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读书有感

捡到的诗集

虽然最近一直在三藩活动,但是还是有一些一直想去而没机会去的地方。比如今天终于找到时间和理由来一家历史悠久的书店——City Lights Booksellers and Publishers。听名字就是一个很有感觉的地方,城市光线城市之光。以前留意过一些有趣的活动在这里,就大概估计这会是一个类似于诚品那样的书店,可以坐下来慢慢喝茶看书的。结果,我又以东方思维来推测西方生活了。这就是一个书店,一个纯粹的书店,一个不卖任何饮料的书店。

City Lights (城市之光书店)
City Lights (城市之光书店)

这个书店一进去就是密密麻麻的书架,然后随处可见的标示提醒着浮躁如我的都市人:坐下来,看本书(have a seat + read a book)。于是果断收起手机,随手翻起一本书,寻了一个安静的位置坐下。大概是也没想读一本很厚的诗集,于是随手选了一本薄薄的册子。本也没想读完,却没想到一打开就停不下来,然后竟然就坐在那里翻完了,伴随着心中感慨万千。严格地说,虽然这本书被放在poetry那边,但更像是文化记录的缩影,只是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记录罢了。

IMG_3316

这本书的名字是,I am the Beggar of the World, Landays from contemporary Afghanistan. landay大概相当于歌谣,并不一定是用文字(暂不论语言)记录在纸上,而是以声音的形式进行传播和电子记录(这里还要多谢智能手机的发明,很多语音资料得以被很方便的记录下来)。我不是很了解这个书店的定位,粗粗扫了一眼大致以文学书籍为多,还有很多他们自己出版的。直接的感慨就是美国的文化还是很开放的,至少允许人们出版自己的所见所闻。一句题外话,原来只是感慨有墙的存在所以大家翻墙查阅电子资料不方便,上周一个朋友说其实在国内做人文研究也很苦,因为很多国外出版的书籍都买不到、甚至连图书馆里面也很难借到。这样想想,貌似像我这样随便走进书店然后偶遇一本自己可能感兴趣的书,可能也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了。不知道这样的隔阂,到底会造福谁。我们甘愿沉浸于禁锢的思想和快餐娱乐吗?

Categories
事儿关经济

AEA的一点记录

年初的时候连续三天跑到三藩AEA去凑了个热闹。如果这次不是在三藩的话估计我也不会大老远特意跑过去,毕竟这个会都是学术界的人,我跑过去难免有纯粹凑热闹惹人烦之嫌。

首先就是被会议的规模惊呆了。作为一个见惯了国内各种大型会议各种大场面的人,我还是被这样上万人的会议惊呆了。谁说美国地广人稀来着....据某个童鞋说,她从欧洲飞过来入关的时候,SFO的海关都知道了,直接问,“是那个经济学会议对吧?”。这两天的飞机上各种都是来开会的人也不足为奇,据说有好多邻座什么的都是economists或者未来的economists...很多人的直接反馈就是这样的job market确实是很有效率的,是一个高效的matching algorithm,只是不是机器计算的而是大家各种人肉计算出来的。

从上段的描述可以看出来,很多人来AEA就是来找工作的,要么来面试要么面试其他人。像我这种纯粹去围观的估计不多——虽然有很多演讲的sessions但是大家基本也都是各种小圈子里面自娱自乐。说实话,虽然我已经毕业这么久了,但是我也没想到很多session已经到了看标题都看不懂的地步了...哎,分工实在是太细了。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估计就是见各种人了——见到了很多快五年没有见过的人。估计不是AEA的话,这些人真的是再过n多年都不一定能见到。有的时候也是感慨,很多在国内的人在国内的时候各种见不到,跑到美国来反而容易见到。各种在美国的人在美国的时候见不到,回国反而能见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给航空公司创造利润的模式...还是用一种最好听的方式来表述吧:大家越来越国际化了。

大牛的话,我主要是去围观Susan Athey的,连听了她两场。一场是比较好玩的bitcoin,都是一些描述性的统计,但是问题本身很好玩,很多新的东西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看到一些基本的分析、想想后面的逻辑也是蛮有意思的。另一场是big data,就是她们的tree model去detect heterogeneous treatment effect,这东西前段时间一直在跟,所以到也不陌生,只是感慨很多想法大家其实都有,最后就是看谁有数据谁又坚持下去一点一点把细节都推敲出来。话说中途发消息给某统计学家感慨,人家直接懒懒的回我一句,不记得了。好吧,大牛们的脑路变化都是奇快无比的,不记得就不记得吧。作为一个乖乖的学生,我自己记得学习的心路历程就好了。还去听了Tadelis的两场,虽然很多paper已经听过一遍了,但是去现场玩玩还是挺好玩的,顺便可以见到很多ebay和ex-ebay的人(其中有真人比照片帅的帅哥)。也是一种networking的过程吧。

还有比较好玩的就是不同人的不同状态。很多找工作的人在三天的时间有十几个面试,于是各种亚历山大、繁忙的穿梭在各个酒店之间,偶尔路上碰到也就是匆匆打个招呼。已经进入tenure clock的人相对来讲这次就是来聚一聚的,席间还能听到各种八卦。打算明年上job market的就是提前来看一下情况顺便听听sessions,倒也蛮紧凑的。相比来讲心态最放松的大概就是已经拿到tenure的,来开会更多是纯粹的来开会。各种人的各种状态和各种消息还是蛮有意思的。

还有什么呢?好像已经习惯了每天往返三藩和圣何塞,这样的折腾背后也是预示着什么——既然有那么多事情都是在三藩。

Categories
我的生活状态

懒散的年末

不知不觉2015年也到了尽头了。想想从14年开始打算搬家,不知不觉的也已经在美国住了一年了。最近进入了一种特别慵懒的节奏,不想去长途旅行,只想安安静静的呆在村里,吃吃逛逛。

年末的休假选择了一种特别的方式——去报了一个英语培训班。大概只是想好好的学一下英语吧。一方面是继续努力的纠正口音,这都是早年上学无知时候欠下的债,只能现在一大把年纪慢慢还。不停的训练口腔里面的肌肉,倒也是蛮好玩的一件事情。另一方面是把快扔给老师的英文语法重新捡起来,什么the怎么用啊,时态怎么用啊,介词怎么用啊…基本上就是各种对于记忆力的训练。说什么语感,其实就是看的多了见的多了,然后自然而然的就这么用了。做了这么一个决定大概也是想了半天之后不知道干什么好。出门开车玩太累,坐飞机又不想制定行程,打开地图画了个圈也没有什么特别想去的地方。最后索性天天往返三番,一边是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一边也是调整一下状态。人总不能一直懒散下去,有一种紧迫的节奏还是比较舒服的。

想想最近一年,想得最多的大概就是不同的人。试图理解在这边遇到的每个人心里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比较舒服的大概就是大家都是直呼姓名,我是觉得这是一种特别拉近关系的处事方式。观察不同人的心里和行动其实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口是心非的人哪里都会有,所以从文字或者话语中揣测别人的想法就变得很好玩。我好像是把这些当作一种对于异国文化的学习过程了...

大部分时间我觉得美国是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社会。美国有很多种族、很多肤色,但是确实很少见不同肤色的聚在一起。美国的社区会被大家标记为白人社区、印度社区、墨西哥人社区、越南社区等等。当然还有中国社区,只是中国社区大致还要分成广东人社区和其他移民社区。我这里完全没有任何贬义——我也有好朋友是从小生长在这里的广东移民后裔。他们完全是另外一个悲惨的故事,一路奋斗上来成家立业,个中辛酸远远不是我们这些跑过来工作读书的可以简单的理解的。 就算在公司,也很少见到不同种族聚集在一起,譬如食物好像就是一道天然的壁垒。自从开始坚果过敏之后,我觉得尊重不同人的饮食习惯真的是对于不同民族的最基本尊重。很久以前一个好朋友跟我说,每个民族的食物都是他们的骄傲,所以无论出门在哪里,多应该去尝试和试图习惯当地的食物,毕竟有那么多当地人是被当地食物养活的。好像不知不觉的我也开始践行这样的尝试。好像在美国,我也没怎么去吃过中餐,除了和中国同事们一起去偶尔开开荤。除了美式煮海鲜和大块烤肉之外,我好像也会偶尔想去吃吃chesse burger,而各种鸡蛋吐司华夫饼的美食早午餐也变成了经常的想念。也会去跟一群同事们吃素食,觉得其实素食还是能做出来不少花样的。唯一需要检讨的大概就是我做饭的时间真的是屈指可数。好像越来越不愿意花费时间在厨房,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挺悲哀的事情。嘴越来越刁,厨艺越来越差。

这一年我在试图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一些。以前很多事情就算不喜欢也只是默默的忍受着,现在则是要么果断的说不,要么付诸行动远离。好像耐性是有点越来越差了?或者说是对于越来越多的事情变的越来越不在乎,而会越来越在乎那少数关键的事情。反正有得必有失,所以如果只是得到更多而不失去什么,那好像不是很公平呢。很多伤心的事情大概就是想想就过去了吧,人总要往前看,move on。这是一种成熟还是冷血?

好像,有这么一个安静的周末,懒懒的睡起来,然后找个人来人往的咖啡馆,点个精致的甜品,静静坐着,打开电脑,写点东西,记录一下,偶尔发发呆。这种人群中的安静还是挺让人享受的。加州还是一个相对热情和平静的地方,人们还会多少谈一下梦想。舒缓的音乐配上点餐的喧闹,也是挺有一种市井之中生活的味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los gatos可以这样休闲。希望这样的生活应该是一直可望而且可及下去的吧。

2015.12.19 于 Fleur de Cocoa, Los Gatos.

Fleur de Cocoa, Los Gatos
Fleur de Cocoa, Los Gatos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Sunsets in a year

有的时候可以静静的在那里用镜头捕捉日落,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可以作为一个衡量生活质量的因素。

数数今年还是有幸看了几场日落。日出基本上是爬不起来了。

  • 加州,三藩。在酒店顶层的爵士吧里面一边听着演出,一边喝着鸡尾酒,一边出神的看着落日。
  • 加州, Big Sur。落日时分开车开到big sur海边,在临海丛林中略略穿梭,边走边拍边笑逐颜开。
  • 以色列,特拉维夫Jeffa古城。日落之前,跑到古城码头边居高临海的餐厅,临窗落座,边品中东美食边看落日西下。
  • 以色列,Galilee湖。慢慢的绕着湖开着车,开呀开,开呀开。左边是夕阳西下渐埋山中,右边是初月新生照耀湖水。
  • 上海。已经不记得在上海的高层餐厅看过多少次落日了...M1nt属于浦西绝赞,东西不错而且安静,而浦东则首推丽思卡尔顿,虽然柏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有的时候觉得生活已经惬意至此,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有多少自由可以如斯挥霍。

Categories
游来游去

突然很怀念独自旅行的感觉

有多久没有独自旅行了?今年又飞了多少城市?上海、北京、芝加哥、特拉维夫、纽约。

11/1/15    Shanghai-Chicago (ORD)-San Francisco
10/24/15  Shanghai-Beijing
10/17/15   Chicago (ORD)-Tokyo-Shanghai
10/15/15  San Francisco-Chicago (ORD)
8/31/15  New York/Newark-San Francisco
8/30/15  Tel Aviv-New York/Newark
8/14/15  San Francisco-Frankfurt-Tel Aviv
6/8/15    Beijing-Tokyo-San Jose
5/23/15  San Jose-Tokyo-Shanghai
1/10/15   Shanghai-Tokyo-San Jose
12/21/14   Taipei-Shanghai
12/18/14   Shanghai-Taipei

加上去年12月份的台北...还有即将到来的波士顿。

只是很久没有单独旅行了。太久太久了。再也没有背起包来就出发那种魄力了。

突然间想起来那首,分开旅行...

-------

p.s. 这么一看,我今年居然在上海也有呆了整整一个月...还去了两趟北京。除了在特拉维夫的那次,好像并没有什么惬意的自由呼吸。