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游来游去

对欧洲的纪念(一)

有些事情就是像半夜里一盆冷水浇下来、一个激灵就醒了,然后与其任悲伤的思绪蜿蜒着到黎明,不如翻起身来计划一点什么。然后就随便定了一张去英国的机票,然后给朋友写信帮我出个签证邀请信,然后预约签证。前前后后等了一个月,拿到英国和申根签证之后,就迫不及待的踏上了去欧罗巴大陆的飞机。Europa,我居然已经离开你整整五年了。

飞机降落在清晨的希思罗机场。由于时差的缘故,我其实是在飞机上度过了三藩的白天,然后落地就又是伦敦的白天了。拢了拢稀松蓬乱的头发,然后冲了个澡,就开开心心的挽着朋友去逛伦敦了。伦敦其实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非常模糊的存在——老舍笔下的雨雾弥漫,抑或朋友口中的古典浪漫。就这样,我一直以为伦敦灰色的——每张耀眼的明信片都是灰色的街景配上红色到刺眼的邮筒和双层公交。

然而伦敦却热情地用透彻的蓝天和明媚的太阳迎接我。那些被灰色明信片所遮掩的其实是漫地的绿色。我很喜欢朋友的一个比喻——如果说苏黎世是硬汉,那么伦敦就是一枚安静的女子。就算在伦敦塔那里看着若干血腥的故事记录,我依旧感觉伦敦是一位身着绿衣的文弱姑娘。

伦敦不算安静。大本钟其实有点脏脏的,然后在大本钟前面的Westminster大桥上走过的时候,那种人潮涌动呼吸苦难的感觉居然让我有些哭笑不得——我应该是习惯于拥挤的人潮啊,为什么在这个桥上我却各种慌乱甚至窒息?伸出镜头拍不远处的伦敦眼摩天轮,只是因为那长长的队伍让我望而却步。我只能感慨,确实是不习惯拥挤的大都市了。那种如鱼得水的逛街直觉明显的衰退了。

我最爱的大概就是伦敦的博物馆们了吧。朋友无奈的自嘲着——伦敦的博物馆是免费的,但是教堂却是收费的。我咽咽口水,然后开始欢快的计划各个博物馆的行程。一比较,才感觉三藩的博物馆只是星星落落,难以和历史悠久的伦敦相比啊。除了博物馆,还有格林尼治天文台这种唤起我这个曾经的伪天文爱好者的朝拜之心的圣地。伦敦于我,可谓蜜糖。

待续。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外来务工人员碎碎念

初到湾区的时候,开始学习大家对于湾区的各个区域的通俗叫法——比如,南湾(south bay)、东湾(east bay)、半岛(peninsula)、北湾(north bay),然而对于旧金山大家却简单的称为“the city”。过去的一年,我一直在抱怨南湾的农村生活,虽然很多人告诉我南湾的生活已经是不错的了——在上上周去LA转了一圈之前,我是不相信这句话的。

相比于旧金山、the city,三藩是我觉得目前最顺口的(中文)叫法。前段时间出去晃了一圈,在欧洲呆了一个月,因为醉心玩耍,所以就算手机有网络我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也显得过于安静。直到昨天好友发消息问我最近干嘛去了怎么无声无息的,我才意识到,哦,原来我已经安静了这么久了。可是真的没什么好晒的——想说话的人就在对面的时候,怎么会去看手机呢是不是?在欧洲和许许多多的旧友重逢,这是一种非常让人兴奋的感觉——假如没有这些朋友在欧洲,我对这次旅行的期望可能也就没有这么高了吧。

相比于欧洲的古典城市,三藩还是一个年轻的多的城市。但是相比于过于现代化的上海,三藩又略显历史的痕迹。三藩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过多的依赖IT行业。据说在三藩的酒吧里面,你会遇见的除了码农就是跟码农相关的企业的从业人员。而以前三藩是金融城,也是艺术家的乐园。码农和科技新贵们用金钱入侵着这座曾经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或好或不好。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我也是入侵者——每当我在附近的老社区乱转看风景、碰到在维多利亚风格老房子里面住了好几十年的当地人的时候,我都有一种隐隐的羞耻感。曾经,我也是以“外来务工”的身份闯入上海,然后在跟上海老板谈笑风生的时候,他总会忍不住调侃一句“都是你们这些高学历的年轻人把上海房价推高了”。我既不愿承认也不愿否认。然后我从上海的外来务工转成了湾区的外来务工。

immigration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劳动者为了一些什么不远千万里搬家的时候,一定是新的地方有一些吸引移民的地方。外来务工总是困难的——不仅仅是语言和环境的陌生,更多是对一个新的社会规则的不熟悉。这又是每一个移民的共同问题,不论是靠脑力还是靠体力劳动谋得一个饭碗的。或许脑力工作者被本地人抱怨的会少一点——他们或许衣着靓丽,或许文质彬彬,或许深入简出,反正基本就是安静的在城市找一个角落生存着,但是他们和体力劳动者在某一个角度上是一样的——以更低的工资来换取了同样的工作。更低的工资不是指每一个具体的劳动者个体,而是整个劳动市场上由于供给的增加而降低了均衡价格。本地人可以抱怨体力劳动者抢了一些基本的工作——比如饭店服务员越来越多不会讲本地话,但其实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脑力劳动者——只是那些善于抱怨的人不跟他们直接接触更没有直接竞争,有竞争的人又已经没有时间来抱怨。

然而外来务工在某种程度上对本地人来说也是一个共赢的事情——很多产业的发展需要规模经济。如果某领域人才不足够多,那么剩下的人才也不足以支撑这个产业,从而两败俱伤。一个产业发展起来又总会带动相关产业——物流、餐饮、娱乐、住房、购物。这些都是可以预见并且多方受益的。毕竟经济是一个多方互动,谁也难以再回归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人口增长永远是区域经济增长最明显且稳健的标志。

这样想想,我作为外来务工者对于“入侵”的羞耻感便减少了几分。我会想积极的认识当地人,从而更多了解我居住的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我会走出家门(就算不是为了抓pokemon),尝试街角那些屹立多年不倒的咖啡馆和饭店,然后旁听当地人的聊天。很多朋友评论说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西化——我不知道什么是西化,可能因为居住在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所以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本地化。但这好像又是我无论住在哪里都会潜移默化形成的,只是希望贴近本地生活。其实论人口构成,三藩很大的比例都是华裔——其实是一个非常亚洲化的城市。

人生或许会有许多不同的篇章,现在这一篇大概可称为“活在当下”吧。反正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中,也没有什么是安稳而持久的。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SFMOMA: Round 2

上次SFMOMA逛了半天没逛完,于是这周末又去了。结果还是没逛完....目测这是要有round 3的节奏了...等我从欧洲回来吧。

补几张比较好玩的图。

DSC05854

DSC05865DSC05849最后这个还蛮好玩的。首先旁边有个暗室可以看一个3-5分钟的小电影,电影大概就是一个人和鸟的故事。外面一圈各种静态的画,展现人和鸟的元素是怎么随着预定的曲线轨迹移动的。

第一个就是上次拍的那个,这次终于把我自己也放进去啦!

还有好多东西没来的及看,呜呜。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SFMOMA Reopen(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SFMOMA,全拼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是旧金山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去年的时候路过3rd st那边,看到了一个SFMOMA的商店却没有看到博物馆本身还蛮奇怪,后面才意识到原来SFMOMA在闭馆重建,昨天(5.14)刚刚重新开放。

第一天的票早早就被一抢而空,我也不是特别想去凑人多的热闹,就老老实实的没去。今天中午打开电脑,心里痒痒的就去看了一下,居然还有下午的票。点点鼠标买好票,打个电话呼朋唤友,然后出门走过去正好——这就是住在三藩城里面的好处啊,突发奇想也不要紧。 就好像以前在上海,经常眨眨眼睛翻翻地图哪里可以去,然后就开心的去了。

其实de young和legion of honor也有一点现代艺术展区,只是比不上SFMOMA这样多了。我开始还在奇怪为啥SFMOMA票这么贵($25),去了之后发现真的是值回票价——我逛了两个多小时大概也只草草看了三层楼,而他们一共有7层...果断回来买了一张年票,下次找个人少的时间慢慢去看,还可以带一位guest进去。

今天人还是很多的,拍照的时候经常要等好久才有一隙可以抓拍的片刻。说起来,我对现代艺术本来是不甚感冒的——有些真的是抽象到难以感受作者要表达什么。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审美的变化,外加开始花心思研究室内布置,渐渐的开始喜欢现代艺术的一些风格。不过SFMOMA还是有些抽象到让我实在是无力理解的作品,弄的我心里痒痒的想再去Fundació Joan Miró看一遍。

其实,逛各地MOMA最不能错过的就是他们的附带的商店,有各种稀奇古怪好玩的东西。比如网上前段时间大热的什么“打开的书灯”,还有各种现代的家居饰品什么的,看看玩玩真的是时间很快就消磨掉了。

不能免俗的上几张图吧。

DSC05826 DSC05825 DSC05806 DSC05798 DSC05771 DSC05765 DSC05744 DSC05723DSC05705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初探Lick Observatory

湾区真是个神奇的地方。我住了一年居然不知道在离家二十多迈的地方居然有一个天文台。而且这个天文台居然历史追溯到100多年前(1876年开始建)。名字是以Lick命名的,听馆员的解说是这个人也很神奇,一下子捐了当年的70万美金(相当于现在的2亿美金)来建造了一个天文台。这个天文台现在归属于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由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出资和管理,平时也免费对公众开放。当年这个望远镜是全球最大的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就今天来看还是一个庞然大物。

之所以对家附近有个天文台比较意外,也是想着湾区这么多夜晚的灯光,不知会对天文台有多大的影响。看wiki上说,天文台附近的居民搬出去不少,算是减少了一些人工光的干预。在天文台上面可以俯瞰整个海湾,其实感觉湾区真的还挺小的...

作为一个从小就希望有个望远镜的,看到这么一个巨大的望远镜自然是很兴奋。可惜白天望远镜被老老实实的藏在观测室里面,穹顶是不开的。等到晚上夜幕降临、望远镜就会缓缓探出、观测星空。

所以今天更多的是了解一下那里的历史(也是今年第一次看落日),顺便一路上风景秀丽,也是不禁陶醉其中。待到夏天的时候天文台会有晚上的观星活动,这就让人额外兴奋了。早早注册好,顺便可以先去买个望远镜自己玩玩了。

DSC04347落日时分

DSC04311

夕阳下的天文台

DSC04273

外面的望远镜和观测角DSC04373

远处另外一个观测点

DSC04261雪景的样子,美到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