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游来游去

潮流的味道

今天的日志可能有点琐碎,以最近异常的更新频率大家就可以看出来我现在是有多么的无聊了……终于冒险坐高铁回到了家,上车后依旧自顾自的倒头睡去,管他到底什么运气!这两周,彻底把各种交通工具都坐烦了,就差去青岛坐船了!

先说说上午的所见所闻。这是继两周前跟某公司探讨了一下可能的发展方向之后,第二次继续谈这个东西。这一次见到了两位经济学背景的人,说起话来也轻松一些,至少不用我去思考怎么跳过那些专业名词来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件事物。不过,有点小小的被考的感觉,三个人稀里哗啦的扔给我一堆问题,还好我乱七八糟的总能扯到自己知道的方向上去,一个P-A model还是可以拿出来撑撑门面的,哈哈。

总体上依旧感觉他们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想法还不是很成熟,没有具体到某一个问题,只是模模糊糊的有一个大的方向希望能够有所突破。话说,白痴了我,世界这么小,Michael老师自然应该是拜访过那里的。我,我,丢人了先。然后被问到会那些编程、尤其是写过的程序最长有多少,当时我就石化了——我想,您不是打算找我来写代码的吧?想想自己简历上虽然罗列了很多语言,现在能捡起来马上用的大概只有C和PHP了,最多再加上一个SQL语句,如果R和Matlab都不算的话。这个,我表示极度的无奈——我认为自己的编程知识足够和coder沟通就可以了,最多写写伪代码,不需要我手动写程序吧?当时那个大汗淋漓啊!您要发挥一下比较优势是不是?

好了,说点要紧的。今天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到底怎么判断一个拍卖是否收敛到均衡。这个,确实是一个极度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人难以想到的问题。是啊,在实证研究中,我们往往假设这个东西已经处于均衡状态。可是到底是不是处于均衡,这有没有一个判断的方法?从均衡的定义上来讲,应该是一个收敛到一个点的过程,或者说“有一个不动的东西”。这个东西到底在现实中是不是像我们学习理论模型时候一厢情愿的那样相信一定有还是个问题,就算有,怎么判断?尤其是在一个动态的、有噪音的市场中。我还一时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除了看一下收敛速度之外。至于不收敛是不是均衡就不存在,这个,我真的不知道……不收敛那么就发散?发散到正负无穷又有什么意义呢?顿时真的是毫无头绪。这里面还牵扯到一个竞标者本身所处的产业的发展趋势问题,想想就好复杂,动态的均衡可能是某些外生变量的函数,这么一来就更难以定量判断了……

还有一个比较好玩的问题,说的是这个市场中不断的有新的agent加入,而这些人可能缺乏对于拍卖机制的基本认识,所以他们便成了“搅局者”。这也是继承上次谈话中我们提到的“非理性”的问题。是啊,你有一个规则,但是大家不明白这东西应该怎么玩,那么再美好的结论也是白搭。嗯,我一直在想的是,长期中我们确实是可以假设所有的agent都通过学习了解了这个过程,但是长期有多长,经济学一般难以定量的给出答案;此外,如果有更多的搅局者在动态过程中不断的加入,那么怎么对付这样的冲击,呃,我也不知道。天,真的是理论和现实的差距好大,不做实务的人怎么会意识到现实中有这么多问题!顿时觉得自己枉读了一堆论文,还没琢磨明白怎么把behavioral econ和其他经典的微观理论结合起来,没有思路上的启迪啊。是不是应该发个email骚扰一下某些prof了……真的是才疏学浅啊!

嗯,大致想起来的最有意思的就这些,看来果然从现实出发是有很多东西可以细细琢磨的,且不是一日半日便可寻的上佳良策的。哈哈,果然学习到了很多东西,看来这次的北京之行又称得上是不虚此行!好多要学习的啊,弄得我一下子又想开始看论文了……sigh,难得的假期!

好吧,现在开始灌水。首先貌似搞定了Kindle的replacement,Amazon很爽快的答应重新给我寄一个过来,不过唯一的缺陷是只能寄到香港去~唯有拜托同学先收一下了。其实要不是一直在旅行、懒得打越洋电话,新kindle估计已经拿到了……amazon的效率还是值得赞一个的!不过继续等吧,嗯啊,至少最近是没的用了。话说,这个“卓越亚马逊”什么时候开始售卖中文版的kindle书啊?我等的好辛苦啊!今天又手痒痒买了一本 The Cathedral of the Sea(中译:《海上大教堂》),在巴塞的时候就一直想看而没找到的——西文版的看不懂,英文版的直接买好贵。于是就一直忍到现在。瞬间又想起来去年临走之前拿到的那本《费曼物理学讲义》,也要抽时间看完啊,各种无奈拖到现在……此外,今天很囧的发现在卓越买完书居然没法信用卡付账了——余额不足。天,我居然把8000的额度彻底刷爆了,真人品啊!各种检讨好了,回国之后的货币幻觉啊,总觉得什么都不要钱似的,虽然另一面也在抱怨什么都贵。这个,没想到高铁还是蛮费钱的说,有点小小的出乎意料。不过综合看起来还好,两周的时间大概在路上花掉三四千块钱,比巴塞还是便宜了许多。

最后感慨一下weibo这个东西。呃,众所周知我虽然有twitter但是基本上只是用作通知一下blog更新,还链接的是我的英文的blog……饭否也是很多年前玩的了,现在已然销声匿迹了。今天好奇心起,就开始各种人肉,欲多了解一些事情。果然不是很麻烦,就顺利的搜到了想看的人的微博(哈哈,照片好卡哇伊啊)。怎奈需要登录,于是乎费了好大劲终于想起来新浪围脖的帐号密码,真不容易!登上去,开始细细浏览,嗯,嗯,好像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似的,没什么特别特殊的。最多就是满足了我一下好奇心,别的地方基本上搜不到什么相关信息。不写blog的人真的很难找啊!

周围很多人都在玩微博,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跟不上潮流了,一点都没有那种及时获得信息的愉悦感了,每天能例行的看一下新闻就算不错了。诚然我知道微博这东西很强大,但是已经没有任何动力去玩了——以这几天的blog更新频率来说,我大概已经把这东西当微博写了,除了长了些。想说的是什么呢,真的,第一不想被信息淹没,第二想静下心来写一点东西而不是一味的推波助澜。我想,这就是blog和micro blog最大的不同吧?大致说来,我是没有动力试水micro blog了——同样的还有一点比较庆幸的,在巴塞的这一年终于戒掉了手机依赖症。现在,我真的不希望我的手机可以用来上网,能打电话发短信就可以了!然后给我一个kindle可以看看书打磨路上的时光就好了(最多连连网看看google reader)。至于互联网,还是用电脑来应付吧。像我这种人最不能买的怕就是iPad了,要不肯定是难以离手的那种。网络越发达,还是越要给自己制造一点障碍来专心致志的做应该做的事情。不能总把自己淹没在信息里面,还是要知道究竟想做的是什么的(为自己最近笑话增多做检讨,煎蛋这种网站就是不能订阅的是不是?)!

还有一件很奇怪的事儿:学校的VPN在家里(铁通)能用,在北京的宾馆里就连不上,好诡异。VPN是用cisco客户端那种,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服务器地址含vpn,所以直接被屏蔽了。一个需要用vpn上gtalk的人,真伤不起啊~还有各位,怎么把gmail的offline激活?今天本来想装gears,去官博看了一眼已然属于末日黄花了。Gmail直接告诉我我的浏览器(FF4)不支持offline,顿时晕倒。还请支招对策!这个gmail缓慢的登录速度我真受不大了了!

Categories
经济、IT观察与思考

Equilibrium makes economics a science? [3rd week, Nov]

题目用英文只是因为不知道怎么确切的用中文表达了。最近一直泡在数学里,很多思维大大的被改造了。不过很庆幸自己先学了经济学,否则就真的可能变成数学院某些“只有智商不见情商”的愣头学生们了。或者,万幸?

想起来这个题目,是突然间记起一直以来人们在争执的“经济学到底是不是硬科学”一问题。我不是如彭实戈之类的大家,无资格做什么评判,积累也远远不足。只是最近一直在努力的领悟泛函到底想说什么,一点浅薄的见识就是泛函中有一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列紧性”,也就是任意数列都存在收敛子列。这个东西可不得了,要知道类似于Banach之类的完备、赋范线性空间都是列紧的。那就很有研究的味道了~

那么,收敛意味着什么呢?当然,一方面是一个“有界”的概念,但是我个人觉得可能更重要的是一种“确定性”的思想。在压缩映像定理里面,我们证明了不动点的存在然后一堆方程就可以直接“迎刃而解”了。不动点这个东西推广到概率里面,那更是有意思的紧。不动,意味着方差为0;收敛,意味着均衡的存在。那么,一下子新古典经济学里面很多东西的存在就可以解释了。

最最简单的就是角谷不动点->纳什均衡->博弈论,一下子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的角度,是数学工具的更新让原来一些只能存在于思想意识中的概念得以规范的数理化,然后证明出来一系列漂亮的结论。

我窃以为,经济学中间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均衡”。经济学之所以超越其他社会科学而一枝独秀,最早就是从“一般均衡”理论的提出让其他学科难以望其项背。均衡的概念,贯穿与微观的供求分析中,贯穿于多人博弈的纳什均衡,贯穿于宏观经济增长模型的稳定,贯穿于动态市场结构的收敛均衡。所以说,均衡实在是在经济学中无处不在。而且这是一个和最优化并不矛盾的概念,有的时候两者甚至还是一致的,这一切都源于数学式子和经济学概念之间的完美映射。

记得当时去听彭老师讲座,他一开始就提出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域哲学对于“不确定”和“确定”的定义。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就是把原来不确定的事情先推导出来一个对应结果的概率,而后再进一步研究影响概率的条件以期最终能得到一种“确定性”。

从wiki对于science(科学)一词的定义,或许多多少少映证了我的理解:

Science (from the Latin scientia, meaning "knowledge") is, in its broadest sense, any systematic knowledge-base or prescriptive practice that is capable of resulting in a prediction or predictable type of outcome.

那么,为什么经济学总是难以堂而皇之的称作“科学”?是因为它的无法验证性?

总所周知,科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他的同胞兄弟:技术。科学是推动技术前进的力量,而技术是的的确确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虽然学了那么多经济学,也受了多派对于经济增长观点的影响,但是我始终还是认为主导社会进步的是科学而不是制度。无论如何,科学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也是需要天才的。虽然现代经济学总在关注制度,从微观的机制设计到宏观的经济体制和乃至法律,一切都是在比较着不同的制度,但是我还是窃以为这恰恰是一种经济学目前举步维艰的表现。

如果经济学确实是一门科学,那么它要做的就是从理论推导出应用,而后真正的去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上周在答Taiyun问的时候(参见:[cref %e7%ad%94taiyun%e9%97%ae3%ef%bc%9a%e7%bb%8f%e6%b5%8e%e5%ad%a6%e7%96%91%e9%9b%be%e9%87%8d%e9%87%8d%ef%bc%9f])曾经涉及经济学家与经济危机的问题。我的解释是经济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我们远远还没有达到能去预测的地步,甚至连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自己都看不清。所以在这样的意义上来说,虽然经济学在追求着均衡和确定性,但是还远远不够。

再回到数学。学了一些数学后,目前觉得数学最大的问题就是从“有限”到“无穷”的跨越。这个问题或许更应该说是一个哲学问题,但是它确实是在任何的数学领域中都有着深深的影响。为了绕过它,有了一系列的概念和假设,也有了一系列的约束。此类问题非吾等凡夫俗子可解,暂且搁置。只是在此问题上想通一点点,估计就成了叱咤风云的人物了。

然而经济学,却在此问题上差得远。其实某种程度上,或许有限与无穷、确定与不确定、收敛与发散等等都是一个哲学问题,只是不同层次上的表象而已。然而还未登上山峰,因此无法“一览众山小”,只能在山脚下妄自揣测。但愿不是井底之蛙,空谈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