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本周学习感言[3rd week, March]

这个星期相当的不知所措,很多事情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然后看书也看得云里雾里。

可能细细说来,除了教科书之外,就看了《中国的经济制度》中文版全文整理——张五常在科斯举办的论坛上长达二小时的发言稿 ,其他的根本没怎么干。

此外,就是听了两个讲座:

  • 中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胡景岩带来的:国际服务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从服务贸易的定义出发,讲了一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实情况,开阔了眼界。
  • 山东大学政管学院著名教授冯克利带来的:时间意识与政治行为。可能由于大多数时间大家都是用经济学的思维在行事,所以很大程度上不太习惯冯教授的表达方式。诚如徐老师所说的,“一口地道济南话的讲课”,是不是蹦出的济南话和后面用济南话回答的问题让人感到十分有意思。总结开来,冯老师就是从古代讲起,评论了各个历史阶段对于时间意识的不同解读,然后说出中国宪政体制的制定需要一个长远的眼光和规划。

其实后者的讲座我比较感兴趣,和前段时间一直没想明白的一些问题有很大联系,而且从政治学的思路上有了很大启发,只是不知道应该怎么用经济学现成的范式去分析。可能还是想做一些数理化的推导和证明,但是一时又找不到很好的思路。大概就是法律变迁的社会成本,反正今天我是这么给旁边的人表述的。任何一个法律都要有着自己的定位,然而我们国家现在法律从制定到修改到运行都存在着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法律不是行政命令,不能朝令夕改只是作为调节经济的工具,我觉得这样的短期行为会带来变迁过程中巨大的交易成本——包括制定过程的费用、变迁中间带来的所有权等制度安排的变更等等。某种程度上法律是站在一个高度来指挥经济的,并不是需要实时适应经济波动的——但这不代表生产关系不需要适应生产力,长期看来法律的变迁必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结果。

我所疑虑的就是短期内,过于频繁的法律变迁是不是一种有利于社会的现象,或者说在一个什么程度上我们可以接受这种变迁,到什么程度的时候又该去改变法律的地位或者说制定流程。不属于法律的东西是不是又应该剔除?哪些法律需要被新的法律所替代?这一些问题从上个学期听的讲座之后延续到现在。虽然我不是一个很过于关注法律的人,但是无论从上学期的经济法、税法及反垄断法制定的讲座,还是这学期接触的法经济学等等,我都在不断的思考这些问题。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应该怎么分析?然而仅仅关注效率是足够的吗?需要怎么来寻求公平——机会均等意义上的公平?

先说这些吧,希望下一周可以有时间来继续思考很多问题。以目前的积累是肯定难以成文的,所以仅仅作为一些思考,抛砖引玉也好,满足满足表达欲也好,就这样吧。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本周学习感言[2nd week, March]

这一周很被动,可能也与身体状况下降和疲惫感与日俱增有关系,看的书很少。

列一下,主要是这么几本:

  •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汪丁丁] 看完了寒假剩下的一些尾巴,顺便回顾了一下前面的东西。
  • 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 [胡寄窗] 作为中国经济思想史这门课的参考书,大概扫了一些东西。
  • 3篇最新的CCER的working paper,很意外的在资料室发现了,仔细的看了一遍,感觉很好,东西很新。CCER的水准果然高!
  • 新量子世界 这个是想作为量子物理入门的一本书,但是读了之后实在是比较受挫,很多东西作为一个跟物理没什么关系的人真的还是不理解,最终作罢。
  • 此外就是Amercan Economic Review 和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等等一些杂志去年12月的目录还有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这些中文杂志也大概翻了翻……

总而言之,这周效率比较低,也可能和GRE安排时间较为困难有关。希望下周可以好好的静下心来读一些东西,大概我会更常出没在资料室。此外最好有个讲座听听,有打算做一个讲座数量和学术质量回归的小实验的想法……嘿嘿。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读书很杂,思维活跃,功利学习和沉淀

实在是找不出更好的题目了,只能简单的罗列一下这些关键词。

最近读了很多书,也听了很多讲座,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受到多多少少的影响、思考和启发。我属于读书很杂的人,各类的书多多少少都有所涉及,网络上各种信息大都略知一些,长期坚持阅读的杂志如《大众软件》和《天文爱好者》、《故事大王》等等都给了我有益的信息和启示。然后最近开始专心的阅读一些经济学专著,前面说过豆瓣上列出了长长的阅读书单。不断的受着各种思潮的影响,潜移默化。当然,还有得益于最近连续的讲座(我已经连续听了三场不同类型却都受益良多的讲座了),我的思维开始进入一个异常活跃的时期——几乎每个小时都有新的想法,尤其是走在路上得以稍作思考的时候。

舍友常常问我为什么这么努力的学习,我可以简单的用GPA搪塞过去,以显得正常一点功利一点。但是从我自身来说,学习还是一种非功利性质的,当我在学习的时候我不会计较得到多少——虽然最初可能制定的计划是为了完成什么。这大概得益于我上半年期末的时候对于经济史的复习过程,原本我认为很枯燥的课程当面对考试压力不得不细细看的时候,却不禁沉浸其中,体会到了各种乐趣,这也是最后结果颇让人满意的缘故。

想想近两个月,从《卖橘者言》开始,一直到现在感兴趣的《新制度经济学》以及拉丰的著作。不断的阅读的经济学书籍和因为中级微观作业不得不仔细研读微观经济学书籍的过程,让我真的受益匪浅。虽然一直很自信自己的自学能力,但是面对经济学开始的时候觉得很困难,因为很多东西不知道怎么去接受,只能被动的记忆在脑子里,只是灌输。但是现在稍微好一些了,至少可以活跃的思考一些事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学习知识了。这也许是一种非功利的学习,纯粹的学习带来的美妙感觉吧。

最后想说说虽然思维很活跃,接受的信息也格外的多,但是我还是觉得需要时间来好好的沉淀一下,把这些思维从理解到融合,最后完全的变为自己的。这不仅仅是学习到了多少纯粹的知识和方法的问题,而是思想。Idea,这是一个人之所以有异于其他人的地方。现在读这么多书,只是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让他更为坚固和稳定一些。感觉经济学毕竟是社会科学,百家争鸣,所以要找到自己的坚持,就必须一一的领悟,然后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我相信结果应该还是可以让人满意的。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读舒尔茨的《论人力资本投资》有感

其实这本书比较古老了,1990年中文版,现在只有图书馆还健在,还好一位同学很厉害的找到了电子版,然后我就打印了出来了。(豆瓣居然都没有,汗……)

最近由于读书会的缘故,我们一群人在细细研究这本书。不过在此之前,我先说说舒尔茨这个人吧。

其实我原来不知道这个人,只是上发展经济学的时候老师讲了他好几节课。然后开始讨论,我就查了查舒尔茨的资料。最感谢的自然是百度百科。百度百科的页面:西奥多·舒尔茨

引用一下评价,至少知道他是干嘛的先……

西奥多·舒尔茨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从而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农业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许多穷人的经济学。

其实他对于农业的研究比较多,著作有《改造传统农业》等,但是我们这次研读的是人力资本投资。

再说说人力资本投资是个啥。依旧感谢百度百科: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首先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二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虽然这本书只是他关于这个方面的论文集,但是其中的观点在现在看来还是相当有价值的。从制度到贫困,他深刻的分析了人力资本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是有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的。在我看来,改变落后地区面貌中长期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大人力资本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投资。从上到下不断地改善人力资本结构,从而提高社会生产率,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当然我这么说比较的笼统,然而不仅仅对于社会,单纯就个人看来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相当有价值的。

此书中极少有数学证明,大都是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述。虽然时隔久远,有些东西现在看来已经改变很大了,但是很多质朴的思想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我不想在这里过多的把原文中的观点一一摘录下来,而且考虑到访客不尽全然对经济学有一定理解。我只是想简明的说一下现在社会对于人力资本的重视还不足够,仅仅依靠物质资本的投资和积累毕竟收获有限,人力资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对于当今的中国而言,高端人才的大量流失非常让人惋惜(虽然感谢金融风暴不少精英回国报效了),但是长久的我们依旧需要教育的持续投入尤其是基础教育。只有全民素质提高,才有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和持久的增长。非常让人高兴的就是,在新增的中央财政4万亿和地方跟进的近20万亿中,除了铁路等基础设施外,还有很大比例的教育投资。我想这是非常有益的。

记得原来撰文探讨过很多关于高等教育和体制的问题前几天也写过一些,但是现在看来初级教育反而更为重要,成为一定程度上的瓶颈。不过社会在发展、在进步,这是最最值得欣喜的事情。

因为最近密集的在读一些书,故而会不断地发上来一些读书感想,与大家分享。

Categories
读书有感

头像与关注度——《魔鬼经济学》研读感言

最近一直在研究中级微观老师推荐的《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一书,很有趣的经济学原理的展示。虽然有的时候会感觉里面的一些理论有点奇怪,但是作为一本畅销书来说,生动的语言或许是吸引眼球的绝佳武器。

其中第三章有讲到“信息”的价值。主要是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后果各异来说明的。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信息不对称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事儿了。但是作者说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儿。

在导致网络约会失败的诸多因素当中,“没有张贴照片”无疑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不一定要张贴你本人的照片;你完全可以在网站上贴一张更好看的陌生人的照片,可这种做法有时反而会给你带来麻烦。)跟那些张贴了自己照片的男性用户相比,一个没有张贴自己照片的男性用户通常只能得到1/4的回应率;而一位没有张贴照片的女性所得到的回应数量只有张贴者的1/6。即便是一位收入不高,教育水平低,工作没前途,长相不吸引人,身体超重,有些秃顶的男性用户,一旦他把自己的照片贴到了网站上,他所得到的回应率也会高于那些自称“年薪20万元,极其英俊”但却没贴照片的用户。

其实这个现象在风靡的校内网很容易看得到。对于没有贴出真实头像而且不认识的用户,人们大都慎之又慎,不愿意轻易接受好友申请。但是如果贴出真实头像了,哪怕之前并不认识,也会很好奇的加为好友。

这大概就是人们对于human beinigs的生物特征的一种本能偏好。这也可以解释一部分博客贴出博主的真人实拍之后——哪怕不够帅不够漂亮——会更好的吸引读者的缘故,而且不论是独立博客还是大众化博客。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说一说联想到的关于博客一点事儿。其实对于博客的阅读一般分两种:猎奇心理和求知需求。前者主要是针对名人和自己身边的朋友,后者则主要是找寻自己需要的资料。博客一般由于原创性相对较高,所以比较容易得到“抄袭者”的青睐。当然,这也是高质量的资料的来源。而且博主一般都是“生动的人”,也就是说,不仅仅在访问他的思想,更多的时候可以通过Internet和他交流。这也是很多人热衷于种种博客尤其是习惯于RSS订阅的人的心理吧。

其实说到这里,主要是想到我要不要贴张照片出来……呵呵,有没有必要呢……

最多只能证明一个问题,我是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