标系N施加M变换,就是把组成坐标系N的每一个向量施加M变换。

2. 从坐标系的观点看,在M坐标系中表现为N的另一个坐标系,这也归结为,对N坐标系基的每一个向量,把它在I坐标系中的坐标找出来,然后汇成一个新的矩阵。

3. 至于矩阵乘以向量为什么要那样规定,那是因为一个在M中度量为a的向量,如果想要恢复在I中的真像,就必须分别与M中的每一个向量进行內积运算。我把这个 结论的推导留给感兴趣的朋友吧。应该说,其实到了这一步,已经很容易了。

综合以上1/2/3,矩阵的乘法就得那么规定,一切有根有据,绝不是哪个神经病胡思乱想出来的。

我已经无法说得更多了。矩阵又是坐标系,又是变换。到底是坐标系,还是变换,已经说不清楚了,运动与实体在这里统一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已经消失了,一切 归于无法言说,无法定义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矩阵是在是不可道之道,不可名之名的东西。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伟大的线性代 数课本上说的矩阵定义,是无比正确的:

“矩阵就是由m行n列数放在一起组成的数学对象。”

好了,这基本上就是我想说的全部了。还留下一个行列式的问题。矩阵M的行列式实际上是组成M的各个向量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搭成一个n维立方体的体积。对于 这一点,我只能感叹于其精妙,却无法揭开其中奥秘了。也许我掌握的数学工具不够,我希望有人能够给我们大家讲解其中的道理了。

我不知道是否讲得足够清楚了,反正这一部分需要您花些功夫去推敲。

此外,请大家不必等待这个系列的后续部分。以我的工作情况而言,近期内很难保证继续投入脑力到这个领域中,尽管我仍然对此兴致浓厚。不过如果还有(四)的 话,可能是一些站在应用层面的考虑,比如对计算机图形学相关算法的理解。但是我不承诺这些讨论近期内会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